葉高暢
(柳州二空醫院,廣西 柳州,545007)
腹股溝斜疝是常見的疝氣類型,約占所有腹外疝的90%以上,多見于男性患者,可因劇烈咳嗽、便秘、情緒激動等引起腹壓增高突出[1]。目前臨床主要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局部硬化劑注射治療等,其中手術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無張力修補通過在人工合成的網片上,進行技術的創新,且患者在術后6-24h之內,均能夠下床活動,且切口的疼痛較為輕微,術后不需要進行止痛,獲得一定認可[2]。本文通過綜述無張力疝修補手術,報道如下。
無張力修補主要是在人工合成的網片上,將補片邊緣縫在腹壁筋膜組織上,確保組織與補片能夠融合。并對補片伸展性不同進行區分,確保患者在直立時腹壓能夠正常,且術后24h能夠正常活動,術后沒有止痛需求[3]。且手術補片固定,需要保證合適的隆起,需要避免縫合期間造成張力變化。由于腹壁張力下腹肌變化較為正常,在非靜息狀態下,手術補片無法達到消除腹壁的問題。隨著臨床技術發展,疝環充填術能夠改善缺損區域填充物伸縮的問題,使得部位順應性效果更好,降低了臨床復發率[4]。目前使用編織補片,可在局麻情況下,達到理想的效果,但術后可能會存在一定異物感,導致患者出現一定疼痛,需要加強術后干預。而使用聚丙烯非編織補片,能夠緩解術后出現的異物感,疼痛較小,補片的皺縮程度更低[5]。
疝氣目前在老年患者發生率較高,主要是由于年齡增大后,機體免疫功能不足,器官功能下降,長期臥床減少活動,導致腹肌無法獲得鍛煉,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甚至會出現前列腺增大的情況[6]。也有學者指出,該疾病主要是由于腹橫筋膜缺損,治療的關鍵就在于修復腹橫筋膜,減少術后復發。而無張力疝修補能夠向四周分散增高腹壓,消滅深環口,達到正常解剖層次,減少了術后疼痛,患者創傷較小,且手術空間較大,解剖也更加清晰,有利于術后恢復。王安全[7]等學者指出,對于年齡<60歲的腹股溝疝患者行無張力修補術的臨床療效較為理想,術后恢復時間較短,術后并發癥和復發率較低,手術安全性較好。年齡≥60歲術后恢復速度較慢,手術效果仍較理想。
有學者認為,對于補片植入后需要考慮的問題在于炎癥反應,降低患者感染率,是網片材料研究中的重點[8]。使用輕量型的網片,大孔、輕量型的聚丙烯網片,可很好對腹壁大面積植入,腹壁順應性下降的情況獲得解決,病能夠減輕慢性疼痛。但目前使用率較高的材料是聚丙烯網塞與網片,屬于臨床應用較多的輕量型的產品,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出現[9]。在網塞疝修補手術中,最大的缺點就在于可能會出現網塞感染,但Bio-A的網塞,選擇可吸收合成材料,手術后,慢性疼痛會隨之降低,能夠減少感染發生率。由于補片的疼痛主要是來源于植入手術,補片固定縫合較多,就會出現慢性疼痛,在免縫合的修補術中,通過在手術位置安放聚丙烯網片,通過Marlex的網片以及組織間尼龍搭扣的相互作用,確保在植入后固定不會出現位移,能夠減少張力性疼痛[10]。還有臨床的生物膠黏技術,可對網片實施固定,置入操作后,自黏網片能夠有效固定在組織表面,形成緊固的組織復合體,首先有效的無張力的疝修補術式[11]。
Rutkow疝環充填式的疝修補術式與Lichtenstein平片的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技術較為簡答,且手術效果較好,整體安全性較高,也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手術[12]。在臨床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提出后,技術獲得了迅猛發展,可根據手術路徑與方式,進行分區,包括筋膜前的補片修補前入路手術、膜前的補片修補前/后入路手術。也有學者指出通過網塞基底圈實現縫合,能夠確保更好的固定,不會依賴網塞的基底圈實現縫合,確保置入后更加可靠。由于網塞的體積較小,解決大網塞過度填充導致的異物感以及不適。
腹腔鏡微創術目前也在臨床不斷應用,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包括TAPP、TEP、IPOM三種修補技術,其中TAPP是經腹腔的腹膜前修補術,TEP腹膜外修補術,IPOM腹腔內的補片術[13]。目前認為該手術難度較小,可選擇局麻下進行手術,無法特殊器材與手術方式,導致了腹腔鏡手術應用并不理想,反而是無張力疝修補術更加理想。
無張力疝修補手術已經臨床獲得較大應用,其優勢在于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圍手術期疼痛較輕,術后復發率較小,成為目前成人疝氣治療的重要方式。在臨床研究中,無張力疝修補已經取得良好進展,相關修補材料與技術獲得不斷更新,但臨床上不僅僅要求手術的革新,更需要擁有良好技術的外科功底,具備經驗豐富的手術操作,對規范的手術操作進行重視,提高治療水平,減少術后并發癥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