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寶燦
(河海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00)
黨的十九大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1],其中產業興旺在總要求中居首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牛鼻子”[2]。從根本上講,要想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把產業興旺落到促進鄉村發展上來。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支撐,也是鄉村振興擁有持續動力的樞紐和基石[3]。牛勝強[4]指出,產業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邊慧敏等[5]指出,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是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袁樹卓等[6]從鄉村振興的本質和內涵出發,認為產業振興可為鄉村振興提供方向指引。陜北黃土高原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生態系統較脆弱、經濟發展較落后的地區,其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不協調使得該地區發展落后狀態。所以,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研究該地區產業發展十分迫切。
G縣位于陜西北部,地處西北內陸黃土高原腹地,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截止2019年全縣總人口17.78萬,其中農業人口14.7萬,有55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 678戶,共13 816人。截至2019年7月初,該縣55個貧困村已實現整體脫貧。G縣光照充足,土地深厚,晝夜溫差大,具有得天獨厚的蘋果種植條件。同時,G縣所在區域又屬國家退耕還林區,優惠的還林政策給該地蘋果種植帶來了農業資金和農業技術支持。實施脫貧攻堅后,G縣又在蘋果產業基礎上大力發展山地牛羊養殖、高原蔬菜大棚(西紅柿、辣椒、黃瓜等)等扶貧產業,為全縣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鑒于此,以陜北G縣為例,采用實地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該縣農業產業現狀進行研究,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相關問題提出優化建議,以期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和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2019年11月,在G縣與當地國土局、農業局、畜牧局和扶貧辦的主要負責人及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座談,并選取G縣的Z鎮XT村和Y鎮JF、HZ村進行調研,共訪談了61戶在村內居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及其子女。調查內容主要涉及家庭基本情況、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家庭勞動力與就業、收入與支出、致貧原因和今后的規劃等方面。此外,還與各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和合作社負責人進行了訪談。采用座談會的方法將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集中起來進行溝通交流,了解G縣產業發展整體情況;采用面對面訪談的方法對基層干部、合作社負責人等進行訪談,獲得產業發展第一手材料;采用參與觀察的方法深入產業園,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訪談對象的主觀性,進而增強訪談材料的客觀性與可靠性。
2.1.1 重視產業利益聯結,構建了“企業+合作社”模式 產業發展具有潛在的市場風險,僅憑農戶個人力量較難應對,因而“聯合作戰”成了有效途徑。為此,G縣采取企業+合作社的經營方式,實行定向包聯的企業、合作社與農戶的結對幫扶機制。這種機制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以企業(合作社)為渠道,幫助果農銷售農產品;二是利用企業用工,政府補貼政策,鼓勵企業(合作社)在招工方面向貧困戶傾斜;三是農戶以土地、扶貧貸款等方式入股,參與企業分紅。通過這種利益捆綁與責任連帶模式,一方面減少了農戶直面市場的風險,增加了農戶產業脫貧的信心;另一方面又可實現扶貧資金合理配置,防止扶貧過程中出現資源配置條塊化、碎片化的治理格局,增強產業發展活力。
2.1.2 立足產業提質增效,建立了多元產業結構 黃土高原光照充足、土層深厚、晝夜溫差大,形成了具有發展優質蘋果產業的自然條件。因此,G縣開始立足于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蘋果種植,幫助農民選準了一項具有長期效益的致富產業。這既解決了農戶穩定增收的經濟問題,也給黃土高原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同時認識到,僅依靠地方單一特色產業的發展很難解決農戶主體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又因地制宜地引入了高原蔬菜大棚、山地牛羊養殖等農業產業,并在一定時期內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收益。經濟與生態效益兼顧、傳統與新興產業共存的發展模式為地方產業提質增益提供了豐富的地方經驗,也為后扶貧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2.1.3 開拓特色產業市場,提升了特色產業附加值 產業必須強化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發展思維,更好地將產業項目與市場需求相結合。G縣在發展地方特色蘋果產業時,一方面注重開拓產業市場,另一方面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如依托W農產品經銷公司,在延安、西安門店專設了18個G縣蘋果專賣柜臺,有效地拓寬了省內市場渠道,并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為了擴大國內市場規模,G縣依托快手、抖音等現代互聯網平臺,將蘋果介紹到全國各地,增強了區域品牌知名度。此外,緊跟市場需求和文化潮流,積極開發“情人果”“生日果”等文化創意產品,實現蘋果由“斤賣”向“個賣”的轉變,真正提升了蘋果的附加值。
2.2.1 市場同質風險大 農業產業中的同質化現象是G縣產業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有研究者通過考察不同地方的農業產業目錄發現,全國各地重點支持的產業項目極其相似,大多集中在蘋果、柑橘、獼猴桃、桃、荔枝、茶葉、蔬菜、食用菌等農業產業門類[7]。這就意味著農業產業不僅需要面對來自當地的產業市場壓力,也需要面對來自全國其他地區的產業壓力。以G縣來說,蘋果種植雖然是根據當地資源稟賦與產業結構而形成的地方特色產業,但其不僅需要面臨來自省內品牌(延川富士、洛川富士)的市場壓力,還需要面臨來自山東(紅星)、山西(萬榮)、甘肅(天水花牛)等省外知名品牌的市場壓力。而蔬菜大棚與牛羊養殖等產業同質化更為嚴重,這些短平快的產業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優先選擇的項目,而且還缺少相關市場評估和嚴格的產業遴選。總之,在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同質化現象不僅不能使農戶致富,而且很可能成為制約當地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2.2.2 區域品牌效應弱 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舉措,其品牌價值不僅可以宣傳地方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8],還可以在同行競爭中獲得更多經濟效益。G縣農業產業以蘋果種植、蔬菜大棚和牛羊養殖為主。蔬菜種植和牛羊養殖基本上屬于小農小戶的碎片化經營模式,很難形成產業聚合效應,更不可能在地方上產生明顯的品牌知名度。因而,政府開始將發展特色產業品牌的目標放在了蘋果種植上。根據調查得知,該縣2009年便開始在Z鎮的XT村建設蘋果基地,但由于疏于管理導致該縣蘋果依舊存在產量低、質量差、品牌弱的問題,較難與洛川、延川等地的有機蘋果競爭。按照當地某農戶的說法:“蘋果就沒想賣過,也沒想著靠種蘋果賺錢,就是有地種一下,自己吃”。近幾年來,一直試圖改變產業發展現狀,并積極和洛川、延川等縣開展相關合作,但收效甚微,區域品牌效應與洛川、延川這些省內品牌相比仍具有較大差距。
2.2.3 責任連帶成本高 從G縣的產業實踐來看,在“企業+合作社”的產業模式下,農戶可以通過3種途徑獲得穩定收益:一是以企業和合作社為銷售渠道,出售農產品;二是流轉土地或參股獲得分紅;三是以員工身份獲得工資收入。在這種捆綁式的經營模式下,企業或合作社經營收益如何,農戶均是受益者,而這種模式卻變相地增加了企業和合作社的運營成本。同時,由于外在(體制、傳統等)和內在(習慣、知識儲備等)兩方面因素的影響[9],農戶的有限理性使其較難適應現代企業管理和市場規則,從而導致農戶容易出現生產違約或用工違約等現象,而這方面成本也需要由企業和合作社承擔,農戶則不存在任何損失。當地合作社的負責人表示,農戶平時沒有請假意識,經常因為生活小事不去上班。實際上,在責任連帶機制下,大部分企業和合作社不僅不會享受利益共享的成果,反而成為共擔風險的對象。
高質量的農業產業必須要強調產業發展的長效性、持續性和內生性。首先,政府應事先做好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合理選擇產業發展目錄,增強產業發展的長效性與可持續性;其次,產業發展需要堅持多元發展的原則,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避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單一產業結構,增強抗風險能力;第三,立足于當地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特征,找準適合當地發展的特色主導產業,形成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最后,產業發展還需要加強對政府的監督,規范政府行為,防止產業發展出現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情況,從而避免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類別同質化的問題。
在產業同質化的現實下,加強品牌建設可為產業發展帶來更多競爭優勢。因此,G縣要想改變產業發展競爭弱的現實,必須樹立品牌發展理念,推動產業生態轉型升級。首先,產業發展必須立足于自身資源稟賦,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這是避免產業同質競爭,打造特色品牌最有效的形式;其次,可以學習借鑒其他地方品牌創建經驗,積極開展相關合作,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最后,以品牌效應為引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農業產業向定制化、高端化方向發展,滿足當前市場對高品質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的需求,實現優質優價的品牌效應。
企業利益最大化是企業行動的首要目標,其真正的訴求不是承擔社會責任而是產生經濟效益,因此需要合理設計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首先,政府需要尊重企業合理利益訴求,既要遵循產業的社會責任邏輯,還要強調產業的市場經濟邏輯,避免給企業強加過多道德壓力;其次,政府應適當地賦予企業一定的管理權限,準許企業具有一定的懲罰權或解聘權,避免“利益捆綁”過死而導致企業成本增加;最后,政府在適當調整資金投入結構和信貸貼息支持方式的基礎上[10],應該對較好的企業給予適當的獎勵,如稅收、貸款等優惠,提高企業參與農業項目的積極性。同時,政府在利用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參與農業項目時,應事先做好相關評估工作,優化資源配置[11]。
從根本上說,產業發展才是推農村地區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因而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考慮產業扶貧與產業興旺之間的銜接問題。通過對G縣經驗的分析可知,要想實現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需要從以下4個方面出發:一是立足于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協調好產業規劃與布局;二是從產業定位出發,及時淘汰落后產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三是立足資源稟賦,積極開辟特色產業發展之路;四是對接好產業市場,強化市場導向的產業發展思維。產業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經濟基礎。因此,在未來的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實現從抓生產到抓市場轉變,從抓規模抓產量提高到抓品牌抓質量提升的轉變[12],這樣才能發展出一條因地制宜的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