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剛
(太原市統計局,山西 太原 030082)
隨著太原市經濟社會秩序持續恢復,主要經濟指標呈現明顯回升態勢,經濟社會發展在克服困難中奮力前行,經受住了前所未有的考驗。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較為牢固,向好發展的趨勢仍然強勁。
2016年到2019年,太原市地區生產總值連續20個季度保持中高速增長(GDP增長6.6%),始終高于全國(6.1%)、山西省(6.2%)平均水平,是全省唯一一個連續五年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地市;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2%)對山西省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2%,居全省第一位,近三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長48.5%,居全省第一位,高于排在第二位的大同市(32.8%)15.7個百分點,在全省經濟由“疲”轉“興”的過程中持續發揮主引擎的作用。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總量(4028.5億元)突破四千億大關,在全省的首位度由2011年的18.5%,提升到23.7%,提高了5.2個百分點,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國區域中心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17年到2019年規模擴張的步伐明顯加快,全市GDP在1991年超過100億(106.67億元),達到1000億(2006年1041.88億元)用了15年時間,從1000億到2000億(2011年2083.70億元)用了5年時間,從2000億到3000億(2016年3002.94億元)用了5年時間,從3000億到4000億只用了3年時間,跨越千億關口的步伐明顯快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在工業增長動能轉換上,在疫情暴發之前,2019年一季度太原市煤炭行業、汽車制造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三個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5%,到年底下降為34.9%,與此同時,鋼業行業(一季度下降7.1%,全年增長1.5%)在一季度負增長的開局下,全年扭負為正,走出第一個“V型反轉”,通信設備制造業(一季度增長1.6%,全年增長6.0%)在低增長的開局下,增速連續提升,兩個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由一季度的-13.5%,提升到30.1%,實現工業增長動能轉換的有效交接。在工業基礎的布局上,工業投資走出第二個“V型反轉”,由2019年一季度的下降22.6%,提升到全年增長19.4%,對全市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由一季度的-28.4%,提升到全年的32.4%,成為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2%)保持兩位數增長的重要動力。同時,工業投資的投資方向更加明確,驅動結構不斷優化,制造業投資由2019年一季度的下降16.2%,提升到全年增長19.4%,由下拉工業投資11.2個百分點,提升到拉動工業投資增長11.8個百分點。工業技改項目投資增長82.5%,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45.4%,比上年(29.7%)提高15.7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126.1%。在實體經濟培育上,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433戶,比2018年末(378戶)增加65戶。在產值百億元以上企業穩定在6戶的基礎上,產值億元以上企業達到173戶,2019年比2018年末(159戶)凈增加14戶,2019年年底新申報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20戶,其中“小升規”企業達到92戶,在申報數量上創下近10年來新高,到2021年初,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622戶。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利53.54億元,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由年初的88.57元下降到86.55元,凈減少2.02元,虧損面由年初的45%,下降到27.8%,虧損企業虧損額由年初的增長7.9%,轉為下降16.5%。規模以上工業中民營企業增加值增長8.7%,高于全市增速4.2個百分點,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2.2%。民間投資增長20.2%,增速高于全市投資10.0個百分點,占全市投資的比重達到48.5%,比上年(44.5%)提高4.0個百分點,對全市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8.2%,為全市投資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8%),連續8個季度穩定在7.5%以上的增速,其中市場主體規模更大的限額以下企業表現活躍,零售額增長13.6%,高于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速(0.1%)13.5個百分點。消費升級的趨勢明顯,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84.8%,智能家電零售額增長14.9%,從此項數據看,疫情期間的大幅下降,并沒有產生巨大影響,經濟回升恢復的基礎依然強勁。2019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0%和9.0%,在比上年分別提高1.0和0.9個百分點的同時,均跑贏了GDP的增速。
低基數基礎上形成的高速增長 :當前的高增速主要是由于上年同期較低基數所造成,與2019年同期相比,2021年年初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3%,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8%,兩年平均增長分別為1.6%和0.9%,經濟發展水平僅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去年前2個月,由于疫情影響,全市投資項目開工率很低,大部分項目無法正常施工,導致去年同期僅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6.8%。因此,投資前2個月體現出來的高速增長勢頭具有階段性特征。
重點行業生產仍低于平均水平:2021年年初,鋼鐵行業增加值增長12.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8個百分點。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加值增長26.6%,但與全省40%以上的煤炭行業平均增速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煉焦行業產能未完全釋放,煉焦行業增長1.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7.9個百分點。從產量看,焦炭產量158.39萬噸,下降6.7%。電力行業出現負增長,電力行業增加值下降5.6%,下拉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0.3個百分點。從產量看,發電量67.71億千瓦時,下降3.7%。發電成本上漲、電價下調,出現成本倒掛,發電企業利潤空間明顯壓縮。
消費完全服務仍有難度:2021年年初,服裝類商品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由于疫情影響,商場客流量到年前才逐步好轉,服裝類商品零售受到直接影響,占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比重為9.5%的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實現商品零售額增長35.6%,比上年全年回升52.2個百分點,速度仍低于全市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速22.2個百分點。住宿餐飲業兩年平均速度仍在負區間,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營業額增長59.6%。與2019年前2個月相比下降17.0%,兩年平均速度為下降8.9%。住宿與餐飲消費尚未完全恢復正常水平。
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強化運行調度,深入開展入企幫扶,積極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結合市場需求,及時主動創新經營模式,主動為企業轉型提供相應的專業知識培訓,幫助受到疫情影響沖擊較大的行業盡快走出經營困境;繼續加強對各類市場主體的政策幫扶力度,落實減稅降費的政策措施,綜合采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貸款支持、租金減免等多種方式,為企業“減壓降負”,增強企業信心。
全面激發市場活力:繼續啟動和積極開展實施各項惠民生、促消費等政策活動以擴大內需,提振消費者和店鋪經營者信心,做好“居家消費”新模式的優惠、促銷和監管方面的政策落實;在市場恢復期間繼續發放消費券、鼓勵企業開展多種促銷模式,不斷刺激民眾消費需求;組織號召各類商場、步行街、商業區等經營企業,結合線下及線上交易消費平臺,集中策劃推行一些讓利促銷方案,對商家經營者進行適當補貼支持,提高經營者參與熱情和消費者的消費熱情。
加強項目建設:緊扣“項目為王”的鮮明要求,更加關注項目的引進、落地、開工、建設,強化對重點項目的跟蹤、監測、督導,形成有效投資,既為固定資產投資的穩步增長蓄積力量,也為產業結構的轉換調整奠定基礎。
關注小康社會指標:更加關注小康社會相關指標,在實體經濟的發展上,全市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仍為74.24%,比70%的臨界線仍然高出4個百分點左右。在節能降耗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降幅近三年呈現波動收窄,今年不降反增的走勢,能源消費強度加大。
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依托太原市相對完備的工業體系,引導現有企業與新興產業進行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融合,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和轉型升級。重點鼓勵裝備制造企業發展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裝備,促進裝備產品和技術向高端化、高品質、高附加值升級。堅持做好入企幫扶工作,全面推進重點工業項目督導工作,落實惠企政策,強化政策供給,為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保駕護航。
積極引育零售業新動:圍繞消費新增長點,培育具有專業化、特色化和規模化的新型商業模式,促進傳統商圈改造升級,打造消費體驗中心、文化時尚創意中心、產品和服務設計定制中心等新型消費發展載體。支持零售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實體店鋪數字化改造,鼓勵發展線上線下體驗消費。對重點零售企業進行幫扶,紓難解困,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幫助企業為太原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
加快推進服務業壯大發展: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等重點行業和產業,不斷豐富和完善服務業產業。增強新興服務業對經濟的支撐力,支持發展新興服務業,鼓勵企業在改善供給、推出新產品新服務上下更大功夫。加快生產性服務業步伐,以新型工業化為契機,以延伸產業鏈為突破口,匯聚優質資源和關鍵要素,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太原經濟呈現持續穩定恢復態勢,仍要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化經濟穩固運行態勢,聚焦“六穩”“六保”任務落實,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堅持“一企一策、一業一策、一問題一策”,為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做好保障,鞏固經濟恢復性增長基礎。科學統籌謀劃,堅持統一規劃、遠近結合、分步實施,努力打造全市域“第二戰場”。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