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愛珍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 防城港,538000)
2019年12月發生發熱、肺部感染和咳嗽為主要癥狀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經證實是由COVID-19所引起。WHO于2020年2月1日將其定為2019年冠狀病毒病,且宣布是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為應對COVID-19的流行,快速、準確適宜的檢測技術對疾病診斷具有重要意義[1]。針對COVID-19診斷方式有病毒基因組測序、核酸檢測與特異性抗體檢驗,核酸檢測是目前首選的檢測方式,其具有窗口期短,檢測靈敏度高等特點,最為廣泛的是熒光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RT-PCR)技術,擴增位點針對病毒基因組中3段保守序列,即、核殼蛋白(N)、即開放讀碼框lab(ORF lab)、包膜蛋白基因(E)[2-3]。在能夠保證樣本治療與檢驗質量的前提下,核酸檢測存在特異性強、敏感度高的特點,常用樣本有、肺泡灌洗液、痰液、咽拭子、鼻拭子[4]。目前,COVID-19核酸檢測需求量大,需要提升其效率,擴大檢測范圍,故推薦混采檢測和稀釋混合檢測,其中,混合檢測相對較優,不但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還降低了檢測成本。本文現對混合檢測進行綜述。
混合樣本主要指將多個不同人的樣本混合采集之后,若結果呈陰性,表示每個人的樣本均是陰性,若為陽性則說明其中有人血樣為陽性,之后分別對該人群樣本進行逐個檢測。混合樣本時建立在比較成熟的檢驗方式上,即采集、保存、混合檢測,最大程度避免了非實驗因素變化所帶來的影響[5]。在進行該項操作時要考慮幾個因素,樣品混合后不可相互干擾,以免產生假陽性或是假陰性。比如,不同血型血液混合后出現凝集反應,導致標本性質的改變,再對血細胞檢測,故所得結果將不準確;稀釋混樣后,可使待測物濃度低,導致假陰性結果,其次是需要有足夠靈敏的技術支持[6]。相關研究表示[7],混合檢測有效提高檢測效率,節省了醫療資源。一項國外研究[8]中證實了該檢測方式,通過對糞便蠕蟲進行檢測,以獨立檢測和混合檢測對比,后者敏感性特異性較高,同時減少耗材。
在早期的核酸檢測中,均以單檢方式,該方式比較穩定、可靠、不易出現漏檢等優勢。但缺點也較為明顯,其效率較低,在檢測任務重的情況之下,不能有效滿足大范圍群體快速篩查。為鞏固疫情防控成果,維護群眾的健康混合樣本的實施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9]。一項北京市疾病預控混合檢測中[10],對北京市民多以這種1:5混合檢測模式。另一項實驗室中取不同樣本混合提取核酸,從而5份樣本中取40ul組成200ul混合提取核酸,但因有一定的稀釋效果,故對地病毒載量樣本具有假陰性的可能。同時考慮到混合檢測是針對地位人群的篩查,因此,對節約資源與加大人群篩查具有顯著優勢。所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于印發新冠病毒核酸 篩查稀釋混樣檢測技術指引的通知》和《關于印發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檢測技術規范的通知》,由此加快篩查診斷速度,減少傳播與節約社會成本[11]。在我國疫情中后期防控工作中,各地區疫情再次來臨之時,多地使用該項檢測用于全人群進行大范圍的核酸檢測工作。
混合樣本檢測依據混合時機分采樣混合和實驗室內混樣檢測,采樣混合在核酸檢測中已明確使用。國內已有研究或是指南證實使用1:5、1:10、1:48的混合比均可顯示理想的敏感性[12]。但在實際應用中還要考慮到試劑敏感性問題,混合池內樣本量越大,對試劑敏感性要求也較為嚴格,目前我國核酸檢測試劑盒靈敏度能夠達到500~600copy/ml,急性期陽性樣本中病毒拷貝數在104~164copy/ml,能夠滿足稀釋后樣本檢出的要求。另外,從技術層進行分析,感染的初期利用咽拭子樣本行獨立核酸檢測,rRT-PCR閾值為18~22,我國常用的為40循環,若是依據樣本每稀釋2倍Ct值升高1估算,Ct在30左右樣本即使使用1:256混合比依然可保證其敏感性。而最終決定混合樣本量是臨床操作,即,采樣方便、安全和操作等。樣本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混檢結果,所以要對采集樣本人員標準化培訓,同時,采集樣本前要充分的震蕩樣本管,實驗室檢行混樣檢測的步驟較多,故注意滅活,以免產生院內感染[13]。此外,不可一步法提取,推薦以磁珠法、柱提法,從而獲取較高濃度的核酸,減少對擴增體系的干擾。
總而言之,混合檢測與獨立檢測的敏感性方面相當,特異性未受到影響,特別適于群體檢測,對此,該項檢測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篩查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