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華,周國祥
(1.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2.運城學院中文系,山西 運城 044000)
“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推進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關公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走向海外,成為聯系海內外華人的共同精神紐帶,是全球華僑華人最認同的文化價值之一。2017年1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關公文化的海外傳播將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在絲路沿線各國乃至全世界的再傳播,為推進人類文明共同體的構建作出更大的貢獻。
關公文化海外傳播符合新時代的主題?!耙粠б宦贰背h,是當代中國重要的時代主題,意味著中國全方位的開放和中華文明的推行。關公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之一,曾沿著古絲綢之路,在海外廣泛傳播,成為聯系海外人士的精神信仰?!瓣P公文化是山西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縮影,也是全球華僑華人最廣泛的文化認同之一”。[1]新時期,關公文化海外推廣,符合時代主題,有利于增強民族團結,有利于講好中國故事。
關公文化海外傳播是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用的體現。關公文化與藝術、宗教、民俗等緊密相連,關公文化走向世界,一方面讓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感知中國文化;另一方面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綜合國力并提高在世界事務中的影響力。
關公文化海外傳播是實施山西文化強省戰略的組成部分。山西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名人輩出。山西運城是關公故里,關公文化也是山西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海內外傳播廣泛,影響深遠。山西省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決策,其中就涉及關公文化特色品牌打造與傳播。關公文化海外推廣的經驗必將成為其他文化對外宣傳的借鑒,一起助推山西文化、藝術、經濟等領域全方位的發展。
(一)關公文化的內涵 關羽,字云長,東漢末年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解州)人,一生戎馬生涯,追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公元220 年關羽敗走麥城后,逐漸被后世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崇為“武圣”。
文化的定義有多種,《辭?!穼ξ幕慕忉尀椋喝藗冊谏鐣v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學術界一般認為文化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四個方面。
關公文化亦不例外,它是與關公相關聯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內容的總和。關公文化所包含的物質文化,指的是有形的、外顯的文化;精神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內在的文化;制度文化是規范、準則及各種組織形式所構成的文化;行為文化指的是由行為方式或行為結果所形成的文化。這四個方面統一于一體,構成關公文化豐富的內涵。
(二)關公文化傳播內容
1.物質文化的傳播。關公文化海外傳播的物質文化具有豐富的內容。例如:
(1)關公生前生活、作戰的遺址、遺物。如關公生活的地方常平故居;關公征戰的地方許昌市霸臨橋、荊沙市得勝街、監利縣華容古道、遠安縣關公回馬處、漢川市系馬口等;關公曾使用過的物品如青龍偃月刀、漢壽亭侯印、磨刀石、飲馬槽等。
(2)因祭拜關公修建的關廟以及由廟宇體現出的物質文化。世界各地的關廟數不勝數,比較著名的有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洛陽關林、當陽關陵等;關廟宇所體現的物質文化,如解州關帝廟的春秋樓、琉璃影壁、石刻牌坊、萬斤銅鐘、關公平生日、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題詩題匾等。
(3)民間紀念關公展現的物質文化形態,如有關關公的木雕、炭雕、剪紙、書畫、絨繡、銅像、臉譜、戲臺、郵票等。
2.精神文化的傳播。關公文化具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其中最深層次、最重要、最本質的內容就是忠、義、仁、勇、禮、智、信,集中體現在關公的思想、道德與精神上。
(1)關公人物的神化。在中國,關公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的各種傳說在民間、在海內外廣泛流傳。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在海內外的傳播,關公逐步演變成為各行各業的保護神,是人們在艱難困苦時尋求庇護的神靈,最后逐漸成為一種精神信仰與追求。如關公的以信為本、公平公正、以義致利、講求誠信的精神品質逐漸變成了商業場上的武財神;關公的忠義、仁勇和懲惡揚善的品質則變成了保護神、庇護神、靈佑神。在廟堂、在商場、在家室很多地方人們都會供奉關公神像,祈求庇護,關公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儒釋道三家供奉的人物。
(2)關公精神的文學化。關公的文學作品包括方志、傳記、小說、詩詞、歌賦、楹聯、典籍等藝術作品;關公生平事跡的電視劇與電影;有關關公形象的京劇、蒲劇、川劇、楚劇、越劇、豫劇等。這些文藝作品宣揚了關公的美好品德,千百年來在海內外中華兒女中廣泛流傳,成為人們言行的道德楷模。
3.制度文化的傳播。關公文化的制度文化主要涉及宗廟制度和祀典制度,關公宗廟制度和祀典制度是中國古代宗廟祭祀制度延伸和發展的體現。
宗廟制度就是關于關公廟宇建筑的各種規章制度,包括廟址、匾額、等級、建筑色彩等;祀典制度就是關于祭祀關公的禮儀規定和典章制度,包括祭祀的等級、祭品、祭期、祝詞、祭禮、祭文、樂章等。海內外關帝廟不計其數,一些關帝的信徒大多在關公誕辰、關公殉難日舉行祭祀活動,這種風俗習慣經過漫長的歲月已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里,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的活動,不管制度或禮儀是繁縟還是簡潔,人們都是歌頌、感恩關公的功德,祈求關帝的保佑。
4.行為文化的傳播:關公文化的行為文化豐富多彩,海內外的關公文化表現在供奉關公神像、祭拜關公程序和習俗、關廟活動等。關公廟會開展的行為文化傳播有:抽簽問卜、關公紀念品售展、舞龍燈、劃彩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走高蹺、抬轎子、關公銅鑼、關公戲劇巡演、關公文物巡展、關公武術表演等;關公文化活動每年都有舉行,已經成為人們傳統文化習俗的一部分,一些習俗還由華人華僑帶到海外,成為他們風俗活動的一部分,推動了關公文化在海內外的傳播。
文化走出去需要多元渠道,“應該把大眾媒介、組織傳播渠道(經濟 傳播、教育交流渠道等) 、人際傳播渠道(學術交流、智庫傳播、華人華僑、旅游傳播)相結合”。[2]關公文化海外傳播也可以重點從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展開。
(一)組織傳播 組織傳播是“指特定組織圍繞其本身目標,與組織成員、其它組織及社會環境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3]關公文化海外傳播從組織的傳播性質來看,可以分為政府組織傳播、企業組織傳播、教育組織傳播、民間組織傳播等形式。
1.政府組織傳播。政府要繼續實施文化“走出去”和“請進來”戰略?!白叱鋈ァ睉鹇灾傅氖钦e極組織開展海外關公文化的“巡游、巡展、巡講”活動,參與“世博會”“國際研討會”等文化交流活動,多渠道搭建對外文化交流平臺;“請進來”戰略指的是舉辦關公國際文化旅游節、關公文化研討會等交流會,邀請海內外有影響力的學術精英或知名社會人士參加,這些嘉賓學識淵博、視野開闊、人脈廣泛,借助他們作為推廣者或代言人來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關公文化。
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關公被稱為“中華文武二圣”,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時關公文化與孔子文化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鬃訉W院或孔子課堂是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平臺,關公文化和孔子文化聯手,借助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是關公文化在新時期走向世界的又一條新出路,可以對海外學生開展“文武雙圣”研學游,通過實地參觀考察了解中華文化,同時也傳播了關公文化;“關公武術”也深受海外人士喜歡,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關公武術教學部分,這樣不僅讓學生學習了中華武術,也能更多地了解關公文化知識。
2.企業組織傳播。創造優秀的品牌是企業生存的法寶,政府要聯合企業組織打造關公文化國際品牌。企業品牌具是傳播文化的特征,能影響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優秀的品牌不僅代表優秀的文化理念,也是優秀民族文化的象征。關公銅像就是有名的關公文化品牌,企業家設計有關公立像、關公坐像、提刀關公、騎馬關公等,每種銅像有不同的刀頭朝向,每種關公銅像都有不同的寓意,這些銅像已經作為鎮宅品、鎮店品以及饋贈禮物的方式遠銷海內外。企業家可以此為借鑒,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深受海內外人士喜歡的關公文化品牌產品。
3.教育組織傳播。教育組織在關公文化的海外宣傳中應承擔起重任,要發揮教育培養崇高信仰、道德高尚、技藝精湛、多專多能的人才等作用,教育組織的傳播主要是知識、技能、思想、態度、觀念等的傳播。
(1)外語人才培養。外語人才在文化的對外宣傳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旅游文化、商業貿易需要外語人才;報刊、書籍、影視、廣告、新媒體等對外宣傳也都離不了外語人才?!耙粠б宦贰背h的背景下,對外交流活動將越來越頻繁,為了適應這一大環境,就要將文化對外傳播戰略與教育、人才等戰略結合起來。教育組織要部署相關院校增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小語種專業,為關公文化的對外宣傳儲備優秀的翻譯人才。
(2)留學生的文化教育。據統計,“2018 年共有來自196 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 萬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31 個省(區、市)的1004 所高等院校學習,比2017 年增加了3013 人”。[4]中國吸引來華留學的人數逐年上升,這表明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在教育、科技、文化、經貿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深入。來華留學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他們有著本國的語言優勢,來華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之外,還可以增開一些與關公文化有關的中國文化課程知識,以便于發揮留學生歸國后對中華文化的宣傳作用。
(3)“關公文化+”教育模式。在推進中華文化偉大復興和對外傳播的新形勢下,為了確保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必須立足于關公文化的內涵建設。關公文化蘊含著深厚的個人承擔社會責任、推動社會進步的道德倫理資源,教育組織尤其是關公故里——山西運城高等教育組織機構,要本著服務地方、發展地方的目的,在人才培養上,可以考慮“關公文化+”教育模式 ,即關公文化要和文學、歷史、外語、旅游、武術、繪畫、管理、互聯網等相結合,既保證文化的傳承后繼有人,又為關公文化的內涵發展注入時代血液,也有利于新時期關公文化海外的傳播實力的優化整合。
(二)大眾媒介 大眾傳媒時代已經到來,“文化的發展繁榮與媒介發展和媒體傳播有密切關系,媒體是人類文化傳播的必要手段,其進步與應用也不斷地優化著文化的傳播途徑”。[5]媒體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關公文化的海外傳播離不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媒介作用。
1.傳統媒體傳播。傳統媒體指的是利用電影、電視劇、戲劇等來傳播關公文化精神內涵。首先是要組織一批文化精英人士,編導出優秀題材的作品;其次是選拔、培育出一批優秀的演員,能完美地表現文化作品的內涵;最后要做好產品海內外宣傳和投放工作,讓全世界的人能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來了解關公文化。
2.新媒體傳播。新媒體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顯示,大約有51%的海外受眾傾向于通過新媒體了解中國”。[6]新媒體特別是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是增強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有效途徑。依托于互聯網、手機的新型社交媒體已成為當今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新興媒體渠道,如通過博微博、微信、小視頻等平臺,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提升關公文化的海外傳播。
(三)人際傳播
1.來華商人傳播。歷史上,關公文化走出國門很大程度就是伴隨著華人海外經商的歷程,關公在商業領域地位相當高,成為海內外各地域共同崇拜的商業神。“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商業界人士不僅要喚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商貿歷史文化記憶,更要在對外貿易中誠實守信,樹立良好的商業形象,奠定良好的商業信任基礎,使誠信的關公文化商業精神走向全世界。
2.華人華僑傳播。據統計,“目前海外至少有6000多萬華僑華人,分布在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盵7]在這樣的人口規模和地域分布情況下,華人華僑在海外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些華人華僑雖然遠離中國本土,但仍然保留著中華民族的許多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廟,關公文化早在海內外廣泛流傳,關公已成為中華民族“忠、義、仁、禮、智、信勇”的道德偶像,關公文化已成為聯結海內外華人的精神紐帶,關公崇拜已形成超越時空、超越民族、超越國籍、超越信仰的共同價值趨同,這種共同的價值趨同進一步推動了關公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新時期,新機遇,尤其要發揮海外華人華僑的力量,借助他們的關系網,助推關公文化在全世界傳播。
綜上所述,關公文化曾經跟隨著戍邊的戰士、移民的商人經過古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走向海外,成為海內華人華僑的共同聯系紐帶和精神信仰。新時期,“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和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機,這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關公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整個中華民族團結、凝聚力量的精神紐帶和橋梁之一。新時期,我們應該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通過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等方式推動關公文化的海外傳播,以此來增強民族團結、提升文化軟實力、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文化交流與人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