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梧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梧州,543000)
有相關資料顯示[1],心血管疾病已逐漸成為時間范圍內死亡率是主要因素,且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隨著疾病負擔日益增加,漸漸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有相關研究顯示[2],我國≥18歲的血脂異常患病率由2002年的15~18%上漲至2012年的35~40%,而血脂異常人群的健康管理尚未得到高度重視,其可能是因缺乏相關衛生經濟學高質量研究證據提供參考。為此,本文就近年來臨床陣地血脂異常人群健康管理衛生經濟學相關研究進行整合,以期為日后衛生經濟學評價、血脂異常人群健康服務提供可靠的參考,現綜述如下。
1.1 血脂異常的定義依據《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3](2016年)中相關診斷標準:①總膽固醇(TC)≥6.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mmol/L;③甘油三酯(TG)≥2.3mmol/L;④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4.1mmol/L;⑤非-HDL-C≥4.9mmol/L。符合上述指標中任意一項即可判定為血脂異常。
1.2 血脂異常人群健康管理政策英美等國,將血脂、生活方式、血壓等指標作為重要心血管疾病因素進行綜合管理,獲得了就熬膏的成效,且成本效益相對較高。針對血脂異常艱苦管理的費用,各國均未設立專項醫療保險政策,主要將其歸于醫療保險制度進行管理[4]。對于是全面醫保國家(例如加拿大、英國等),家庭醫師依據相應指南為血脂異常人群進行診療,大多數費用由國家承擔;社會醫療保險國家(例如德國),由初級保健醫師根據指南對血脂異常人群展開體檢,費用由社會、國家及個人三方共同承擔;而商業醫療保險國家(例如美國),針對醫療機構提供的各項血脂異常健康管理項目,根據保險公司與個人談判所確立保險內容,保險公司有不同的支付策略,但健康管理項目并未納入低收入人群保險項目。現如今,我國已將心血管疾病主要三大危險因素中糖尿病、高血壓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標準為25元/年·人,為特定人群提供免費篩查服務,建立高血壓、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務包,部分地區已實現高血壓居民免費提供基礎藥物等。但目前針對血脂異常人群,雖提出逐漸開展血脂異常等慢性病高危人員評估與干預指導,但尚未將其作為公共產品收入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管理。
2.1 評價方式成本-效益:有相關研究顯示[5],基于LDL-C水平降低至治療閾值時患者降低的心血管疾病時間所節約的成本測算,平均每例心血管疾病事件住院與隨訪費用高達37300美元,當他汀類藥物投入臨床應用后,未來10年可在上述標準上節約1455美元/例。同時,王琴等人[6]研究顯示,針對中、高危血脂異常患者,給予阿托伐他汀國產藥與合資藥,結果發現,合資藥單價為7.51元,用藥8周,產生費用為525.7元;而國產藥物單價4.43元,用藥8周產生費用為310.1元,節省215.6元。國產阿托伐他汀有較大臨床應用價值,成本效益更高,易在基層醫療機構推廣。成本-效用:有國外學者研究表示,通過醫學營養療法的干預,患者質量調整壽命年(主要是指調整的期望壽命,往往用于評估與比較健康干預)增加0.75~0.78年。因藥物用量的降低,從而每年能節省638~1456美元/例。張鯤學者[7]研究發現,針對高膽固醇血癥患者進行分析,分別給予匹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連續用藥8周后,發現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同時匹伐他汀的治療成本為824.40元,低于阿托伐他汀939.76元,具有一定藥物經濟學優勢。成本-效果:LDL-C每減低1.0mmol/L,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與發病率就會隨之降低22%。說明,基于低密度脂蛋白顆粒水平的血脂健康管理策 略極為重要,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更具有經濟效應。有國外學者預測,于2016~2030年期間,積極開展降脂治療,每年可規避45~85萬余次急性心肌梗死、35~70萬腦卒中及15~30萬心血管死亡事件的發生,而每例患者每年他汀類藥物耗費僅218美元。卓志鵬等[8]人研究顯示,對深圳市血脂異常人群社區健康管理成本效果進行分析,開展綜合健康管理,以往血脂控制率升高1%的人均成本為81.17元,而開展綜合健康管理的人群血脂改善率升高1%的人均成本為37.88元,且血脂控制率、血脂改善率明顯提升,血脂加重率降低,證實綜合健康管理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值。
2.2 評價模型針對血脂異常健康管理防治策略的衛生經濟學評價中往往以Markov模型、決策樹模型為主。應用決策分析模型對中國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實施成本-效果進行分析,與不甘于的管理策略和根據指南建議管理策略比較,針對未來10年出現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閾值為15%的人群進行管理,增量成本分別為69309元/量調整壽命、154944元/量調整壽命,證實根據指南管理策略,及未來10年出現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閾值15%的管理策略是臨床較為優良的選擇。
總而言之,雖目前臨床從多角度對血脂異常人群健康管理的相關衛生經濟學進行評估,但仍取法系統的研究作為循證醫學證據為政策者提供有效、經濟且實用的健康管理防治方案。其主要是議案目前針對衛生經濟學評估方式與模型單一,對于疾病動態發展的變量模擬存在偏差,同時多數研究側重于血脂異常人群藥物治療或模型模擬的衛生經濟學研究,缺乏早期篩查、健康宣教、生活方式等綜合管理的衛生經濟學評估。未來需針對上述缺陷進一步進行探討,將血脂異常人群健康管理服務納入醫保戰略性購買的可行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