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佳 吳妮 張秘玲
(柳州市中醫醫院1,廣西 柳州,545001)
(廣西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廣西 柳州,545006)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飲食結構不斷改變,我國泌尿系統結石患病率也隨之上升,其患病率高達5%~15%[1]。經皮腎鏡手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迅速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少等優點,其已成為泌尿系統結石常用微創治療方式[2]。但因軟組織損傷等,術中、術后患者疼痛程度仍較強,且多數實施PCNL治療患者存在一定的腎功能損傷,故為減少圍術期全麻藥與非甾類抗炎藥使用劑量,提供充分術中、術后鎮痛,一直是臨床關注重點。超聲引導下椎旁神經阻滯(paravertebral block,PVB)是指術前麻醉常用的一種方式,主要是將局麻藥物注入椎旁間隙,阻滯包括脊柱神經及其分支與交感干而實現的,在超聲領導下,可確定后椎旁間隙、穿刺部位,同時還可監測麻醉藥物擴散情況,麻醉后軀體椎旁神經不僅能夠阻滯一側組織,且對機體正常生理功能影響較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行性[3]。因此本文就超聲引導下PVB在PCNL手術中的應用進展做一綜述。旨在為日后臨床在PCNL中使用超聲引導下PVB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
1.1 超聲引導下PVB的意義超聲引導下的區域阻滯麻醉已在臨床得以廣泛應用,超聲引導技術具有安全無創、便捷、無需暴露于射線且無不良反應、為操作者提供實時圖像等優點,同時還可精確預測進針角度與深度,明確穿刺部位與軌跡,對局麻藥物擴散情況進行監測,以此可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對于脊柱解剖異常或變異的患者更為有利[4-5]。除此之外,超聲引導技術還可顯著減少重復穿刺次數、提升成功率與患者舒適度。超聲引導下PVB是一種具有應用前景的可替代傳統方式的技術[6]。
1.2 超聲引導下PVB的方式超聲下PVB有兩種技術,其中包括橫向平面內技術、縱向平面外技術[6]。橫向平面內技術:主要是將探頭置于棘突外側,于肋間隙呈平行狀態,選擇(10~12MHz)探頭能夠看到肋骨與橫突為強回聲結構,并在其下方常伴聲影,若確定橫突與肋骨,可輕微將探頭向尾側移動至肋骨間隙,椎旁間隙在圖像上可呈現為楔形低回聲,以此可經過下方胸膜與上方內側肋間膜的強回聲反射進行確定[7]。在椎旁間隙將穿刺針刺入,將局麻藥物注入,胸膜下移則提示位置準確[8]。縱向平面外技術:在棘突外側5~6cm放置探頭,以明確壁胸膜、肋骨以及肋間隙,隨后將探頭逐步向脊柱移動,并明確橫突,橫突呈現方形,且部位與肋骨相比更深,穿刺針在平面外進入以接觸橫突,隨后離開橫突,待針尖突破肋橫突上韌帶后進入椎旁間隙,回抽無回血,則注射局麻藥物,并可觀察到胸膜下移[9]。周勤、謝敏、魏新川[10]等人在超聲引導下對T10/T11、T11/T12、T12/L1椎旁阻滯,利用“off side”矢狀面掃描平面進針方式,待針尖突破橫突上韌帶后,可給予0.5ml試驗量注射,并伴胸膜下移,隨后對各階段注射局麻藥物。
2.1 圍術期芬太尼類鎮痛藥的用量多項研究顯示[11],全麻復合PVB能夠減少術中芬太尼類藥物的使用劑量。超聲引導下PVB應定位準確,可顯著提升局麻藥物阻滯效果,以此減少術中芬太尼類鎮痛藥物使用劑量。彭洪、鄭東、劉洪[12]等人研究顯示,對120例PCNL腎結石患者分別給予超聲引導下PVB、全身麻醉,結果顯示,PVB組舒芬太尼使用劑量低于全麻組。
2.2 應激反應與炎性反應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由巨噬細胞分泌的一種小分子蛋白,其是一種促炎細胞因子,并參與正常嚴重反應與免疫反應[13]。白細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一種多細胞源、多功能細胞因子,不僅能夠調節細胞生長與分化,同時還參與了機體炎性反應與免疫反應。一旦麻醉蘇醒,機體會產生一定的應激反應,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興奮,兒茶酚胺含量顯著增加,機體皮質醇、TNF-α、IL-10等炎性因子含量則呈逐漸上升趨勢。而采取超聲引導下PVB對炎性因子影響小,可有效抑制應激反應,表明PVB在降低體內應激反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14]。超聲引導下PVB主要是經過阻滯交感神經,促使兒茶酚胺類介質濃度下降,以此降低機體內應激反應。靳永強、黃煥森、趙年章[15]等人研究得出,對108例PCNL手術患者分別給予超聲引導下PVB、硬膜外麻醉,結果顯示,T3時D組患者IL-6水平顯著低于C組,而IL-10高于C組。由上述表明,超聲引導下PVB能夠下一定程度上抑制炎癥反應與應激反應。
2.3 血流動力學超聲引導下PVB僅阻滯單側交感神經,術中血流動力學會更為穩定。特別是在麻醉后進行體位變動時,超聲引導下PVB可提供完善的術后鎮痛,促使患者能夠自主配合體位,保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劉春明、趙爽、于晶[16]等人研究顯示,對60例全麻下PCNL手術患者分別給予單純全身麻醉、以及聯合超聲引導下PVB,結果顯示,與 GA組比較,GP組手術開始切皮時(T3)點的平均動脈壓與心率明顯降低。張劍、王興耀、王定倫[17]等人研究顯示,對70例PCNL老年患者分別給予單純全麻、超聲引導下PVB復合右美托咪定持續泵注,結果顯示手術切皮時(T1)、手術結束時(T2)、術后 2 h(T3)、術后 6 h(T4)、術后 12 h(T5)、術后24 h(T6)平均動脈壓、心率、呼吸頻率A組均低于B組。
2.4 鎮痛效果PCNL產生的疼痛主要分為兩種,一為來自碎石通道的軀體痛,二為腎臟、輸尿管等內臟痛,其中內臟痛為患者自我感覺疼痛的主要來源。碎石通道一般建立在12肋下或第10、11肋下,阻滯胸椎旁神經即可有效減緩患者軀體痛[18]。腎臟痛覺則是內臟感覺神經傳導的疼痛感覺,其主要在T10-L1,輸尿管痛覺也為內臟感覺神經傳導的痛覺,主要來源于T10-L2。超聲引導下經過與脊柱垂直的高頻探頭能夠直觀地將神經所在部位、周圍臟器組織、穿刺針進入路徑與藥物擴散范圍等清楚顯示出,以此可有效避開重要臟器、血管,定位精準,區域阻滯效果更佳,鎮痛效果更優[19]。鄒垚銓[20]研究顯示,對60例接受PCNL治療患者分別給予硬膜聯合麻醉,超聲引導下PVB復合右美托咪定麻醉,結果顯示,研究組鎮靜評分優于對照組。
超聲引導下PVB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此技術操作簡便、鎮痛效果確切,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小,可有效緩解PCNL患者術后疼痛,減輕患者應激反應與炎性反應,減少芬太尼類藥物使用劑量,有效避免術后并發癥發生,加快術后恢復速度。但目前尚缺少大樣本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因此在日后臨床可進一步增加樣本、引用客觀性指標以及延長研究時間等,以深入研究超聲引導下PVB在PCNL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