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承寶
(廣西壯族自治區糖業發展辦公室,廣西 南寧 530021)
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屆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糖業發展,把糖業當作邊境民族地區固邊穩疆、脫貧奔小康和促進國家食糖安全的重要產業來抓,推動糖業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改革開放以來,廣西糖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創新發展史。
廣西糖業發展管理創新包括管理模式的不斷優化和管理體制的創新。
1.1.1 管理模式優化
糖業管理模式經歷了農、工、貿分治—農、工合治—農、工、貿再分治—農、工、貿逐步一體化管理的四個階段。廣西糖業在管理模式的不斷優化中逐步發展壯大。
第一階段即1985年以前,農、工、貿分治時期。糖料蔗種植業歸自治區農業部門管理,制糖加工業歸自治區工業部門管理,食糖貿易歸自治區商業部門管理。
第二階段即1985~2002年,農、工合治時期。改革開放以后,為適應糖業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于1985年成立自治區糖業公司,以下簡稱“廣西糖業公司”,代政府履行糖料蔗種植業和制糖業的行政管理職能。公司化的行政管理公司代行政府管理職能,雖然促進了糖業的市場化,但也存在政企不分的矛盾和問題。200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再次對糖業管理機構進行改革,決定撤銷廣西糖業公司,并給予5年的過度期。
第三階段即2002~2010年,農、工、貿再分治時期。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原廣西糖業公司代行的糖料蔗種植業和制糖工業職能分別劃回自治區經濟貿易委員會和自治區農業廳。
第四階段即2010年至今,農、工、貿逐步一體化管理時期。針對糖業農、工、貿分治,難以形成發展合力的問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于2010年成立了由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管理的自治區糖業發展局,統籌糖料蔗種植業和制糖業發展。但此次改革未撤銷自治區農業廳的糖料蔗發展職能,存在糖料蔗發展多頭管理問題。同時,食糖貿易管理職能于2009年劃入了新成立的自治區商務廳。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撤銷自治區糖業發展局,成立自治區糖業發展辦公室,歸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管理,對糖業農、工、貿實施一體化管理。這一改革,極大地促進了廣西糖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使“十三五”時期成為廣西糖業發展史上發展質量最好的五年。
1.1.2 管理體制創新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西糖業管理體制與時俱進,經歷了兩次大的改革創新。第一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后開始實現的糖廠蔗區制,第二次是2019年實施的糖料蔗購銷市場化改革。
為了規范糖業榨季生產秩序,提高糖料蔗入榨新鮮度,提升糖廠經營效益,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后開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對糖廠原料基地實施蔗區制改革,在尊重制糖企業歷史形成的扶持、收購關系的基礎上,按照運輸距離和入榨時間最短化、運輸成本最低化、蔗區屬地化等最佳經濟原則,規定制糖企業發展糖料蔗種植義務和承擔收購責任區域界限的管理制度。制糖企業只能在政府劃定的蔗區內扶持糖料蔗種植,并對區域內種植者種植的糖料蔗按政府定價應收盡收。這是廣西糖業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開始迅速超越廣東,逐步占據中國糖業半壁江山,成為全國第一食糖產區,并連續16個榨季保持全國60%左右產量份額的成功經驗之一。
第一次改革,實施蔗區制,推進蔗區資源化,廣西走在全國前列,為全國做出示范和榜樣,成為廣西糖業“一次創業”的成功經驗。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十二五”以來,蔗區資源固化的弊端也日益顯現。一是計劃管理的糖料蔗購銷制度不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以后,打破蔗區管理制度,允許糖廠自由收購糖料蔗的呼聲高漲;二是糖廠拖欠蔗款問題突出,影響蔗農的生產生活。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為推動糖業“二次創業”,自治區人民政府從2010年開始對糖料蔗購銷體制改革問題進行調研。經過10年左右的持續調研,自治區人民政府于2019年2月26日印發了《關于深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糖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桂政發〔2019〕8號),提出放開蔗區、放開糖料蔗收購政府定價,并在全自治區推廣糖料蔗訂單農業產銷模式,解決糖廠原料基地問題。糖料蔗購銷市場化改革兩年來,取得初步成效,蔗款兌付進度加快,農民種蔗積極性提高,食糖產量連續兩個榨季穩定在600萬噸以上。
第二次改革,蔗區和價格“兩放開”,推動糖料蔗購銷市場化,廣西走得積極穩健。
如果說蔗區制是廣西糖業“一次創業”時期的第一條成功經驗,那么創新糖料蔗收購定價機制,實施蔗價與糖價掛鉤聯動,則是廣西糖業持續穩定發展的第二條成功經驗。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后,廣西糖業面臨走向市場的嚴峻考驗。由于企業不熟悉、不適應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經營管理人員缺乏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導致廣西糖業1991/1992年榨季結束了連續28個榨季的盈利史,虧損5.52億元。特別是1995/1996年~1998/1999年4個榨季的連續虧損,企業無力支付農民蔗款,“白條”現象十分普遍,對蔗區農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穩定造成極大影響。
面對糖業幾十年未遇的困境,廣西各級政府及制糖企業和廣大蔗農經過認真的思考與研究,得出了廣西糖業前景的基本判斷:“要么同生,要么共死”。為了實現“同生不死”,并逐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做大做強糖業的目標,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按照黨的“十四大”精神,在強化蔗區管理,積極推動產權制度改革的同時,首創性地提出建立制糖企業與蔗農“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糖—蔗價格聯動改革思路,以實現蔗農、制糖企業和政府同興共榮,產業持續穩定發展之目標。
經過原南寧地區等地連續7年實施蔗價與糖價聯動的探索,2005/2006年榨季開始,廣西實行統一的普通糖料蔗收購首付價、優良品種加價政策,同時采取糖—蔗價格掛鉤聯動、二次結算的管理方式。即榨季前由政府下達糖料蔗收購價格政策,規定普通糖料蔗收購首付價及與之聯動的一級白砂糖平均含稅銷售價和聯動系數。榨季結束后,對食糖銷售價格進行核定,若一級白砂糖平均含稅銷售價格高于聯動糖價,制糖企業按聯動系數與蔗農進行二次結算。糖—蔗價格聯動政策的實施,蔗農利益得到了最大保障,穩固了糖業發展的基礎,推動了糖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2011/2012年榨季,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將廣西糖—蔗價格聯動經驗推廣到全國各產糖省區。
甘蔗全身都是寶,黨的“十四大”以來,廣西糖業圍繞“吃干榨盡”目標,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大力推進制糖副產品綜合利用,發展糖業循環經濟,取得顯著成績。一是建成了國內外最完整的蔗—糖產業鏈。先后形成了“甘蔗—制糖及副產品糖蜜—酒精—酒精廢液—復合肥—還田種蔗;甘蔗—制糖及副產品糖蜜—酵母、味精—廢液—復合肥—還田種蔗;甘蔗—制糖及副產品蔗渣—制漿造紙—廢液堿回收—再利用;甘蔗—制糖及副產品蔗渣—發電—蔗渣灰—肥料—還田種蔗”等閉合循環經濟產業鏈。二是副產品綜合利用率全國領先。制糖副產品蔗渣、糖蜜利用率100%,蔗渣制漿造紙產量居世界第一,蔗渣發電量居全國生物質發電第一,打造了廣西貴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國家和自治區級循環經濟示范企業。三是產品創新取得良好成效。發展了精制糖、赤砂糖、紅糖、黃金砂糖、異麥芽酮糖(醇)、液體糖、糖果食品及飲料等深加工產品和文化與生活用紙、環保餐具、食用酒精、酵母及酵母提取物、飼料、生物肥等數十種綜合利用產品。國內第一瓶朗姆酒、第一瓶甘蔗醋、第一瓶甘蔗啤酒誕生在廣西,全球第一條糖蜜生物聚乙烯醇材料生產線誕生在廣西。
雖然廣西糖業在4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績,創造了不少好的經驗和做法,但在創新發展方面始終存在動力不足,產品單一,且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問題。雖然產業規模占全國的60%左右,卻缺乏對蔗糖產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由于糖業的特殊性,截止2019年2月,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廣西糖料蔗購銷模式一直“生活”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各制糖企業習慣于按照蔗區資源固化的模式組織生產。2019年2月,廣西實施糖廠蔗區和收購價格“兩放開”后,部分企業無所適從,用市場手段建設原料基地的主動性不強、辦法不多。部分企業對以訂單農業替代蔗區的糖料蔗購銷市場化改革認識不到位,對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認識模糊。有的企業認為,“優先支持制糖企業在原扶持區域簽訂糖料蔗訂單合同”,就是絕對禁止別的糖廠來自己的傳統扶持區域發展原料基地;有的企業認為放開蔗區改革,就是像打麻將一樣推倒重來,無序搶購糖料蔗,來一場弱肉強食的原料爭奪戰。
雖然廣西糖業循環經濟走在全國前列,綜合利用產品多達20余種,但主導產品食糖品種和包裝卻幾十年一貫制,稱“麻包賣糖”,產品附加值極低。多數制糖企業看著區外知名企業拿著自己提供的白砂糖、赤砂糖、黃金砂糖等產品稍加個性化、定制化包裝,便由大宗工業用糖轉變為民用高端消費糖,進入超市和電商渠道,以十倍百倍的價格出售,只能臨淵羨魚。對日益增長的高端民用消費糖市場不調研、不生產、無銷售。主要原因是產品思維固化,認為傳統制糖企業就只能做大宗工業用糖,鮮有企業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發,研發生產新產品,創造新的消費熱點。
長期以來,成長在政府保護性發展中的制糖企業“習慣于找市長,不善于找市場”,市場一旦風吹草動,多數企業的第一反應是請求政府解決問題,不善于運用市場的辦法,從危機和挑戰中發現機遇,創造需求和供給。最近,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糖業發展辦公室召開的關于貫徹落實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廣西代表團會議上關于糖業科技創新指示精神的會議上,多數企業思維方式依然停留在政府出錢安排項目,對如何通過市場手段實現科研和產業一體化發展的認識不足、辦法不多。
廣西糖業創新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必須立足資源、產業、區位、政策等優勢,進行創新、革新。既要從思想上破除僵化思維,更要從行動上消除惰性思想;既要從現代技術裝備上對企業進行升級改造,更要從科研上創新體制機制;既要從新產品研發上發力,更要從成果轉化、產品落地上市上下功夫。
廣西食糖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0%左右,在國家食糖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各級地方政府要立足“全國一盤棋”的大局觀,有效發揮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間的溝通作用,加強與國家發展改革、農業農村、工信、商務、財政等部門聯系溝通,爭取支持,主動承擔起國家糖業保穩和食糖保供的光榮使命,切實發揮廣西糖業在全國糖業整體宏觀政策下的主力作用。
思路決定出路,廣西乃至全國傳統制糖企業最大的問題是市場思維不足,習慣于用計劃經濟思維生產經營,部分產糖區的少數領導也習慣于用計劃經濟思維推動改革發展,工作上錯位、越位情況時有發生。因此,一方面,地方政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放棄大包大攬的做法,放手讓制糖企業在“游戲規則”內自由發展;另一方面,要用改革的辦法倒逼制糖企業“入市”,讓企業學會用市場的辦法、創新發展的辦法,來解決適應改革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目前,廣西乃至全國糖業技術裝備普遍落后,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要大力推進制糖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升級。一要推行大型全自動離心分蜜、連續煮糖等技術設備,降低能耗,提高生產效率;二要適應機械化收割入榨的需要,加快制糖企業卸蔗平臺和蔗槽等壓榨工藝及設備的升級改造,逐步形成高效卸蔗系統和高效清洗系統;三要支持和引導制糖企業開展成品糖自動裝縫包、機械手裝包碼垛等自動化改造,大幅減少勞動用工數量;四要推廣蔗車在線排隊、自動過磅和車輛物流管理等系統應用,推行單工序自動控制和全流程集成控制技術,逐步實現制糖生產全過程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
要針對糖業創新不足、產品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切實解決糖業科研論文化、職稱化動力強勁,產業化、市場化嚴重不足的“兩張皮”問題。一要加強糖業科技創新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廣西壯族自治區引進清華啟迪成立的廣西糖業研究院要盡快掛牌運營,要以此為平臺,采用市場化手段大力引進和培養糖業科研創新人才,建設國內一流的糖業科研人才隊伍。二要大力開展糖業科技創新研究。要針對提升糖業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列出科研攻關項目清單,采用市場化和政府引導支持相結合的辦法,開展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科研攻關,解決產品創新技術瓶頸,為企業轉產轉型、提升競爭力提供智力支持。比如中小型糖料蔗收割機械、蔗葉采集和壓縮打包機械、濾泥資源化利用、甘蔗植物水和甘蔗酒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科技創新和中試等。
一要圍繞提升主導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研發生產高端民用消費糖、藥用糖等特色糖產品,延伸食糖產業鏈。二要立足提高產業抗風險能力,大力研發生產甘蔗醋(飲料)、甘蔗植物水、甘蔗酒等高附加值甘蔗多樣性產品。三要集中蔗渣、蔗葉和糖蜜等優勢資源實現高值化利用,推動蔗渣向制漿和環保餐具一體化發展;糖蜜向精細生物化工產品產業化發展,重點生產酵母及酵母提取物;蔗葉向飼料化、燃料化方向發展。
多業態一體化融合發展是糖業發展的方向,是提升競爭力的根本出路。廣西糖業要依托廣西·中國糖業產業園、貴港粵桂熱電循環經濟產業園、來賓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平臺,大力推進制糖業“農工貿融合、產學研一體、商旅文互動”發展。將廣西·中國糖業產業園建設成為集產品研發生產、市場交易物流、品牌展示培育、產業投融資于一體的糖業文化展示中心、商貿物流平臺和糖業總部基地。將貴港粵桂熱電循環經濟產業園建成珠江—西江經濟帶最具競爭力的熱電—制糖—漿紙及下游產品一體化的臨港糖業循環經濟產業園。將來賓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國家級糖料蔗繁育推廣基地、國內最大的蔗渣環保餐具生產基地。
要加快糖業大數據云平臺建設,實現糖業數字化和糖業數字產業化,促進糖業轉型升級。目前正在建設的廣西糖業大數據云平臺是廣西的第一朵“產業云”,也是全國第一朵“糖業云”,對廣西產業乃至全國糖業數字化轉型都具有重要意義。要通過糖業大數據云平臺建設,全力推進廣西糖業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實現各流程、各環節之間在平臺上數據互聯,助力“糖企上云”“糖業上云”,挖掘糖業數據價值,構建糖業大數據金融服務誠信體系,完善糖業監管制度,提高政府對糖業的預測、監管和調控能力。要建成一批具有行業特色的涉糖農業、工業、商貿等互聯網平臺,實現糖業全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互聯互通,形成強大的數據服務能力,促進糖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由于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制糖業和其他大宗農產品加工業一樣,國際競爭力不強。要確保糖業持續穩定發展,實現國家食糖產業安全,必須像支持糧食、棉花、大豆等產業發展一樣,務實出臺糖業支持政策。要安排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加大對甘蔗育種工作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甘蔗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蔗糖產業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甘蔗種質資源圃、品種測試中心等公共科研平臺建設;支持一批糖業重大科研項目建設,為糖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強大的科研保障。要穩定1500萬畝糖料蔗生產保護區種植規模,實施糖料蔗價格指數保險全覆蓋,降低種植風險;推進糖料蔗健康脫毒種苗補貼常態化,穩定種植規模。要針對制糖業季產年銷,糖企收購流動資金需求壓力大的特點,將糖料蔗收購資金列入政策性銀行貸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