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長言
(扶綏縣農業農村局,廣西 崇左 532199)
目前廣西糖業發展正處于一個瓶頸期,由于受人工成本制約,雖然原料蔗的收購價處于高位,但種蔗的效益一般,蔗農種蔗的積極性并不高,甘蔗種植面積減少趨勢明顯。制糖企業受制于原料蔗價格高,制糖成本也高,在國際食糖價格的壓制下,許多制糖企業的效益也在虧損的邊緣左右搖擺。蔗農和制糖企業都對甘蔗生產陷入左右為難境地。
如何突破廣西糖業發展面臨的兩難瓶頸?傳統的思路以提高甘蔗單產,降低成本,延長蔗糖產業鏈,推廣全程機械化等為主,這些技術措施都是針對蔗糖產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的解決之道,但治標不治本。在廣西糖業發展面臨諸多的問題中,只有抓住關鍵問題,突破解決關鍵問題,廣西糖業發展瓶頸才有突破的希望。
在當前情況下,提高甘蔗單產、降低成本,延長蔗糖產業鏈,推廣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等問題是不是突破瓶頸關鍵問題所在?首先看看提高單產,降低成本的問題。在廣西當前的農業生產條件下,甘蔗平均單產75t/hm2將是“天花板”。在這二十多年來廣西的甘蔗單產維持在61.5~70.5t/hm2之間,要突破到75t/hm2以上,難度較大,涉及系統性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而不是僅僅品種、灌溉條件改善就能解決。系統性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在當前甘蔗小農、分散種植模式下,并不是短時期內可做到的,而是長期的過程。所以在“十四五”期間,75t/hm2還將是一個“天花板”,甘蔗單產的提高是緩慢的,效果不會很明顯,寄希望于提高單產來降低成本,突破瓶頸,難度太大,短時間難以實現。其次是延長產業鏈,更多是解決制糖企業的效益問題,而不能解決蔗農的問題,農民不種甘蔗,延長蔗糖產業鏈價值將是空談。看看當年臺灣糖業輝煌發展史,如今的沉寂;看看貴港糖業曾經是綜合利用的標桿,如今舉步維艱;這些便是最好的明證。第三,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確是解決勞動力緊缺,降低成本的好方案,是蔗糖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但在當前大多農村土地沒有規模化的情況下,推廣機械化困難重重,舉步維艱,單在機械收獲方面有不少問題,如機械收獲的甘蔗目前糖廠扣雜率約為8%,與人工收獲的扣雜率2%以下,相差6%左右,相當于每噸甘蔗機械收獲比人工收獲多扣雜30元,而目前機械收獲價格在90元/t左右,人工收獲價格在140元/t,相差50元/t,扣雜率高抵消60%的機械收獲價格優勢。還有土地小塊、分散,嚴重制約機械收獲的效率。甘蔗種植模式并沒有與機械化相配套,蔗蔸破損率比較高,嚴重影響宿根蔗產量。這些問題抵消了機械收獲成本方面的優勢,讓機械收獲推廣不盡如人意。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需要方方面面配套,才能體現出優勢,所以它的發展將受制于各方面配套,其發展任重道遠。
大幅提高甘蔗種植土地效益是問題的關鍵,重點是大幅提高效益。目前甘蔗種植的土地效益在12000~15000元/hm2,大幅提高效益意思不是提高3000~4500元/hm2,而是提高1~5倍以上的土地效益,是30000元/hm2、45000元/hm2,甚至于75000元/hm2以上。大幅提高土地效益是突破瓶頸的關鍵所在,原因有以下幾點。
原料蔗是制糖企業生存的基礎。原料蔗絕大部分來源于農民種植的甘蔗,而農民種植甘蔗的意愿對原料蔗供應影響巨大,農民種植意愿很大程度取決于甘蔗土地效益。在水果、蔬菜等作物種植效益比較下,農民大大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的期望值。在基層農村調查中,如現在沃柑種植,按5元/kg統收,盛產期沃柑的土地效益純收入達到105000~150000元/hm2,管理好的,甚至達到300000元/hm2以上。又如豆角種植,市場行情好時,按3~4元/kg收購,2~3個月時間,土地純收入也達10000~12000元/hm2。甘蔗種植土地效益如果每公頃只提高幾千元,與農民期望值相距甚遠,難以提高農民種植甘蔗的積極性。所以大幅提高甘蔗種植土地效益是提高農民種蔗意愿的必然選擇。
回顧歷史,當年廣大蔗農依靠甘蔗實現脫貧,依靠甘蔗建起一幢幢“甘蔗樓”,為實現我國“吃糖自由”作出巨大貢獻。而今天的農村形勢卻是“3860”部隊在種甘蔗,農村能人、年青人很少在家種地,這說明甘蔗種植效益一般,他們不愿留下來。在這樣的情形下,蔗糖產業如何發展強盛,鄉村振興如何實現?所以必須大幅提高甘蔗種植效益,吸引更多農民留在土地上,通過甘蔗產業實現致富夢想。
國家食糖安全政策主要手段是食糖收儲和蔗糖生產保護區。食糖收儲政策與農民關系不大,但蔗糖生產保護區與農民有直接關系。農民家里的幾公頃土地是收入的主要來源,以前沒有水利只能種甘蔗,現在有“雙高”糖料甘蔗基地建設,就有了水利,有些農民就想改種其它效益好的作物來提高收入。現在不少“雙高”甘蔗基地,農民改種其它作物屢見不鮮,雖然經過多次整頓,但仍然屢禁不止。所以大幅提高甘蔗土地效益才能穩定甘蔗種植面積,才能讓蔗糖生產保護區成為真正保護區。
提到提高效益,傳統的思想是圍繞提高甘蔗單產來提高效益,如品種良種化、機械化、水利化、病蟲害防治等,這些技術措施的確能提高效益,但提高幅度不大。比如通過這些技術措施,甘蔗單產每公頃提高15噸,不考慮投入,則增加了7500元/hm2種植效益,但這與大幅提高土地效益目標30000元/hm2、45000元/hm2,甚至于75000元/hm2以上,還有很大的差距。
事實上,以圍繞提高甘蔗單產為技術路線很難實現大幅提高甘蔗土地效益。所以大幅提高土地效益需要創新,需要有新的思路:以甘蔗種植為軸,融合第一、二、三產業一體化發展新技術路線。它重點不在于提高甘蔗單產,而是融合發展第一、二、三產業,把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旅游等一體化融合發展來大幅提高效益。那么一體化融合發展是否有大幅提高效益的潛力?
扶綏縣甘蔗套種西瓜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現在每年甘蔗套種西瓜面積達2.67多萬公頃,每公頃套種1500~1800株嫁接西瓜苗,加上進口復合肥和地膜等費用,成本大約在7500~9000元/hm2。正常年份,西瓜產量在22500~37500kg/hm2,按這幾年西瓜平均收購價格1.2元/kg左右,收入達27000~30000元/hm2,扣除投入,每公頃純收入15000元以上。再深挖套種西瓜的潛力,發展西瓜的深加工,把西瓜汁加工成西瓜酒、西瓜醋等系列產品,西瓜皮加工成西瓜霜等,通過深加工,將大大提高西瓜應對市場風險,大大提高西瓜附加值,并形成一系列副產品,效益更加可觀。
發展以蔗尾梢、蔗渣為飼料養牛項目,一頭150kg的小牛經過10個月養殖,可長到400kg以上,育肥了250kg,按30元/kg收購價,其產值達7500元以上,其效益也是非常可觀的。
通過這兩個例子,以甘蔗種植為軸,探索融合第一、二、三產業一體化發展各種模式,大幅提高甘蔗土地效益很有潛力,是可行的。而且融合產業一體化技術路線,它將會對甘蔗規模化經營產生實實在在的客觀需求,從而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優異的土地效益進一步促進規模化經營的發展,相輔相成。當規模化發展起來,優異的土地效益會促使一系列甘蔗生產技術推廣應用,如甘蔗早、中、晚品種合理搭配、品種有序更新換代、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配方施肥技術、增糖技術、甘蔗生產機械化、水利化等技術的推廣應用,甘蔗單產不斷提高將會是水到渠成的事。融合第一、二、三產業一體化發展,蔗農在甘蔗生產中面臨諸多難點、痛點問題,如甘蔗砍收、甘蔗病蟲害防治、甘蔗品種和肥料選擇、勞動力缺乏、種蔗辛苦和種蔗收入低等,都將在規模化經營發展中迎刃而解。
創新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以甘蔗種植為軸,融合第一、二、三產業一體化發展新技術思路,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也比較成熟。它以蔗農需求為關注點,確確實實解決蔗農面臨難點、痛點問題,對產業脫貧致富、鄉村振興將發揮巨大作用。如果它能得到政府的政策、資金的支持和扶持,得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理論和技術的支撐,那么突破廣西糖業發展瓶頸,再創廣西糖業新輝煌將是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