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栩
(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 百色,533000)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逐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患者在疾病治療期間產生的心理狀態愈加受到人們關注,臨床上諸多手術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均收入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身體不僅處在危重狀態,其精神上也承受極大負擔[1]。盡管ICU病房具有完善的設施、專業的醫護人員、嚴密的監測及優質的治療護理,仍有部分患者在監護過程中出現負性心理狀態,該種心理狀態便是ICU綜合征,如何采用有效護理措施以防止出現ICU綜合征,對提升患者治療效果、改善其心理狀態及預后有積極意義[2]。基于此,本文現就ICU綜合征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展開以下簡要綜述。
1.1 自身因素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疾病情況均會對ICU綜合征的發生產生影響,且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特別是性格內斂的男性患者更易發生,其次老年患者在ICU監護中也極易出現該病。相應報道顯示,既往存在腦外傷、精神病、安眠藥中毒、腦血管疾病或長期依賴某種藥物的患者在ICU監護時易引發該病,其次現有疾病、手術情況及睡眠缺乏等原因也易出現該病[3]。
1.2 環境因素①設施設備:ICU患者清醒后,發現自身包圍在諸多陌生的管道、儀器及導線中,易產生恐懼與孤獨感。②噪音:ICU白日噪音不可超過45分貝,夜間不可超過35分貝,但相關研究顯示,ICU噪音在任何時段均高于正常標準,最高能達到80分貝,且大部分時間會擾亂思緒,而噪音主要來源與交談、報警器及呼吸機等。③照明:為滿足監護需求,ICU病房中24h均采用人工照明,大部分患者并不習慣在過亮的環境中入睡,因此無法保障充足睡眠。
1.3 社會因素①醫護人員:ICU患者相對較多,醫護人員工作節奏快,給患者帶來忙亂的感覺,醫護人員在患者床旁探討其病情或實施各種治療、護理工作,尤其是擠壓引流管、吸痰等刺激性操作,會引起患者不適感。②同病房患者:同病房患者展現出的呻吟或痛苦表情,特別是患者得知同病房患者死亡消息,會出現極大心理負擔,出現極大恐懼感;其次其他患者在短期內康復,搬離ICU,會加重患者焦慮感。③患者家屬:ICU患者通常不允許陪護,患者因與家屬分離產生孤獨感,易出現分離性焦慮,其次,部分家屬自身負面情緒也會影響患者心理狀態。④人格缺失:為方便觀察與護理,患者常會過分暴露,且男女患者在同一病房,且被迫在床上排便,均會使患者倍感侵犯隱私與自尊心,增加患者心理不適感。⑤信息缺失:ICU患者缺乏外界訊息,加上病房氣氛嚴肅,醫護人員忙于諸多救護工作,未與患者溝通交流,使患者接觸不到外界訊息,其次部分患者因病情緣故無法與醫護人員交流,易出現恐懼、厭世等負面情緒[4-5]。
1.4 藥物因素在對危重癥患者展開治療的期間,部分藥物會對患者腦功能,造成其出現負面心理狀態,如應用利多卡因對心率不齊進行治療時,當靜脈流速到達4mg/min時,大多數患者會出現譫妄等并發癥。
2.1 改善病房監護環境為患者營造舒適、整潔的病房環境,暫不使用的儀器設施盡量挪開,以免混亂無章;選用柔和光線的燈光,不要直視患者肩眼部;合理安排患者治療時間,盡量使患者晝夜分明;盡量將穩定患者與危重患者用屏風隔開,并在搶救其他患者時避開,以降低患者不良心理;確保室內濕溫度在合理范圍,保持安靜;其次醫護人員盡量不在患者討論病情,嚴格執行四輕原則,其次合理調節監護治療儀與呼吸機等設施發出的聲音[6]。
2.2 心理護理與患者建立良好溝通關系,使患者提高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對即將進入ICU的患者進行訪視,向患者詳細介紹ICU環境、各種監護儀器設備及插管與導管的作用及重要性等,降低患者對ICU環境的恐懼感;針對老年、內斂、既往存在腦外傷史、精神異常等患者加強介紹以上內容。對于緊急進入ICU的患者,爭取時間對其展開心理護理,向患者講明ICU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使患者降低心理壓力;其次鼓勵患者家屬參與患者的心理護理,當前較多研究表示,家屬探視并不是導致院內感染的首要原因,允許患者家屬探視,能減少患者及家屬的焦慮狀態,加大患者的訊息感,減少患者孤獨感與對分離、遺棄的恐懼感。患者家屬不單純屬于探訪人員,已漸漸與醫護人員成為合作關系,因此可根據患者的治療及護理等實際狀況,適當對患者開發家屬探訪,使家屬多與患者親近,給患者心理上的安慰與支持[7-8]。
2.3 營造積極的語言與操作環境ICU患者中有部分由于侵入性操作等一些影視無法進行溝通,護理人員可對患者肢體、圖文、手勢及會話卡方式進行判斷分析,以評估患者所表達的想法。護理人員需全面掌握ICU內所有設備設施的性能與操作方式,當儀器報警時,要冷靜應對,反應快速,以免導致緊張氣氛。
2.4 放松療法①音樂療法:音樂屬于一種特殊的語言方式,舒適輕柔的旋律能使人身心放松,起到其他交流放松所無法達到的作用。在ICU緊張的環境中采用音樂療法,能有效改善患者過度緊張的交感神經,使患者心理與情緒處于平穩狀態,使各種壓力反應得到抑制,降低與預防出現ICU綜合征。②電影療法:部分患者由于性格內斂,不愿對醫護人員表露內心想法,會出現不安、抑郁等心理,可采取放映與患者有同一生活主題的電影、電視劇等,使患者自我認識與歸位,并建立對自身負責的態度,進而改變不利于自身疾病的行為。③I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當患者身體情況允許時,鼓勵并輔助患者在床上進行洗漱、吃飯及肢體活動等,并逐漸增加活動量,進而不斷強化患者正常行為,使患者逐漸改變認為自身是危重病患者的想法[9]。
2.5 加強一般護理醫護人員在治療與護理的過程中盡量降低ICU患者全身暴露的時間與次數,在對患者實施導尿、灌腸、擦浴等操作及患者處于大小便狀態時,隨時給予屏風遮擋;注意保護以尊重患者的隱私,使患者覺得被尊重,避免出現抑郁、焦慮等負面心理;盡量降低對患者肢體約束的頻率,若必須采取肢體約束時,與患者耐心解釋取得理解與配合后再近些肢體約束,并及時解除肢體約束;定期對患者做被動運動與按摩其四肢,并鼓勵患者主動進行四肢運動。其次還需注意、預防患者出現壓瘡、肺部與泌尿系統感染等[10]。
ICU綜合征是指隨著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醫療水平的持續提升而產生的一種綜合征,該種疾病逐漸被臨床所熟知。ICU綜合征主要在于預防,醫護人員應根據該病影響因素,從環境、患者自身及護患關系等各方面進行綜合性考慮,為患者提供高效、科學的護理干預,從而降低或避免出現ICU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