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鵬
(中國民航大學,天津 300300)
在中共十九大上,“智慧社會”被正式寫進報告當中,與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并列。智慧社會將作為繼信息社會之后的一種更為高級的社會形態而存在,智慧社會的主要特征是:智能、泛在、互聯、便捷、高效。在此背景下,智慧政務、智慧產業、智慧民政……應運而生,各行各業紛紛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作為推動行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信息是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智慧社會環境下,高校科技部門要打破傳統壁壘,構建智慧服務體系,加強智慧服務意識[1],注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運用,迎接用戶科技環境的不斷變化及新興技術的層出不窮給科技信息使用帶來了挑戰,推進學校科研教學發展。
高校的科技信息主要包含以圖書館擁有的數據庫、科技圖書、專業期刊和科技報告;散布于網絡上的科技信息資源諸如各類數據庫和期刊全文、研究機構和專業學會網站、各專業討論組等;以及各教研室、研究中心、研究所和研究基地(國家、地區和部門重點實驗室)等的研究進展和結果、形成的數據庫和發掘的專業信息,以及科技人員個人網站、項目網站為主要內容的科研數據[2];和由科研管理部門產生和發布,包括學校科技發展規劃、計劃,通報學校重大、重點課題研究進展和取得的成果,實驗室建設和儀器設備資源、各級各類項目和成果申報、科技成果產業化、學術交流計劃和科技檔案等科技管理信息;和科技人員參加學術會議、開展科技協作、專家經驗和同行交流所產生的信息。高校的科技信息種類多、覆蓋范圍廣,為了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智慧服務是高校科研機關實現從傳統科技服務向智慧服務轉型發展的重要體現,依靠人工智能、大數據[3]、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技術從資源建設、技術運用、服務模式三個方面實現智慧服務的快速、智能、準確、靈活、共享。一方面,受高校科技信息傳統服務理念束縛,高校科技信息更愿意將精力與資源投入到服務學校科研項目申請、科技成果統計、知識產權服務中而忽視科技信息智慧化發展項目建設,導致高校科技信息并未充分發揮其科技信息資源優勢。另一方面,當前科技信息載體多由科技處牽頭建立,但高校并未出臺相關政策對傳統的產學研政策進行創新,同時疏于激勵政策、利益分配政策的制定,致使高校科技信息在智慧化發展中未得到價值體現和滿足感高校科技信息資源建設智慧化程度滯后。
高校科研機構作為高校科研產出、專利申請、情報分析、知識創新的重要管理部門,是高校與政府、企業、科技機構溝通的重要橋梁,是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部。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環境下,高校科技信息智慧服務存在著技術和管理上諸多問題。從服務人員構成上,智慧理念下的智慧服務,需要服務人員在開展服務的同時采用更豐富、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并依據用戶的信息要求開展快速、有效、準確的個性化服務,對服務人員自身的能力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從服務理念上,高校科研機構面向區域開展服務目前并未完全實現“主動走出去”,原有的“被動服務”狀態仍舊存在。從服務對象來看,高校科研機構的主要用戶是教師與學生,在智慧環境下[4],實現個性化、全面化的智慧服務,這對高校科研機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經濟發展信息、行業信息、政務信息、文化信息、科技信息、知識產權信息備受校內用戶青睞,在信息資源使用方面,由于自身信息技術能力水平不同,對資源數字化、智能化的建設的程度也不盡相同,而各高校以自身學科優勢打造具有特色的信息資源,校與校之間的合作多以網上聯合知識導航為主,并未實現資源的徹底整合。如何依據用戶不同資源訴求進行整合,資源整合過程中如何提升用戶自身信息使用能力,實現整合資源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化,是高校開展科技信息只會管理的首要任務。
從高校科技部門層面來看,一方面對接不同用戶的創新需求,健全、規范服務機制,明確服務對象,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主動承擔科技信息服務這一使命,確保服務的規范性、標準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為提升智慧服務的能力,高校科技部門需要加強自身人才建設,提高服務人員智慧服務水平。通過引進具備數據挖掘、數據分析、資源開發能力以及職業素養較高兼具專業學科背景的多元化復合型的智慧服務人員,并以智慧服務人員的能力標準對已有服務人員進行能力提升,以滿足開展智慧服務在技術能力層面的要求。通過合理的組織建設、人才建設,最后實現各項服務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個性化、智慧化[5]。
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對科技信息服務體系智慧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信息主管部門應該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積極轉換服務理念,在充分利用自身科研資源的同時,堅持走出去的原則,加強與行業機構、企業的合作,實現資源建設的跨部門融合。一方面,積極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對用戶的需求進行采集,充分挖掘用戶的潛在需求,根據用戶需求實現跟蹤服務,使科技信息服務完美地嵌入到用戶的科研、學習的全過程。另一方面,加強部門人員智慧化技能的培訓,通過必要的知識技能培訓增強服務人員的智慧服務素養,通過熟練地掌握依托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能,依托校內資源、行業資源、企業資源將打造智慧科技信息資源,提升用戶服務體驗。最后,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通過對目前正在開展的服務進行科學評價,實現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
科技文獻資源和專業數據信息資源是知識的價值體現,是整合與共享的具體內容。一方面加強科技文獻資源建設與科技數據資源建設。借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對不同類型、不同載體的文獻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其數量之多,解決當下資源分布廣泛,收集整理難度大,檢索利用障礙多的困難。同時加強專業數據信息(諸如科學數據)的整合[6],一是通過購買、搜集、整理等方式,為科研人員采集科研活動中所需要的各類科學數據信息;二是高校科研活動中所產生的大量數據。另一方面,高校應該嘗試走出去的戰略,探索共建共享的合作管理機制,整合科技信息資源的目的就是使現有分散的科技信息資源相互配合與協調,使之達到整體最優。目前,承載科技信息資源的知識主體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三方,然而高校還沒有與企業形成一個穩定的知識信息網絡[7]。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還只是個別的科研業務關系,信息的紐帶還很松散,這種狀態對于科技成果的轉化極為不利。隨著政府的介入,一些地區已形成政產學研的合作格局,政府積極提倡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以平臺為紐帶,促進高校與地方企業密切開展科技交流與項目對接[8]。高校既要重視校內信息資源的整合建設,也要注重外部科技信息資源的整合,為校際間數據管理合作機制的建立提供可能,實現所在地區高校之間、學校與企業間的科技信息資源和能力的互補。開展校際合作,將增強高校科學數據資源的互補性,擴展數據資源體系,使科學數據的使用價值最大化;校際合作還將彌補個體的不足,避免重復建設,增強高校整體的科學數據管理水平和對科研的支撐能力。
依托云計算的虛擬化技術構建云服務平臺可作為高校科技信息智慧服務的重要戰略部署,借助資源池技術、動態遷移技術、集群管理技術建設高校科技信息聯盟服務云平臺[9],通過云平臺實現創新服務與應用的智慧管理,實現了各高校優質資源的共享與協作服務。“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背景下,通過“校企聯合”開展面向區域內創新主體的創業支持服務模式。將企業的技術指導、創業經驗、戰略咨詢與高校開展的創業培訓、專題情報檢索、知識產權服務、空間服務進行整合,作為創業支持服務內容搭建虛擬平臺,為創新主體的技術研發、產品升級、創新創業提供決策支持、技術支持、知識支持,推動不同層次用戶的創新創業發展。開展商業研究服務,針對區域內政府、企業提出的商業問題進行調查研究。通過提供專利檢索、商標設計、商業戰略、市場參透等服務內容,為政府、企業提供決策支持[10]。本著加強人才交流與合作為目的,聯合政府搭建商業合作平臺,加強用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進區域創新發展。
高校科技信息服務為了適應以科技創新為戰略目標的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必須從自身方面尋求突破,加強科技信息資源建設,轉變服務理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加強對校內外分散的、多樣的、異構的、多變的科技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和共享,加強自身科技成果的推薦,尋求校企合作的可能,提高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