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紅,代春瑤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2160)
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培養了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1]。為促進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更好發展,國務院于2018年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提出用5-10年左右的時間,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2,3]。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職教方針,教育部等九部門于2020年9月聯合印發了《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對未來幾年職業教育的重點工作做了部署[4-6]。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我國職業教育予以了明確定位,也從宏觀上指明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2020年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在此期間出臺《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從11個方面對56項工作做了詳細分解,即有定性的宏觀導向,又有定量的具體指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為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各職業院校規劃各自的“十四五”規劃重點工作指明了方向[7]。
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提出的重點任務(項目)分為11個方面,56個具體的任務。其中與各職業院校直接相關的包括: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完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制度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職業教育治理能力、實施“三教”改革、實施職業教育信息化2.0建設、服務國際產能合作等8個大的方面,具體如下: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我國的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創新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尤為重要。為此,行動計劃提出如下具體指標: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配置專職思政課教師;全國范圍內培育200所左右“三全育人”典型學校,培育遴選100個左右名班主任工作室,遴選100個左右德育特色案例;全國范圍內培訓10000名左右德育骨干管理人員、思政課專任教師,遴選100個左右思政課教師研修基地,分級培育遴選1000個左右思想政治課教學創新團隊、10000個左右思想政治課示范課堂、10000個左右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課程思政教育案例。
推進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在保持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特色的同時,打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上升通道,把發展本科職業教育的關鍵一環,打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提出推進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遴選300所左右省域高水平高職學校和60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工作。
建立健全終身學習體制。充分發掘職業教育的優勢,在做好全日制教育的同時,創新社會培訓體制機制,特別是加大對職業農民、退伍軍人、職業人員的職業教育。行動計劃提出支持職業學校承擔更多培訓任務,實現優質職業學校年職業培訓人次達到在校生規模的2倍以上;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引導職業學校和龍頭企業聯合建設500個左右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遴選一批示范性繼續教育基地、社區教育示范基地和一大批優質繼續教育網絡課程。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搭建好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平臺,提升行業舉辦和指導職業教育的能力;健全校企合作機制,估計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行動計劃提出遴選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型城市,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估計校企合作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培養遴選一批優秀的教師企業實踐基地、示范性職教集團和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提升職業教育治理能力。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社會等多方參與的質量監管評價機制;強化職業學校校長隊伍建設,完善選拔任用機制。適時修訂專科高職學校設置標準,研制本科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推進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集中培訓1000名左右高職校長(書記),各級各類培訓覆蓋全部職業學校管理干部 。
實施“三教”改革。實施新一周期“全國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完善職業教育教材規劃、編寫、審核、選用使用、評價監管機制;推動依據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專業建設水平、就業質量等合理規劃引導專業設置,建立退出機制。行動計劃提出專業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比超過50%;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實施現代產業導師特聘崗位計劃,遴選一批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遴選36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遴選10000種左右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國家、省兩級抽查教材的比例合計不低于50%;遴選1000個左右職業教育“課堂革命”典型案例。
實施職業教育信息化2.0建設。落實《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范》,推動各地研制校本數據中心建設指南,指導職業學校系統設計學校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主動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要求,以“信息技術+”升級傳統專業,及時發展數字經濟催生的新興專業。遴選300所左右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100個左右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面向公共基礎課和量大面廣的專業(技能)課,分級遴選5000門左右職業教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服務國際產能合作。加強職業學校與境外中資企業合作,支持職業學校到國(境)外辦學,培育一批“魯班工坊”,培養熟悉中華傳統文化、中資企業急需的本土技術技能人才;推進“中文+職業技能”項目,助力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提升國際影響力。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實施“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境外培訓計劃”,選派一大批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出國研修訪學。
教育部等九部門出臺的提質培優行動計劃,部署了未來幾年國家層面職業教育的重點工作,也為職業院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各職業院校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主動承接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緊跟國家政策導向,謀劃學院“十四五”規劃。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目的旨在夯實職業教育基礎、補齊短板,激發活力,加快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和服務能力。與國家及重慶市實施的職業院校“雙高”建設計劃目的是一致的,也是學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行動計劃部署了11個方面,56項重點工作,其中11個方面28項工作與職業院校直接相關,屬于學院層面可以直接承接的工作。主要涵蓋立德樹人、產教融合、三教改革、繼續教育、信息化建設、國際合作等8個方面,體現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定位和要求[8]。因此職業院校在制定“十四五”發展規劃時,應將學院承接的提質培優行動計劃任務納入其中,將其列為學院“十四五”規劃的重點工作,確保相關項目的落地實施。
第二,提前謀劃,有序推進。行動計劃既有定性的宏觀導向,又有定量的具體指標,明確了國家層面未來幾年對職業教育的主要抓手[9,10]。職業院校在積極承接行動計劃相關任務的同時,需要提前謀劃,及早布局。如行動計劃明確提出,2020-2023年,全國范圍內培育200所左右“三全育人”典型學校,遴選1000個左右思想政治課教學創新團隊,遴選10000個左右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等。為積極爭取教育部設定的目標,需要職業院校及早制定相關方案,落實部門和工作經費,做好學院層面的項目培育工作。如職業院校應及早啟動校級政治課教學創新團隊、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等培育遴選工作,為教育部相關項目遴選做好儲備,確保學院承接的行動計劃保質保量完成,以此促進學院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