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瑩瑩 楊會(重慶輕工職業學院)
《基礎會計》是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的教授對象為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大一學生,開設時間為大一上學期。同時,這門課程對于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是學習會計的入門課,學生對這門課學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根據本專業以往《基礎會計》課堂教學的基本情況,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對《基礎會計》課堂教學的目標不是很明確,教學目標的達成不充分。即對于教師而言,《基礎會計》教學目標的制定不是很明確;對于學生而言,對為什么要學習《基礎會計》課程的認識不夠深入,導致教師以及學生對《基礎會計》教學目標的不明確。(2)課堂互動效果不明顯。即由于《基礎會計》前邊的內容大多是基本理論,學生在沒有熟悉《基礎會計》的內容之前可能對課程里邊的專業術語不能夠完全掌握,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以及積極性,進而影響到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3)教學內容沒能及時進行更新,教學內容有待進行組織。即由于現階段教材的更新比較快,授課教師沒能緊跟步伐,及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更新。此外,《基礎會計》教學內容繁雜,可能會出現教師對授課內容沒有進行組織及重構。(4)課堂診斷不及時。即教師由于各種因素沒能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否達成,進而進行自我診斷,也就是沒能及時地去落實課堂教學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有沒有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5)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方法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即還沒有建成完整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方法體系。
由于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之前沒有相關的專業學習背景,基本上是零基礎,學生本身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弱,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基礎會計》的課堂教學實施效果。此外,部分高職院校對《基礎會計》這門課程并沒有引起重視,片面地認為這門課程涉及的專業知識比較簡單,往往采用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對于相關知識理論則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沒有結合實際案例,導致課堂上講述的理論與實操脫節,導致學生專業綜合素質難以得到有效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處理問題、分析問題以及思考問題的能力被忽略。
在教育教學中,課堂教學是最為普遍的一種形式,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是關鍵。因此,在《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需注重課堂教學質量管理,不斷探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為本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走好第一步。
《基礎會計》是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同時也是一門集理論、實踐于一體的實務操作性較強的課程。這門課程以現代會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為基本結構,為學生理解、分析和利用會計相關知識并進行會計核算奠定必要的專業基礎。這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能夠全面地認識會計基本理論以及會計的工作內容,能夠掌握設置會計科目及會計賬戶、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表等會計核算方法,能夠進行記賬、算賬以及報賬,并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為學生以后走上會計工作崗位奠定基礎,同時也可為學生考取相關職業證書做好專業理論知識上的準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結合具體課程內容,“分模塊、有步驟”地實施課堂教學,從專業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多形式教學,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施有效措施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1.課程設計理念
本課程基于會計工作流程,即:記賬、算賬、報賬,以日常會計核算流程為驅動,以會計崗位勝任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同時注重教師的“教”。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需以當前行業需求為基礎,按照行業企業的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等要求,組織課程教學內容,并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確定課程學習項目及各項目組成模塊明確的基礎上,對每一模塊的教學內容按每一教學單元進行教學方案設計,包括對本模塊學習目的、工作任務、能力要求及教學內容,分解到本教學單元中的具體授課內容、課堂活動教學的組織方式與教學要求、課時建議等,特別是要通過設計,清楚闡述針對本模塊的工作任務如何將典型實踐性環節所需實踐知識融入理論知識學習中,并根據能力要求將技能實踐融入學習過程中。因此,在《基礎會計》課程設計理念上,應以本專業學生就業為導向,通過《基礎會計》課堂“教—學—做”一體化,結合典型的工作任務,以任務為驅動,實施模塊化教學,逐步提升《基礎會計》課堂教學質量。
2.課程設計整體思路
本課程設計總體要求為: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專業綜合素質能力為核心,以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專業職業技能為主線,以模塊化課程為主題,以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為主要考核依據,以夯實基礎知識、適應財會崗位為目標,逐步形成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對于具體學習內容的選擇:一是從《基礎會計》課程基本理論知識體系構建角度,保持會計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之間的內在必然關系,遵循把理論運用于實踐的原則,注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二是從學生《基礎會計》課程專業技能培養角度,按照“記賬、算賬、報賬”的邏輯順序,逐步培養學生會計憑證的審核與填制、會計賬簿的登記以及會計報表的編制等基本技能。此外,根據會計人員崗位的工作需要,在學習該課程后,可以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整體安排,參加“初級會計資格”或者“1+X”證書等考試。按照“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形式,使課程內容具有層次性、實踐性以及趣味性”的教學組織要求,開發與本課程標準相適應的“理實一體化”教材。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習者應該具備以下知識、技能與素養:
1.知識目標
(1)了解會計職業,明確會計職業要求。(2)熟悉《會計法》,掌握會計工作規范。(3)理解會計職能、對象、目標、依據、特點,明確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以及8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熟悉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體系。(4)理解并掌握會計核算的理論基礎(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記賬基礎(會計科目與賬戶)和記賬方法(借貸記賬法)。(5)掌握完成會計核算的典型工作任務所必需的會計基本理論知識體系。
2.能力目標
(1)能夠熟練地運用借貸記賬法編制會計分錄。(2)能夠準確設置會計賬戶。(3)能夠正確編制和審核會計憑證。(4)能夠登記會計賬簿。(5)能夠掌握會計報表編制基礎,能夠編制會計報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6)能夠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流程,即:能夠綜合運用會計基本技能獨立完成一個小型企業一整套完整的會計核算業務。
3.思政目標
(1)培養學生熟知會計從業資格、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法規體系,樹立法制觀念。(2)培養學生具有嚴謹工作作風,細致、準確、有條不紊的專業素質和心理素質。(3)培養學生具備誠實守信的職業品質、責任意識、不做假賬。(4)培養學生具有敢于創新、樂于奉獻的工作態度。(5)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團結協作精神等“會計職業人”應具備的基本職業情感素質。
《基礎會計》課程內容圍繞三大項目進行教學,即:會計基本理論認知、基本經濟業務賬務處理、會計工作流程。會計基本理論認知主要是對《基礎會計》基本理論的內容進行教授,其內容主要包括:會計概念、會計基本職能、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記賬基礎、會計核算方法、會計要素、會計科目、會計賬戶以及借貸記賬法等。在進行此教學項目時,應教會學生考慮把基本理論聯系起來進行教授,注意理論與理論之間的邏輯性和銜接。基本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主要包括了資金籌集業務的賬務處理、材料采購業務的賬務處理、產品生產業務的賬務處理、產品銷售業務的賬務處理、利潤形成與分配的賬務處理五個環節,在教授過程中需關注各個環節前后的銜接,有層次地開展教學,并及時回顧總結。會計工作流程主要讓學生能夠明確會計工作的流程是如何的,讓學生在了解了會計是什么以及為什么要學會計后,能夠知道以后從事會計崗位需要做什么,在《基礎會計》課堂教學的開展過程中,應注重讓學生去熟悉會計崗位工作的內容,能夠去進行基本的操作。
在《基礎會計》課堂教學中,要把教師作為“教的主體”和學生作為“學的主體”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學習投入。因此,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及時加以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教、學、做”的統一與“課、證”的結合,并做好《基礎會計》課堂思政建設,同時也為后續的專業學習提前做好準備。
教學目標的明確是上課的基本前提,對于《基礎會計》課程而言,教師需根據學生的層次以及學習特性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基礎會計》課程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中,須以學生會計崗位能力為中心,明確會計崗位需掌握的基本知識及技能,即讓教學目標具有強指向性,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
“教與學”是密不可分的兩個環節,應結合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建立“教依據于學、學受教于導”的教學氛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活動的客體,但兩者并不是分離的,而是有機結合才能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因此,需建立“教、學、做、評、考”于一體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法、項目教學法、實物演示法等,為師生交流創造機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做”。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還需及時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評價,并嚴格執行考試制度,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投入度。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提前做好上課準備,提前規劃好學習內容,并針對學習內容開展模塊化教學,即把《基礎會計》教學內容分為3大模塊,即:會計基本理論認知、基本經濟業務賬務處理、會計工作流程。在每個模塊中設置需要完成的任務,以任務驅動帶動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內容。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及時對《基礎會計》課堂教學進行診斷,以保障課堂的高效開展。診斷的主體可以是學校的教學督導小組、教師以及學生。學校的教學督導可通過隨時推門聽課、召開教師/學生座談會等形式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診斷;教師還可以借助相關的網絡教學平臺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診斷,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及時查漏補缺;學生通過相關學習平臺,能夠隨時對自身掌握的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診斷。通過相關平臺,教師可以及時地了解教學的情況,可以實時進行改進,可以實現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有效互動。
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兩者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因此,針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兩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即建立“雙主體”教學質量評價方法體系。對教師與學生的評價,教師需從自身教育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社會服務能力、文化傳承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行評價;學生可從對自我的認知、知識技能的學習、專業技能的提升以及未來職業發展方向進行評價,以此保障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