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寧(南陽師范學院)
品牌名稱是用來識別和區分商品或服務來源的標志符號,是企業的名片。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首先要有優良的品質、周到的服務、合理的價格,還要有優美響亮、內涵豐富、創意新穎、獨具風格、順口易記的品牌名稱,這樣才能贏得公眾的認可和消費者的購買。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海外市場展現風采,涌現出了享譽世界的品牌,如聯想、華為、海爾、海信等。怎樣給中國品牌取一個響亮的英文名,使產品更具競爭力,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中文品牌名稱的英譯就成為一個關鍵環節。研究中文品牌名稱的英譯,提高中文品牌名稱英譯的質量,對提高中國企業的知名度、擴大影響力、贏得更廣泛的消費群體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品牌名稱的翻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決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是將一種語言文字直接轉化為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機械轉換活動。品牌名稱翻譯將短短幾個詞匯譯為目標語國家的語言,看似簡單,但這一過程涉及跨文化交際學、美學、傳播學、心理學等學科,涉及語言、文化、審美和消費心理等方面的差異,是一種復雜的“二度創作”,它的翻譯并不那么“簡單”。從當前我國品牌名稱的翻譯現狀來看,情況并不樂觀,品牌名稱英譯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國企業十分重視品牌的中文名稱,但對品牌名稱英譯卻相對隨意。許多中國品牌名稱翻譯成英文時只是簡單地用拼音拼出來,出現了大量用音譯法譯出的品牌名稱,致使漢語拼音譯名比重過大。對于使用英語的消費者來說,漢語拼音只是若干字母的隨意堆砌,這樣的簡單音譯使中文品牌名稱中蘊含的美好寓意蕩然無存,基本不具備感召力。中文品牌名稱英譯時最好能使寓意和風采較完整地在譯語中再度呈現出來,音譯法難以做到這一點,尤其目前我國品牌名稱英譯時使用漢語拼音的現象相當普遍,顯得比較隨意,這必然造成傳播障礙。
一些品牌名稱英譯時缺乏受眾意識,不能從消費者角度充分考慮文化差異、審美標準差異等,致使品牌名稱譯名出現理解障礙。加上中外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性,國外有一些特定的意義國內可能無法理解,一旦翻譯不恰當,影響到國外消費者對品牌的理解以及認知,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品牌的銷售,因此翻譯中文品牌名稱時,如果忽視文化差異,就容易造成誤解。
品牌名稱的英譯需要我國翻譯人才發揮作用,但優秀外籍翻譯人才的作用也不可忽視。這里有兩個例子。
1927 年,Coca-Cola 進入中國市場,其中文品牌名稱采取“音譯法”被譯為“蝌蚪啃蠟”。品牌的名字古怪、飲料的顏色也特別,味道甜中帶苦,產品銷量可想而知。很快,可口可樂公司意識到這個名字的問題很大,于是該公司業務拓展部門懸賞征集Coca-Cola 這一品牌的中文譯名。當時我國旅英學者蔣彝從《泰晤士報》上得知這一消息后,想出了譯名“可口可樂”應征,被評審專家一眼看中。“可口可樂”這一譯名至今仍被廣告界公認是諸多英文品牌中譯得最好的中文譯名。這個譯名好就好在音、形、義三美皆備。“可口可樂”四個字在發音上與英文Coca-Cola 極其接近;從形式上看,“可口可樂”用到了中文里的四字格結構,這一結構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節奏感強,而且“可”字兩次用到,與英文“Co”兩次出現相對應,實現了形式之美;在意義呈現上無疑更具優勢,喝了這種飲料,消費者不僅能夠感到“可口”,心里也“可樂”。換了這個中文名字后,該飲料在中國市場的銷路迅速打開。可口可樂從曾經的無人問津到成為普及率極高的飲料,借力中國翻譯家,找到這個漂亮的中文譯名居功至偉。
另一例就是莫言作品在世界范圍內的成功。莫言于2012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首先是因為其作品優秀的質量,其次,外籍文學翻譯家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首席翻譯家”葛浩文、瑞典語譯者陳安娜、法語譯者杜特萊和尚德蘭等,他們為莫言作品在國外的有效傳播與接受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本土翻譯家相比,外籍翻譯家具有明顯的語言優勢和文化優勢,他們作為母語使用者更加熟悉本國文化,在翻譯時就更易于從接受角度進行翻譯,譯出來的東西就更容易被西方主流受眾接受。可口可樂公司的品牌名稱漢譯和莫言作品外譯的成功說明,借力外籍翻譯家,助力本國品牌走向世界很有必要。
中文品牌名稱英譯時要將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放在首位,只有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實現品牌名稱的傳播,實現產品的銷售,實現品牌名稱翻譯的最終目的。
聯想是我國的著名品牌,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廠商。在中國,遍布大街小巷的Lenovo 標識足以證明這一品牌的影響力。但聯想的英文名稱最初并不是“Lenovo”,而是“Legend”(傳奇),寓意“業界傳奇”。聯想集團努力打拼,精彩地詮釋出企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歷程,的確創造了中國企業的一個傳奇。2001 年,聯想集團開始將業務向全世界拓展,卻發現品牌的英文名稱Legend 在全球竟被100 多家公司注冊過,隨后聯想拿出了“Lenovo”這一英文名稱,將改名這一無奈之舉變成了妙筆生花。這一名稱將Legend(傳奇)和Innovation(創新)兩個單詞截短合并,創造出了Lenovo 這個嶄新的品牌名稱。就字面意義而言,Lenovo這一名稱彰顯了聯想集團通過不斷“創新”而成就自身發展“傳奇”的企業文化內涵,譯名完全融入了西方文化,堪稱佳譯。
抖音海外版名稱TikTok 也取得很巧妙。抖音以短視頻為主,而Tiktok 的發音和Tick-tock 一 樣,后者是英語中的擬聲詞,表示時鐘“滴答”的聲音,蘊含“時間短暫”的意義,和抖音短視頻的“短”異曲同工,在發音上也與抖音的“抖”比較接近。今天的抖音海外版TikTok 已經是全球最火的社交媒體平臺,TikTok 之所以能夠迅速成為與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等這些來自美國本土的平臺相抗衡的品牌,除了其自身的操作、編輯優勢之外,優秀的品牌名稱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翻譯方法多種多樣,在進行中文品牌名稱英譯時宜靈活采用多種翻譯方法,不要局限于單純的音譯法。前文已經談到,當前我國品牌翻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過于依賴音譯法。音譯是最直觀最簡單的翻譯方法,對于任何一個品牌而言,讀音都是鮮明的標志,音譯能夠最大限度上保留品牌的韻律特征,這是它的優勢,但它的弊端在于不能傳達品牌名稱的文化內涵,一味地使用音譯法往往造就出奇怪的譯名,使消費者不知所云,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傳播。國酒茅臺1915 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多次獲獎,遠銷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譽,時至今日,在國外已有相當的知名度,音譯為Moutai 已被大眾接受。而那些目前還缺乏國際知名度的中國品牌名稱就不宜采用音譯法翻譯。
翻譯的方法很多,我們可以靈活選擇。曾憲梓創立的中國香港“金利來”品牌英譯為Goldlion,采用“直譯+音譯”的譯法就很靈活。中文品牌名稱“金利來”寓意“財富滾滾而來”,能喚起國人對未來美好前程的暢想;品牌英譯時,“金”直譯為“Gold”,“利來”采用了在發音上比較接近的Lion(獅子)一詞,屬音譯法,組合為Goldlion。在英國文化中,獅子是百獸之王,被視為皇家威嚴的象征。在中世紀的英倫三島,獅子就是圖騰崇拜的對象,當時的英國皇家兵器上都會印上三只獅子,彰顯著皇家的威嚴。沿襲傳統,現在英格蘭足球隊的隊徽上就有三只獅子,因此,英格蘭球迷將英格蘭國家男子足球隊稱為“三獅軍團”。“金利來”品牌服裝的消費群體不僅有中國人,更有當時在中國香港地區生活的大量英國人。“直譯+音譯”的處理十分靈活,堪稱佳譯。
從若干個帶有美好聯想意義的詞匯中各自截取一部分組合成新詞也是一種很好的翻譯方法。這種翻譯方法的優點是譯文簡潔明快、創意十足。例如,河南冰箱品牌“新飛”的英文翻譯是Frestech,就是將fresh(新鮮的)和technology(技術)兩個單詞各截取一部分合成的新詞。
品牌名稱的英譯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品牌名稱譯名符合目標語國家的審美傾向,引起潛在消費者的共鳴,達到推廣產品的目的,就是一個好的品牌名稱譯名。
品牌名稱的英譯不僅涉及語言轉換,也涉及文化轉換。以中英文化中關于“龍”的意義理解為例。“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非常神異的動物,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今天的中國人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我國的許多企業在品牌命名中也大量使用“龍”這個字,如“龍大”食品、“金龍魚”花生油、“華龍”方便面、“科龍”空調等品牌。但在西方消費者心目中,“龍”的象征意義并不好。在翻譯品牌名稱時,譯者要關注文化差異,深刻理解兩種文化的不同之處,在此基礎上進行翻譯,忽視文化差異,必然帶來理解障礙。
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選擇一個能夠令消費者“一見鐘情”并牢牢記住的品牌名稱越來越重要。譯者應該熟悉翻譯學、美學、心理學、營銷學和跨文化交際學等學科的知識,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使譯名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符合英語國家消費者的審美期待。
品牌名稱是品牌成功的基礎,是巨大的無形資產,正如許多企業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來命名自己的中文品牌一樣,有志于將自己的品牌打造成國際知名品牌的企業也要重視其品牌的英譯。作為譯者,在保證品牌譯名在讀音、形式上呈現美感的同時,更應注重“意美”的傳遞,充分考慮英語的語言特點和英語國家消費者的文化心理,打造精品譯名,塑造品牌文化,助力更多的中國品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