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婷婷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
供應鏈管理是涵蓋制造端、批發端、物流方等領域的有機組合,隨著物流載體、零售個體等技術的應用和成熟,在打破過去物流管理模式的同時,給物流服務帶來了全新的變革。供應鏈主要由制造商、批發商、物流提供商等部分組成。隨著物流載體、零售商等物流網絡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傳統的物流管理模式被徹底打破,促進了物流服務的全面發展。此外,由于跨國企業與在華中小企業競爭日益激烈,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供應鏈運營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1]。
物聯網的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大學的阿仕頓教授于1999 年提出,此后2005 年突尼斯信息峰會正式提出這一概念。物聯網是在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結合現代科技,給物品加上互聯網屬性,對物品進行識別、追蹤位置、監控流程、運籌管理。依據此,可以將物聯網理解為“任何事物都可通過互聯網推廣應用或延伸,借助感知技術等通過網絡傳輸互聯、計算、處理以及深度挖掘,事物與事物之間通過無縫鏈接的方式,實現對物理世界的實時控制,達到管理與科學決策的最終目標”。物聯網的運行離不開硬件和軟件兩大要素。其中,硬件要素主要指射頻識別工具、定位系統等后臺操作基礎設備與互聯網的信息連接,以及互聯網對于信息數據的識別和基礎操作;軟件元素主要依托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發揮作用,對搜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并將數據上傳服務器,以便滿足用戶端對數據的不同需求。
做到信息同步、數據共享是物聯網發展的主要目標。物聯網企業要充分跟蹤和整合物流供應鏈中的物流數據和資源,必須保證物流供應鏈各環節信息真實、準確、及時,避免信息傳遞差誤對物流供應鏈整合效果造成負面影響[2]。因此,除了保證物聯網健康穩定運行,還需要完善對于信息和數據的共享,才能更好促進物流業的發展,準確做好市場定位,精準匹配市場需求,進而最大程度地優化企業庫存。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人們開始更加注重工作于生活的個性化滿足,且更加注重服務體驗的提升,因此,物聯網企業在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的同時,還應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服務。充分發揮網絡和信息技術無縫銜接的優勢,使資源的配置更加高效迅速,在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服務的同時優化了網絡的無縫化處理能力。
智能物流供應鏈管理在企業方面的應用主要體現為,將過去“物→人→物”的循環模式優化為物物銜接的供應方式,實現了流程升級與完善。模式的創新管理能夠更大程度地減少人為操作造成的供應鏈效率降低,實現物品更加安全和精準地流通。
傳統模式選擇倉庫地址主要以地圖信息和數據為依據實現物流供應鏈的管理,同時輔助GIS 等技術手段篩選契合度高的地址,但是這種選址模式存在較大缺點和不足,只是單純考慮選址的自然地理因素,未能充分考慮經濟成本、社會環境等其他相關因素。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推廣,企業結合人工智能開展選址工作時可以最大限度地綜合地理環境、區位信息,投資成本、同行競爭企業分布情況及發展現狀、相關法規及政策等因素,充分開展大數據整合與分析。這種模式不僅可以有效避免人為主觀因素對選址科學性的干擾,還能夠尋求最客觀和成本集約的位置,有效降低企業運輸和物流的支出[3]。
企業在進行自動化作業時,要充分發揮EPC 技術的優勢和潛能,在多種不同類型的供貨物品里快速準確地篩選到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與零件,之后在生產線流程上對產品和半成品、原材料以及部件部分進行追蹤。為了保證商品的高效生產,采用自動化加工方式,該模式不僅有效地降低了生產經營流程中產生的人工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管理過程中人為誤判或操作失誤造成的損失。此外,憑借實時信息反饋系統等技術工具,管理者可以根據企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優化生產計劃,保證生產線高效穩定地運行。
銷售經理必須深入市場領域,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喜好,然后利用物聯網技術及時進行商品的提供和更新,以免因產品供應不足對消費者體驗造成不良影響。此外,企業管理者還可以借助智能平臺實時了解商品的性能、品質、包裝設計、生產線各環節日期等具體信息,從而結合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與喜好偏好為其提供最佳的產品,同時還能有效減少產品銷售過程中消費者與商家糾紛的發生,實現互惠雙贏。
與傳統的運輸配送系統相比,智能運輸配送系統的優勢有以下兩個方面:(1)運輸路線。人工智根據城市道路狀況數據信息中準確計算出適合不同產品的配送路線,在結合信息中心提供的實時路線狀態選擇最優渠道,以實現產品配送效率最高和運輸路線的科學合理。(2)配電支撐優勢。在智能物流領域推廣無人送貨車勢必會成為將來智能交通配送系統建立的必然選擇。在實際操作中,配送系統自動接收相關訂單,然后倉庫根據訂單的要求匹配貨物,再由智能運輸裝置按照訂單要求進行配送,真正做到從接單到配送的全自動化。
傳統的紙質庫存管理以紙質登記或人工電腦入庫為主,雖然對進行參與登記的工作者熟練掌握登記技能有一定要求,但僅僅只能做單一的庫存記錄,而難以準確監測庫存的動態變化,對產品位置、每一個產品的入庫出庫時間都無法做到實時管理。而智能庫存管理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大數據手段和可視化科技開展庫存管理作業,一方面提高庫存數據的提取和更新速度,另一方面能夠實現對庫存數據的精確把握。
智能倉儲作業最重要的特點是實現貨物儲運集裝箱化、倉儲作業自動化、作業管理智能化的發展目標。第一,貨物儲運實現集裝箱化。在智能倉儲運營系統中,貨物基本上可以實現標準化的點對點匹配運輸,優化了倉儲及運輸流程,全面提高了企業物資運轉的效率。第二,倉儲業務實現自動化。自動化機器負責處理智能倉庫中的所有貨物。如DEL 自動分揀機、六軸智能開箱堆垛機器人、飛馬搭載AGV、京東智能安防巡邏車等自動化設備在京東無人倉庫的應用,不僅減輕了倉庫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操作的安全系數。第三,作業管理智能化。根據智能計算的結果,將倉庫內的所有自動化和智能化設備精密銜接,優化分揀、配送工作流程,從而實現作業管理效率的提升。
首先,實現資源共享,打破區域造成的情報壁壘。相關部門要注重物流領域的均衡發展,對西部發展智能供應鏈物流產業創造條件,提高物流與供應鏈資源共享水平。其次,加強智能科技的應用。企業要把握大數據時代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利用信息技術推動物流管理的轉型升級,同時做好人才儲備,對員工開展智能物流相關技能培訓[4]。再次,建立科學的供應鏈物流體系標準,規范行業發展。結合智能供應鏈物流體系的特征,政府有關部門出臺相關制度與規范性文件,完善法律法規組建行業管理部門,從法律與制度層面規范智能供應鏈物流系統的的發展。提高物流與供應鏈資源信息的協調與共享水平。最后,做好綜合性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高校可以對應地開設相關專業,同時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創造形式多樣的平臺,以更好的滿足未來對供應鏈物流領域的人才需求。
科技的進步給物聯網領域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隨著物聯網相關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智能物流供應鏈管理也邁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因此,相關部門、行業內企業應該充分把握機遇,提高物聯網物流供應鏈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幫助我國物流企業展現更強勁的競爭實力,為物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