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奎,姜 鑫,丁保艷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蘭州 730050)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幾個方式中包括了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背景之下,還應該明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對資源消耗的現狀以及生態環境的破壞,并以此為指導方針,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水文地質工作的開展主要就是針對水資源的分部及其開發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具體工作的開展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調查待調查區域的生態環境;二是調查待調查區域的水文氣象;三是調查待調查區域的地下水類型、溫度、水文地球化學、化學同位素情況以及開發利用的情況;四是調查待調查區域的地下水人工調節情況;五是調查待調查區域邊界的水文地質情況;六是調查待調查區域的地下水排泄以及徑流的具體狀況;七是調查待調查區域的地下水補給情況;八調查對待調查區域的隔水層、含水層分布情況。
環境調查工作的厘清主要是人類相關的經濟活動開展過程中,其地質環境與人們環境調查工作的相互聯系,以及人類相關經濟活動與當地地質環境彼此有可能產生影響的情況進行調查,在具體工作的開展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對待調查區域的地質情況進行調查、勘察,并預測有可能會發生的地質災害;二是做好相關地質災害的預防;二是對待調查區域的環境地質進行研究,以此來了解當地環境地質情況的現狀,包括形成的原因、后續可能的發展等等,從而幫助當地人民更好的了解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促進新現代社會的進步發展[1]。
我國地域遼闊,水資源豐富但卻分布不均,對水資源的巨大需求也給水文地質工作帶來較大的要求,而且我國人口數量眾多,各行業領域在發展中對水資源的需求也比較大,因而我國在水資源人均利用方面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因此在當前的水資源開發中也越來越重視起地下水的利用,同時為了避免地下水資源的開采也開始了水利工程的建設,并通過修建蓄水池,對農業灌溉渠道建設進行強化,或者通過對海水進行淡化技術的處理來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2]。目前,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上也加大了力度,北方的缺水問題得到教的改善,地區經濟也因此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環境地質勘察工作主要就是通過了解和掌握地質地貌的特征來效應對生產生活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也是環境治理與環境保護的重要工作環節。比如當前的黃河防洪工作中,就應該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對現場進行實際的調研工作,知道該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征等,是什么原因導致其出現這種問題,水流中的含沙量不斷進行沉積,從而導致河床獲得抬高的趨勢,逐漸會造成河道淤堵,如果降水量過大,極易會導致徑流量增大而引起洪水問題[3]。基于這一現狀,就可以對當地的環境地質進行詳細的調查,針對黃河洪水的原因,相關技術人員可以采取合適的舉措,比如通過植物種植來加固兩岸的土壤,以此來降低水土流失,或者是改造黃河河道,可以利用裁彎取直的方式來進一步提高河流的流速,這樣也能夠大量帶走黃河的泥沙,避免其堆積在河床之上。
我國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的開展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不夠,其工作重心往往也集中在自然資源的利用上,以便更好的為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服務,甚至會按照經濟浮動的變化來平定地方區域的考核,并沒有實質性的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研究作為依據[4]。除此以外,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的開展并不會形成直接的經濟效益,這也是導致相關部門忽略其工作水平的主要原因,從而導致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比較頻繁。
當前我國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還缺乏健全的理論體系支撐,主要是因為水文地質工作在我國屬于非熱門型專業,專業技術型人才較為缺乏,相關人員不愿意從事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相關工作,工作人員勘測工作經驗的積累也比較缺乏,使得水文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不到位。理論是實踐的基礎,缺乏理論的指導也會使得實踐工作的開展沒有正確的方向,導致相關工作的開展缺乏科學性。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其對自然界的利用是推動社會發展、人民生活進步的基礎,但是當前社會對自然界利用過度的問題屢見不鮮,在人類社會實現進步發展的同時,自然界資源卻在不斷的被削弱,甚至引起惡劣的后果。通過開展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主要目的就是處理好自然資源利用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5]。
在實際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提高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在工作開展中也需要注意其工作行為是否對自然環境產生不利影響,保證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的開展與自然發展能夠協調進行。為了更好的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以及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要積極利用各種自然能源,比如誰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等,減少對自然環境原有資源的開發,二是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實現人類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與自然是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對自然資源進行實際的開采和利用,其主要是為了對生態系統進行維持,且對保護其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在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的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還應該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與共存進行有效處理。具體來說,人的生存發展需要依賴于自然環境,而自然環境也需要人的保護才能夠持續的發揮作用,因此應該在人的活動過程中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第一要務,為了更好的進行自然資源的開發還應該重建和創造可再生自然資源的良性循環系統,從而真正獲得人與自然之間共同發展的平衡點,以便實現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近些年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逐年加快,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更是不斷深入,資源能源的枯竭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并且開始制約著世界經濟的良性發展。在加上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也迫使各國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掠奪,雖然得到了更大的經濟利益,但是由于缺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導致當前自然系統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就我國來說,雖然國土面積廣闊,自然資源豐富,但是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對自然資源的需要也嚴重影響了資源環境的健康發展,人類對于資源環境進行過度開采和利用越來越突出,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也沒有重視對當地資源環境的保護工作,只是一味地想要從資源環境上獲取更多的利益,造成了人類日常生活與自然資源利用之間的矛盾。所以,目前對水文地質環境的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正視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作用于資源環境的影響,對人與人之間利益的關系進行實際的調控,把人類對自然資源環境的使用主觀能動性讓其居于最高的位置上,從而使當地的自然資源環境的保護發展獲得較大的力度。
綜上所述,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是我國現代社會建設的重要環節,其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也影響著人類生活環境的健康水平,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深入觀察可持續發展里面,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進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的開展,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對自然進行了解,不斷合理與利用,還需要尋找其與人和發展之間的相互共存與和諧關系。以便實現現代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