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河南藝術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目前,高校的體育教學已經(jīng)有了很大程度的進步與發(fā)展,“健康第一”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的主要思想,而這里強調的健康不單單是身體上的健康,同樣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高校的體育教育想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每位體育工作者的努力付出。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不少大學生對體育鍛煉有著抵抗情緒,認為體育課程枯燥乏味,并抱有消極態(tài)度。對體育課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當前體育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也缺乏先進性與科學性,想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需促進身體訓練與心理訓練的有機融合,促進體育教學的進一步完善與優(yōu)化,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一般情況下,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或運動員會受生理、疾病和心態(tài)疲勞等因素難以正常參與身體訓練與體育學習。這時,如果教育工作者并沒有給予學生及時的心理指導與教學,會直接影響教學進度與質量。特別是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訓練時,由于大部分學生并沒有較強的身體素質,想要達到訓練標準,就必須要展開長時間的、高強度的訓練,才能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而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不僅帶來了身體上的壓力,還帶來了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學生就很容易出現(xiàn)疲憊心理,這時就需予以心理訓練,才能保證教學進度的正常展開。[1]
實際上,體育教學的展開并不是十分容易的,這門課程有著很強的復雜性。體育課程需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全面、準確地掌握動作技能信息,并通過身體運動形式將這些動作信息全面體現(xiàn)出來。這樣一來,對學生來說,學習體育的過程不僅僅是運動技術的掌握過程,還是身體素質的訓練過程。針對體育教學的復雜性,為了能夠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學習中,就需要注重智力與體力的相互結合,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心理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完成身體機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升體育教學質量與效率。
任何活動的參與都需要具備心理動因,且心理動因還會直接影響活動的進展情況與完成情況。對體育教學來說也是如此,學生參與體育訓練也有著自身的心理動因。當前常見的消極心理動因主要包括:因緊張而出現(xiàn)的恐懼心理;課堂和訓練中注意力的不集中,從而產(chǎn)生的松懈心理;因自信心不足從而產(chǎn)生的消沉心理等等。學生一旦出現(xiàn)這些心理障礙,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動作散亂、紀律渙散等問題,并產(chǎn)生疲勞感與慌亂,進一步影響教學的順利展開與目標的順利完成;在參與訓練活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動作不標準和僵硬等問題,參與的積極性也會下降。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認識到是由不良心理狀態(tài)所導致的消極影響,就需通過心理訓練來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體育教學的效果。
實際上,大部分體育教師對心理學有著一定了解,但針對心理訓練的實際實施方法并不熟悉。這就使得大部分體育教師認為心理訓練的融入并沒有什么效果,及時采用了有效的融入方法也沒有取得較好的訓練效果,反而給體育教學增加了教學負荷,還容易使大學生忽略體育教學中的心理訓練。[2]
當前,不少體育教師對心理訓練存在一些認識誤區(q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心理訓練的確與思想教育工作有著相同之處,都需要和同學展開積極交流與深入溝通。這就使得不少體育教師將心理訓練當作思想教育,這就是體育教師對心理訓練的認知誤區(qū)。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訓練的教學任務是針對大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出現(xiàn)的心理困惑與障礙給予解決,幫助學生克服消極心態(tài)與情緒,增強學生對情緒的調控能力,并調整學生對體育鍛煉的不良認知,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增強學生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從大方向上來說,心理訓練并不能解決道德觀念問題,而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體育鍛煉當中,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由這可以看出,心理訓練的內容和思想教育工作有著本質區(qū)別,因此,體育教師并不能混淆這兩種工作,只有打破了認知誤區(qū)才能正確地展開教學活動。
當前體育教學中的心理訓練課程屬于新的課題,即使相關單位已經(jīng)建立了心理訓練中心,并發(fā)行了相關教學書籍,但實際上心理訓練還需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與完善。不少體育教師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在自身的認知中將心理訓練的難度升級,認為想要取得較好的訓練效果需要具備專業(yè)的場地與技巧,否則難以起到較好的教學成效。實際上這一認識是錯誤的,是不全面的。在目前,已經(jīng)有多項研究表明,心理訓練與體育訓練之間存在著很密切的聯(lián)系,在體育訓練的過程中,必須緊密結合學生的心態(tài)與情緒變化,給予學生正確的、積極的心理輔導和指導,便能取得較好的心理訓練效果,只有勇敢嘗試,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與理念,在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策略與完善內容,就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體育與心理課堂。
對大學生來說,體育訓練作為一種常規(guī)的訓練形式,通過體育訓練不僅能夠促進身體素質的提升,還能夠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生理機能,鍛煉學生的肢體反應能力,還能使情緒狀態(tài)得到調節(jié),磨煉學生的意志,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重要課程。為了能夠保障體育訓練課程的順利展開,起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就需注重同心理訓練有機融合起來。[3]
1.團隊精神的訓練
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就需注重將體育教學內容與心理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競爭性與對抗性的活動項目。這樣一來,還可以通過活動項目來激發(fā)學生的團隊精神與競爭意識。經(jīng)實踐表明,團隊精神的訓練可以有效刺激參與者的心理,促使每一位參與者心理與行為的質變。明確共同目標是團隊精神的重要特征,每一位參與者在競爭活動中,都會為了同一個目標不斷努力,通過合力來完成這一目標。這樣的活動項目有很多,比如籃球比賽、足球比賽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比賽活動,都能夠起到較好的團隊精神訓練效果。
2.意志力的訓練
體育教師可以將一些運動量較大、難度較高的訓練項目展開合理安排,就拿三千米耐力跑來說,教師可以針對這一類項目起一個更具備激勵性的名稱,比如“全力以赴”“堅持到底”等,使學生在參與這一類項目之前就有一個心理建設,將完成運動項目作為磨煉意志力的過程。
3.自信心的訓練
在訓練開始之前,教師要轉變學生對訓練的態(tài)度,使每位學生都能抱著自信、樂觀與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活動中去,在活動中積極展現(xiàn)自身特長。除此之外,想要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就需要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運動技能,只有藝高的人才才能具備高的膽量與自信心。這時,學生對運動技巧的熟練程度會直接影響技能的掌握,在日常體育訓練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運動技能的勤加練習。
4.抗挫折的訓練
對每個大學生來說,抗挫折能力都是重要的心理技能,同樣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此,體育教師要重視抗挫折訓練,重點對學生進行抗挫折心態(tài)的培養(yǎng)。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在階段性的訓練總結中,采用直面批評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講評。針對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足與缺點進行直面講評。講評的內容需要有理有據(jù),且實事求是;在批評時要態(tài)度誠懇,保持莊重的氣氛。
5.消除緊張心理的訓練
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很容易引發(fā)緊張情緒,有時是因為運動本身就較為復雜或具備危險性,有時是因為各種形式的比賽與考核從而引發(fā)的緊張情緒。對此,教師就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展開心理訓練。體育教師可以通過輕松、優(yōu)美的示范來抓住學生的注意視線,激發(fā)學生躍躍欲試的興趣,從而有效減少緊張情緒。此外,在日常體育教學中,也可以多組織教學比賽來訓練學生的戰(zhàn)術與技術,從而消除學生面對比賽與考核所產(chǎn)生的緊張情緒,同時也能增強學生面對比賽環(huán)境的情緒適應能力。
體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明確心理訓練對學生心理健康與素質方面起到的影響作用,提升對心理訓練的重視,并嚴格運用心理學原理,將心理學科學原理作為訓練活動展開的依據(j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心理訓練效果。就拿長跑訓練舉例來說,由于長跑訓練的量比較大,訓練的條件也較為艱苦,不少大學生對長跑訓練有著很強的畏懼心理和抵觸心理。這時,教師就應該對學生展開科學的心理引導,將長跑的終極目標劃分為多個小目標。因為小目標的實現(xiàn)較為容易,更能給學生一些信心激勵。與此同時,教師在發(fā)現(xiàn)學生處于疲勞點時,要及時利用鼓勵性語言來暗示學生,比如“加油”“即將勝利了”等語句,起到增強信心的暗示效果。再比如,體育教師在展開心理訓練時,要遵循漸進性原則。掌握動作技能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人行為意識的形成是循環(huán)漸進性的,對此,心理訓練的展開也要適應行為意識的規(guī)律。教師結合體育訓練的經(jīng)驗,就會認識到心理訓練也需要循序漸進,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要循循善誘,具有耐心。
體育教育作為重要的高校教育內容,是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課程。因此,心理訓練在體育訓練的過程中不可或缺,通過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強化學生的意志力,使學生以更好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參與到體育訓練當中,更好地實現(xiàn)體育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