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華 王一川 李彥霖 劉小靜
患者女性,57歲,以“左面部腫塊伴間斷鼻出血15 d”主訴入院。15 d前患者出現左面部腫塊,伴間斷鼻出血,無頭暈頭痛、心慌氣短,遂于我院耳鼻喉科門診就診,以“左面部腫塊性質待定”收治。入院查體:左側眶下區域略高,腫塊直徑約1 cm,邊緣模糊,質地堅韌,壓痛,無起伏感。腹軟,無壓痛、反跳痛,肋下3 cm可觸及肝臟,質地堅硬,無壓痛。輔助檢查:鼻竇ct顯示,左側篩竇及上頜竇均有軟組織密度影。實驗室檢查發現患者丙型肝炎抗體陽性,高靈敏度HCV-RNA 4.45E+4 IU/mL,腫瘤標志物陽性。轉傳染病科予索磷布韋維帕他韋抗HCV病毒及保肝治療,進一步明確肝轉移瘤的性質。轉科后行PET-CT檢查,結果示左篩竇、上頜竇軟組織腫塊,兩肺多發小結節,肝臟和脾臟有多發低密度陰影,多臟器局部糖代謝影增高。為明確左上頜竇腫塊及局灶性肝損害,先給予患者中鼻道新生物活檢,病理結果未發現惡性組織,但結合PET-CT,仍高度懷疑腫瘤;后在醫生多次建議下,患者同意行超聲引導下肝占位穿刺活檢術,病理結果示肝組織內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浸潤(生發中心型)。結合病史、查體及輔助檢查,明確診斷“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生發中心型)伴丙型肝炎”明確。在抗HCV病毒及保肝對癥治療同時,患者轉血液內科接受進一步治療。
討論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最常見的淋巴惡性腫瘤。病因未明,常發病于60至70歲,除環境和遺傳因素,DLBCL發病與病毒感染有重要關系,包括EBV,HCV,HIV以及HHV8[1]。原發DLBCL中,HCV感染淋巴細胞在細胞轉化中可起直接作用,通過膜受體激活B細胞[2],導致淋巴細胞的活化和增殖,也可產生腫瘤抑制基因和原癌基因的突變[3]。HCV陽性的DLBCL患者通常有較長的感染史,淋巴瘤多為繼發轉變來,常侵犯結外器官包括脾,肝和胃[2,4];本例患者以左面部腫塊伴間斷鼻出血為首發癥狀,在臨床中較為少見,易與鼻及鼻竇腫瘤混淆,鼻部CT及活檢可資鑒別。DLBCL最佳的診斷方法是手術切除活檢,對于不適用手術或風險過高的患者,可采用針核活檢和內窺鏡活檢,但細針穿刺不能作為診斷DLBCL的唯一依據。所有病例的DLBCL的形態學診斷均應通過免疫表型檢查來確定,免疫組織化學或流式細胞術或兩者結合。本例患者前期拒絕診斷性活檢導致無法早期明確診斷,后在醫生多次建議下,患者同意行超聲引導下肝占位穿刺活檢術最終明確病灶。HCV感染可以改變DLBCL患者的生存,而持續的病毒學應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可以顯著改善預后[5]。故對于此類患者,抗病毒治療應是治療中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改善整體生存[6];部分病例中,當抗病毒治療使SVR達到要求,即使沒有化療,惰性淋巴瘤患者也可緩解[7]。而對于侵襲性更強的淋巴瘤,抗病毒治療和化療的結合更有效[8]。近年來出現了新的強直接抗病毒藥物(DAAs),安全性高,治療時間短,副作用少,療效接近100%,有可能根除HCV感染,并且有助于預防DLBCL復發[5,9-10]。但是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將非常昂貴,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讓所有患者都能接受這種治療[5,11]。
總之,通過該病例分析,臨床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患DLBCL風險可能增高,診斷存在一定困難,應引起警惕。臨床醫生應及早、準確診斷該疾病,及時予以針對淋巴瘤和抗病毒的相關治療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