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瑾 劉 丹 婁會娟(武昌工學院)
隨著經濟與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紛紛踏上擴張發展的征程。與此同時,企業暴露了傳統財務管理模式的不足,如財務機構設置重復,財務工作人員冗余,手工會計效率低,繁復的會計處理質量低等諸多問題,與成本效益原則相悖。針對上述問題,財務共享模式誕生。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在2011年7月26日下發的《關于加強中央企業財務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國資發評價〔2011〕99號)中提出:“具備條件的企業應當在集團層面探索開展會計集中核算和共享會計服務。”財政部于2013年12月6日發布的《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財會〔2013〕20號)明確要求:“分公司、子公司數量多、分布廣的大型企業、企業集團應當探索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會計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緊接著財政部在2014年10月27日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4〕27號)中提出:“鼓勵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充分利用專業化分工和信息技術優勢,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加快會計智能從重核算到重管理決策的拓展。”在政府的大力號召及鼓勵支持下,為順應企業經濟發展,我國一批管理領先的企業集團已經建立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并取得了積極的應用效果,如中興通訊、海爾、美的、中國移動等。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是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實體的會計業務集中至同一個共享服務中心進行核算,既可保證財務會計報告的可靠性、核算標準的統一性,又無須在集團下屬每個子公司設置會計機構及相關崗位,為企業節省了管理和人工成本。
財務共享模式相較于傳統財務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三點顯著優勢。
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需要優化流程、篩選價值低且高度重復的工作環節、重塑企業組織結構、選擇合適的建立地點、配備人員等一系列煩瑣的過程,后續運行過程中還需要結合企業的業務特點及運行情況對財務共享模式進行修改和完善,整個建設過程需企業管理人員投入大量資金及精力,是一次重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革。有眾多企業積極建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主要原因是可以顯著精簡企業財務機構及財務人員,同時減少企業中間管理層級。如果選擇在一個人力成本較低的城市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則可進一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篩選企業財務工作中高重復性且勞動密集型的工作,比如集中資金結算、銷售收款、費用支付、票據管理等業務,將其進行標準化,由財務人員配合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流水化作業,不僅提高了企業財務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會計核算的準確率,保證了財務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更能滿足大規模企業集團的大量財務業務處理的時效性需求。
財務會計報告是企業會計核算的最終成果,預期使用者眾多,通過閱讀經過獨立第三方注冊會計審計的財務報告從而做出投資、發放貸款、業務合作等決策。然而近年來,財務造假案頻發,如康得新、欣泰電氣、康美藥業等企業均發生大規模造假,雖然事后證監會給予公司和相關責任人罰款等處理,但仍對中小投資者造成巨大的損失,由此企業也更加重視對于財務核算過程的監督。在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的財務處理權限由原本分散在各子公司層級轉變成集中到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由集團總部直接管理,各個子公司的財務資料均需接受審查和監督,企業控制鏈條的縮短直接增強了總部對各子公司的財務管控權,大大降低了企業財務舞弊造假的可能性。
財務共享模式為企業帶來顯著優勢的同時,也使共享中心財務人員面臨如下職業發展困境。
部分集團企業將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定位成集團財務部的下屬機構,共享中心財務人員脫離企業核心業務,極少與企業業務人員進行對接,面對的僅是一堆冰冷的數字,財務人員則成了流水線上完成低價值重復工作的“只負責擰螺絲的流水線工人”,工作熱情大大降低,淪為弱勢群體,導致其在企業地位較低,無形中增加了內部人員溝通的難度。
在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前,大型企業的會計工作覆蓋面較廣,包括日常會計核算、財務分析與報告、投融資管理、稅務籌劃以及財務規劃等,與各個業務部門有密切的接觸和深入地溝通,企業往往會招聘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才能滿足會計工作的有效推進,然而實際工作基本為標準化、價值低、重復性的操作。共享中心財務人員面對的大多是各個子公司掃描上傳的電子文件資料及財務數據,與其他部門的接觸較少。日復一日地簡單重復性勞動對于共享中心財務人員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導致財務人員易被替代,上升通道愈加狹窄。對于難以接受如此定位的財務人員會選擇離職,而企業員工隊伍的不穩定性必然阻礙企業的發展步伐。
隨著科技進步,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已全面滲入企業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自動化會計處理流程將逐步替代從事簡單重復工作的財務人員。新技術的興起讓一些工作消失的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新工作。對于共享中心財務人員而言,從單一的財務會計核算人員轉型為“大數據+財務”綜合性技術型財務人員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技術型財務人員不僅能運用自動化流程滿足傳統的會計核算要求,從重復的核算任務中脫離出來,更能借助大數據工具開辟有關數據洞察和分析的新領域。
企業成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后,增加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稅務機會成本,為共享中心財務人員帶來了轉型契機,財務人員可選擇向“稅務+財務”綜合性人才轉型,為企業集團及其下屬的子公司進行有效的稅務籌劃,由下屬子公司安排相應的員工進行對接執行。如此一來,集團總部不僅可以清楚掌握所有下屬子公司的賬務核算,加強企業的財務監督,更能清晰了解下屬子公司的稅務狀況,更好地為集團節流。
傳統的會計信息核算通常屬事后核算,經濟業務發生后對其進行核算計量,而市場經濟瞬息萬變,企業間競爭日趨激烈,會計的參謀職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共享中心會計人員掌握了集團及下屬子公司的各種財務數據,可選擇將其加工為有用的資料,供決策者參考。會計人員可通過分析企業歷史經濟業務數據來了解企業發展現狀,并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及時發現企業發展中的風險點,指導企業事先預警并提前規避。對于企業而言,會計人員參與企業的決策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需求,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掌握數據的會計人員都應有充分的發言權,這對于企業管理者做出決策將是有力的保障。同時共享中心財務人員可以運用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工具進行數據挖掘及分析,形成多種有價值的可供決策的報告,為企業提供更高價值的服務。
企業集團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在提高企業財務工作效率和質量的同時,也給共享中心財務人員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改變的機遇。在財務共享模式下,基礎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已基本標準化,財務人員面臨著工作單一、標準重復且發展受阻的挑戰,為擺脫困境,適應新時代企業發展的需求,財務人員必須轉型升級。本文針對財務共享模式,并結合大數據時代背景,提出了三種轉型升級方向,即大數據+財務、稅務+財務、決策+財務,突破傳統的財務思維局限,為共享中心財務人員尋求新的發展思路。希望這能夠幫助財務人員打破傳統觀念束縛和技能枷鎖,為提升自身社會適應性和成功轉型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