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泉發
(福建省閩東南地質大隊,福建 泉州 362000)
礦產資源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能源,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在開發礦產資源時,因工藝流程因素極易導致生態環境受破壞,形成多種污染。在國家倡導生態環境保護的背景下,礦產資源開發需要從原有粗放及浪費模式中走出,尋求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路徑[1]。
我國礦產資源種類較為豐富,眾多礦產資源能夠滿足自給自用需求,個別礦產資源在儲量上遙遙領先世界其他國家。但從礦藏整體狀況看,呈現出貧礦多于富礦的特點。例如,在地質運動的影響下,我國礦產資源分布呈現出不均衡特點,外加上巖漿活動,在天山及秦嶺區域形成了多金屬礦帶,如鐵、金、鎳、鉻、稀土、鉛鋅等;南嶺地區則富有汞、鎢、鋅、鉛等有色金屬??傮w上看,北方地區煤礦資源多,南方地區則在有色金屬資源上較為富集。
具體到礦產資源開發,富礦集中開采率高,貧礦開采率低,導致礦產資源開發出現流失及浪費問題[2]。這主要受地質條件復雜,在成礦上疊加作用影響較大等因素制約。比如,在釩礦的儲量上,我國居于世界首位,但釩礦床占比僅為9%,剩余的91%則在礦床中分散。由于礦石結構較為復雜,某些礦石具備較細的粒度,給礦產資源開采增添了難度。從礦產資源開發市場上,有資質的礦產資源開發企業總體數量占比不高,小范圍私下開采較多,而小型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技術水平普遍不高,開發設備及工藝現代化程度有所欠缺,不規范開采或不遵守相關管理制度的現象依然存在,如此一方面帶來了礦產資源開發浪費,另一方面對礦區的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和破壞。
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看,其屬于綜合性的復雜工程,結合了現代技術及生產工藝。從近些年實踐中可見,我國建立了共伴生礦產資源開發基地,如稀土礦開發、共生礦開發及多金屬共生礦開發等,有色金屬行業發展較好。在再生金屬的利用上,通過回收措施將廢鋼鐵及廢有色金屬等大量回收,為基礎材料工業原料需求滿足創造了條件,但在此過程中不乏一些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行為[3]。這給礦產資源開發及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礦產資源裸露或埋藏在地表地底,其戰略意義及潛在價值巨大。例如,石油資源及稀土金屬資源,外加非金屬礦產資源等,本身儲量較為有限,且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在國家經濟發展及工業領域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對此類礦產資源的開發,應對資源的富集情況、儲量狀況、分布情況、資源開發利用保護措施等進行事先規劃。
稀土礦產資源富含各種元素,在我國盆地區分布較為廣泛,稀土礦產資源總量不多,在石油冶煉、化工生產、陶瓷紡織等領域具備戰略意義[4]。稀土礦產資源在工業應用中充當了“工業維生素”的作用,對國家軍工生產及制造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針對稀土礦產資源的開發,近些年存在開采不規范及無節制的問題,導致稀土礦產資源開發受到損害。
礦產資源,尤其是戰略性突出的礦產資源,事關國家的安全,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出于經濟利益考量,有關礦產資源的無序及不法開采逐漸抬頭。一些不具備開發資質的企業采用低下簡陋的開發手段,使我國大量礦產資源消耗嚴重,大有枯竭勢頭。因此,礦產資源邊開發邊保護刻不容緩。
導致礦產資源開發給生態環境造成負壓及損害的主要原因在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不高。從歷史發展看,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出“N”型演化趨勢。早期我國在資源開發利用上較為簡單粗放,主要以大面積大范圍開發為主,相應的礦產資源有序合理開發監管機制不完善。眾多礦產資源開采單位及企業出于經濟效益的考慮,對礦產資源進行無序開發,資源利用率低下,同時對土壤,地下水及空氣等帶來了不可逆的損傷[5]。隨著生態環保意識逐漸由國家擴散傳播到地方及居民,有關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隨著生態環保意識理念的增強及礦產資源開發技術的進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如此才能從根本上達到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
在礦產資源勘探開發上應采取六禁止,三限制準入原則。國家及地方在確定某區域為風景區、地質遺跡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及文物保護區后,應對該區域的礦產資源進行限制開采。礦產資源開采應遠離生態功能保護區,如礦產資源開采項目對周邊生態環境有極大破壞,應對開采項目進行禁止。例如,土法采選冶金礦和土法煉油、煉焦、煉硫等。如煤礦含硫量高于3%,應禁止新建。在其他區域新建礦產資源開發項目,一是應做好地質災害評估,秉承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及地質災害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將開采過程對周邊土地、大氣及水源的破壞降至最低。二是嚴格按照審批流程步驟報批項目,對開采項目主體設置生態環境保護保證金。如區域多發各類地質災害,應對礦產資源開采頻率進行限制,嚴禁在崩塌滑坡危險區、泥石流多發區和易導致自然景觀破壞的地區采石、采砂、取土。
在礦山生態修復和保護環節,企業主體應履行在環境保護、水土保護、植被保護等方面的法律義務,開采行為對環境造成破壞的,予以查處并限期整改,整改未能達標的,責令停產或關閉。最后,建立完善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機制,依托大數據構建礦山地質環境檔案及礦產資源開發數據庫系統。
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在近些年表現出一定的空間聚集及空間差異性[6]。例如,北方地區煤礦開采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較大,而我國東中部礦產資源較為富集,在集中開采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累積,生態環境污染持續加劇,如京津冀等區域?;诘V產資源開發環境破壞的區域性特征,應在區域一體化統籌的思路下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進行合理規劃布局。一是根據礦產資源賦存,對規模較小的礦山資源進行集中整合,存優去劣,加快礦產資源開發的規?;凹s化進度;二是提高非煤能源礦產的開采效率,開采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對礦業優化升級,走綠色開發道路。礦業行業在新時期應以綠化環保為理念,打造綠色開發示范基地,然后國家配套相應的政策,使礦產資源開發行業能夠對標國際環保標準;四是完善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一體化聯動機制。本著國家利益不受損的原則,對礦山開采的法律法規進行補充細化。結合區域內礦產資源賦存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進行嚴格的懲罰淘汰。
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需要現代化的開采手段加以保障。在綠化礦產資源開采理念下,應對礦產資源開發模式進行創新,尤其是在相關科技研發方面持續發力。一是走資源開發集約化道路和模式,以循環開發作為礦業經濟的發展目標。二是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上,以效率為準則,在開采設備的更新及開采技術手段的應用上不斷完善升級,配備綠化環保工藝裝備。三是在礦山生態環境的監測上,借助大數據及遙感遙測技術加以輔助,及時獲取區域生態環境指標,從而為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創造條件。例如,對待開采區域采用科技手段進行調研分析,如生態大數據技術,對土地、水源、空氣等獲取樣本,構建地災治理、水系分析、植被栽植、地貌重塑等動態監測系統。如此能夠為礦產資源開發及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提供全方位的數據參考。四是在礦產資源開發技術研究上應走出國門,尋求國際合作,通過技術合力解決相關瓶頸。
礦產資源是人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資源,在資源的開發索取及生態環境保護上,兩者應并行不悖。在工業現代化水平逐漸提高的當下,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應協同發展。結合區域資源富集及開發實際情況,在開發勘探、區域一體化開發規劃、綠色開發技術應用等方面不斷完善,從而使我國礦產資源能夠提高開采效率,降低礦產資源開發對于生態環境的負面作用,打造經濟發展與青山綠水并存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