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梅花
(甘肅省廣河縣城關學區火紅小學,甘肅 廣河 731300)
每個學科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數學學科也不例外,其既有理科學科的邏輯性,又有文科學科的理論性。若想加強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學科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可以在課堂中積極融入數學文化,促進小學生理性思維的形成,這也是推進數學學科長遠發展的必然之計。小學生正處在思維發育的敏感時期,更是關鍵時期,良好的思維培養可以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教師就應當積極將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相融合,幫助小學生建立系統的數學學習體系,提高小學生的文化意識。
數學學科不僅由理論知識、運算方式和空間圖形組成,更重要的還是數學文化,其不僅記錄了數學科目的來源與發展,更是促進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途徑。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最早是人們的常識。從歷史上看,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名人,往往都是數學家,這也凸顯出數學知識學習與掌握的重要性。數學的定義是數字學習,所涉及的內容也包括運算、公式、圖形,其以邏輯性著稱,是小學生的學習難點。在狹義中,數學是思想、精神、方法、語言、觀點的體現,并形成其獨有的發展態勢;在廣義中,除上述內容外,數學還包含了數學家、數學史、數學教育和我們所談論的重點:數學文化[1]。在高中、大學階段,數學文化學習是一個單獨的板塊,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就應當為學生的發展與學習打好基礎,將數學文化與數學課堂相融合,創建高效課堂,提高小學生的數學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落實高素質小學生的培養策略。
數學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中堅力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獨特素質,還可以利用數學文化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學生掌握數學文化可以使自身對數量關系有明確的定義,面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和數學知識時,可以做到“胸中有數”。邏輯思維能力是學習數學的基礎,也是數學文化的保證,小學生的思路不清晰,條理不明確,因此需要數學學科的幫助,來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2]。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多以數字、運算、公式為主,極其考驗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若可以充分利用數學文化的價值,則可以促使小學生在面對錯綜復雜的數學現象時,抓住主要矛盾,凸顯事物的本質,有效解決考試中、學習中、生活中面臨的數學問題。數學知識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嚴謹,一個小數點可以影響一個數據、一項工作,如果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則可以培養學生認真細致,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和學習作風,小學生若將此利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其他科目學習中,可以促進自身的綜合發展。
數學知識中的概念、方法、理論和產生、發展的淵源與過程都是小學生應當掌握的重點和具備的能力,利用數學文化加以推動,提高小學生的問題意識,面對復雜的問題時可以以辯證的角度看待,以堅定的信念來保證自己的生活、學習質量。小學生的好奇心較重,但探索意識和創造能力都較弱,所以數學文化的滲透可以有效促進小學生的思維靈活,使其主動積極的探索數學知識,并以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考試成績、背誦與解題的教育制度,與素質教育處于相對狀態[3]。古代有科舉制度,近代有恢復高考制度,這都與現代的應試教育思想不謀而合。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就是應試教育,盡管近些年來在不斷深入與推行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師在課堂中也以學生的成績為主,反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提升。這種教育體系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考試,但并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也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
當今的小學數學課堂中,盡管大多數教師都開始推行素質教育,但還有一些思想傳統、觀念老舊的教師依舊以應試教育的模式面對課堂教學。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科有一種固化的思想,就是難度極大,所以在面對數學課堂時也會有較大的壓力,若無法啟發小學生的思維,則會使學生喪失對數學的興趣,也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傳統課堂模式就是以教師為統領者,教師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融合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滲透和灌輸,并不考慮小學生的接收能力和應對能力。加之教師并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課堂、看待問題,所選的教學模式也不符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學習興趣,這也是導致小學生對數學學科排斥的原因之一。
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就可以有效地改變這一現狀,小學生擁有了數學文化學習意識就會集中自身在課堂中的注意力,并將全身心投入到數學知識學習當中,這也是保證高效課堂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應當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將素質教育全面實行,并秉承“生本理念”開展課堂教學工作,促進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意識,提升其數學知識學習與應用能力。
數學文化與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對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都有著積極作用,也是推動數學學科發展的必要條件。數學教育作為一種活動,不僅為小學生傳播數學知識,還引導學生如何運用數學去看待世界、認識自然的方法[4]。小學生通過對數學知識與數學文化的學習,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數學對象的雙重性,理論知識是由思維創造產生的,而并非客觀世界中真實存在的,客觀世界存在數學知識中的點、線、面、三角形等,但概念及命題都是抽象思維的產物。若可以在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則可以讓學生對概念知識有深層次的理解,明確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小學數學教師在滲透數學文化時,可以從幾方面入手:深入發掘教材中的數學文化、以數學的文化屬性開展課堂教學,利用多元化的思維和多樣性的形式促進課堂教學的完整性,下文將展開說明:
課堂是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活動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樣的課堂形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在開展課堂活動時,應當將數學文化融入其中,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保證課堂教學效率。
在《百分數》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設置問題課堂,并采用“優勝劣汰”的游戲活動。教師提出相關知識的問題,由學生進行搶答,搶答到且答對的同學站一側,若干個問題后沒搶答過或答錯的同學站一側,然后由搶答過的學生在進行提問,在重復這個過程,最后剩下的5 個左右的同學就要得到懲罰。這種游戲活動形式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欲望,在此同時滲透數學文化則可以保證教學工作的事半功倍。熱烈的課堂環境,高漲的學習熱情才是創建高效課堂的關鍵因素,學生在此種學生氛圍中,也會將自己完整的帶入,不論是文化意識還是理論知識,都可以更加高效、完整的學習。
數學文化存在于數學教材中的每一個細節當中,這是為了引出數學知識而存在的[5]。教師若想滲透數學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發掘教材內容,并將其與數學知識相融合,促進小學生邏輯思維的提升,保證課堂教學效率。
以《圖形的運動》為例,眾所周知。圖形是客觀存在于世界當中的,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有獨特的運動性,同一圖形課可以通過不同的運動從而演化成不同的形狀,這也是這章節知識學習的關鍵意義,軸對稱、平移、翻轉都是圖形運動的主要形式,也凸顯數學文化的多樣性和多變性。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融入數學文化,促進學生空間意識的形成,培養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畫一個相同的圖形(比如:三角形),然后自己選擇喜歡的圖形運動的方式,進行不同角度的改變,讓學生明確圖形運動的方式和概念。等腰三角形是最基礎的軸對稱圖形;直角三角形可以通過旋轉變成等腰三角形,學生通過畫圖,可以明確這些概念,且比教師的任何講述都更有效果。
上文已述,數學學科以抽象知識為主,理論知識為輔,所以就會使小學生形成思想偏差,認為數學與文化類科目是形成對立狀態的,且與文化沒有任何關系。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不僅會影響自身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還會使自身的文化意識落后于人[6]。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凸顯出數學文化的屬性,并讓學生明白數學文化與自身學習、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這種思想的滲透可以讓學生面對概念性知識時靈活記憶,提升數學學習信心。
例如《乘法運算》,我們都知道,乘法是加法的延伸;加法是乘法的基礎,這種相輔相成就像數學知識與數學文化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列舉一個乘法的式子和一個加法的式子,讓學生發現其規律,并以此明確加法的概念。比如:3×4、3+3+3+3、4+4+4,這三個式子的得數分別為什么?它們之間分別代表著什么?之間有什么關系?這些問題都是簡單的,學生可以輕而易舉地回答,然后教師讓學生依照自己的想法列舉出類似的式子,以此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并以此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文化意識。小學數學課堂中,有了數學文化的支撐和影響,可以有效地擺脫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固化思想,讓學生對于數學、文化、數學文化都可以有深刻的認知。
總而言之,數學文化對于小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都有著極大的現實作用,也是推動小學生長遠發展的必然之路。單純的理論知識和運算知識可以保證小學生數學學習和能力的提升,但若想更深一步的保證小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則需要數學文化的加持。教師可以以課堂為著手點,積極將數學文化與課堂教學相融合,促進小學生文化意識的養成,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與全面成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