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巖 王夢越
(吉林省榆樹市環城鄉雙井中心小學校,吉林 榆樹 130400)
數學是一門重視學生思維理解能力的基礎教育科目,基于核心素養的數學教育涵蓋的知識十分廣泛,包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情感態度等等,強調學生思想上的提升。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結合自身專業,采取當前時代最為有效的教學手法,帶領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奧妙,同時在學習中有意識的鍛煉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數形結合思想是整個數學教學中最基本的思想方式之一,也是幫助學生解決大多數數學問題的最佳思想方式。其優勢在于將數學問題中較為抽象的內容,轉換成用圖形表現的形態,或是把幾何圖形的形態性質轉變為相對應的數量關系。也就是將抽象與形象相結合,實現抽象具體化、直觀化,讓數學內容變得更加簡單明了,達成化繁為簡的目標[1]。
在學生解決日常問題的過程中,經常會用到思想的轉化,所謂思想的轉化,就是將一個待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的問題,用來更好地解決,化未知為已知。
分類思想是幫助小學生歸納數學知識的最有效思想途徑。經常通過知識點的分類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提高學習興趣,比如有理數的分類、角的分類等等。
所謂集合思想,就是應用集合的性質以及邏輯、語言、圖形和運算等等方式來幫助學生解答數學中的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更加直觀的教學手段,利用實物與圖形的結合來滲透集合思想。
類比思想也就是將兩種具有相似性的數學性質放到一處進行思想上的交換,比如加法交換和乘法交換、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等等,這種類比思想可以使數學知識變得更加清晰好理解,同時也能使學生對公式的記憶變得更加簡單順利。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很多種。以上只是比較常見的一小部分。在以往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學生將所學知識忘記的現象,這對學生今后的深度學習十分不利。想要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更好地掌握數學學習技能,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思維的提升,引導學生運用更多數學思想去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小學生的年齡階段正是為今后深度學習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在此時期,學生要通過教師的科學教育,獲得今后適應社會生活和深度發展的必備基礎知識,以及生活經驗。隨著現代教育觀的改革以及新課改革理念落實,要求數學教育適當更改教育觀念,順應時代教育發展趨勢,將小學生培養成為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對此,數學這門學科的抽象性,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學科,他對學生的意義和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致力于發展學生的思維,這對學生來說,比提高數學學習成績要重要得多,讓學生逐漸可以學會利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和解決問題[2]。
在將數學思想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后,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擁有扎實的專業素養,能夠結合當前時代的教育理念不斷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不光要準備好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備課,還要懂得不斷從日常生活學習中完善自身技能,將其運用到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
比如在傳統的認識10 這個數字的教學中,多半會采取小棒、計數器等等方式讓學生了解9 添1 就是10,然后以此為基礎進行更多的加與減教學,但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理解10 與以往0-9 有什么不同,這就涉及數學抽象思維。在運算的時候采取了十進制原理,這是十分重要的知識,但很多教師沒有著重教學這一方面,主要因為教材中沒有深入講解[3]。
在以往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主要致力于理論知識的傳輸,從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和認知,導致很多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優異,但實際應用能力較差,違背了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而將數學思想融合到教學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水準。比如在學生學到變化的圖形的知識時,因為學生沒有進行有序的思考,不理解一個圖形在平移或是旋轉后呈現的復雜過程,教師可以利用七巧板或是多媒體動畫的呈現,讓學生直觀感受,切身體驗,進而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與思維能力,這也正說明了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意義。
小學數學教材是經由無數教育工作者精心編織而成,最為符合小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所以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應當充分發掘出教材資源,帶領學生深入研究教材內容。通過對數學知識的運算,延伸出相應的思考與解決方法,體現出數學知識的真正價值。在進行授課前,教師應先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了解教材內容,將教材中的文字、圖片以及例題等等都進行細致的分析,掌握其中的聯系,同時,教師也要發掘出教材中的數學核心素養,并以此作為基本教學目標,制定接下來的深入教學計劃[4]。
比如在學習到小學數學教材中《購物》時,教師可以創設語言教學情境: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一起去購物,你們要用所學過的知識回答老師的問題。然后教師出示提前準備好的課件,播放圖片,這里每個柜子314 元,每張餐桌56 元,每把椅子23 元。教師要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給予學生自由思考,發散思維的時間,讓學生通過教師給出的信息自由設置問題,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然后引導學生互相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算式算法進行補充,表揚學生的正確之處,滿足學生成就感。
數學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人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懂得運用所學到過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提高數學教育的實效性。所以,教師應當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5]。
比如在學習到三年級課程《位置與方向》的時候,通過課件觀看讓學生了解各種方位,為了加深學生認識,將學生分成小組,按順序排好隊。然后讓每名學生都說出幾個位置,如:同學A 在我的后方、同學B 在我的前方、同學C 在同學B 的右方,也可以說一說自己在方隊的幾排第幾個。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做游戲,小學生的年齡階段最為喜歡有趣的游戲,通過所學知識內容,創建藏寶游戲:由教師先布置好寶物,給出學生藏寶信息,制作藏寶圖,讓學生根據教師畫出的藏寶圖尋找寶物,找到最多寶物的為勝利者,給予文具獎勵,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對學生養成學習習慣,激發思維能力大有幫助。最后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到家后尋找生活中的位置,可以是樓房的位置、圖書館中圖書的位置等等,鞏固知識的同時滿足思維的發展。
以往傳統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知識灌輸的方式并不適合小學生,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思維的活躍期,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思維運用時間,不限制學生思考,讓學生懂得運用思維去解決問題。所以,為了基于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教師應當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勇于直面數學難題,在教師給出的情境中強化自身邏輯推理能力,同時不斷總結經驗,對今后的深度學習大有幫助。
比如在學習到《認識分數》的知識時,通過有趣的情境創設激發學生興趣:今天3 個小朋友一起去野餐,他們帶了3 個香蕉,1 個西瓜和6 個蘋果,其中香蕉和蘋果可以平均分配,那么西瓜應該怎么分呢?這時,學生就會提出切成三塊的建議,由此引出分數的性質,然后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白紙進行平均裁剪,了解白紙的一半用分數如何表示,加深對知識的印象。為學生布置更多加深難度的分數問題供學生解答,最后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本堂課知識的認識,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同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數學是一門靈活且抽象的科目,如果學生一直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對數學知識進行記憶,就會導致學生的數學思維不能夠得到發展,教師也無法繼續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久而久之,學生在被限制了思維發展的情況下,會逐漸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滿足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側重于引導學生思考,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使學生得到更深一層思考問題的機會。同時也要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對學生多加限制,讓學生直面難題,善于發揮自身能力,打破思維的局限性,得到思維提升。
比如在《觀察物體》的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比如石膏立方體、多面體等等,讓學生通過多種物體的觀察了解物體本質,經由教師的語言引導,善于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學會自己發出問題并解決,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教學中讓學生大膽上前觀察,詢問學生:我們觀察物體的時候一般都會從幾個方向去觀察?說一說自己在物體上都發現了什么,并結合生活中的常見物體舉例子,鍛煉學生空間想象力與思維能力。在教學的最后,為學生布置課后實踐作業,讓學生將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物體進行記錄,通過拍照、畫圖的方式呈現給教師與同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提高學生信息搜集能力與觀察能力,對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落實大有幫助。
綜上所述,在當前時代的教育標準下,要求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基礎,帶領學生發現數學的規律,引導學生善于發現數學中的問題,并結合自身所學知識與理解能力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發展,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