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文
(甘肅省廣河縣雙泉小學,甘肅 廣河 731300)
根據當前的社會調研結果發現,我國的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多數學生都因為家庭環境的因素影響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霸道、任性、孤傲、暴躁的性格,并且嚴重缺乏感恩意識,這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講具有明顯且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還會限制和諧社會的建設。基于此,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途徑,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多樣化的感恩主題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感恩思想與意識,使學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感恩,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去感恩,讓學生能以自身的行動去回報祖國、回饋社會、報答教師與家長。
從詞典的角度來看“感恩”這個詞的解釋就是:“感謝他人對自己的幫助,以及他人所受于自身的恩惠。”感恩教育主要指的是利用特定方式,針對的被教育者傳授與感恩相關的道德教育。在小學的感恩教育中,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少,認知能力差。所以,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生活背景,用具有目的性、針對性的方式進行感恩教育。感恩是每一個社會公民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素養,小學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只依靠教師以及學校,同時還需要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支持與合作,通過有效的感恩教育,使學生能夠真正以感恩的心去回報父母、教師、社會和自然。
課堂是幫助學生接受教育、形成良好認知的重要場所[1]。而如何借助這種良好的教育途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提高學生的能力,是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最熱點的話題。在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多數教師都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及學校的整體升學率作為實際的教學標準,以及所要達成的教育目標,過度重視學生的“智育”,忽視了“德育”的培養。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重視教學情境的打造,要時刻關注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敏感話題,并將其與知識進行聯合,營造和諧、真實的課堂氛圍。同時,在培養學生感恩意識時,教師也要掌握感恩教育的重點,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內容,以及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教育形式,針對具體內容進行全方位的教學,將學生的興趣激活,讓學生能主動參與課堂。
以授課“分享真快樂”相關知識點為例,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組織學生主動認真的思考:“為什么分享的時候會感到快樂?”“分享的意義、價值是什么?”“分享的方式有哪些?”使學生在思考中能夠真正理解“分享”的內涵。同時,教師可以引入多樣化的游戲,喚醒學生興趣,與學生進行情感、靈魂上的交流,使學生真正懷有一顆樂于分享、擅長感恩的心,讓學生了解到分享與快樂的重要關聯,以及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根據分享所獲取的快樂去感受人生的美好,感受人類之間的情感變化,并能主動與周圍的人去分享成功的感受。
對于剛步入小學校門的學生來講,教師所開展的教育正是學生的啟蒙教育[2]。而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就是“知恩”課,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感恩教育。
以授課“我和我的家”相關知識點為例,教師可以在了解教材重點、難點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如:“‘我’是如何到這個世界來的?”“是誰陪伴了我成長?教會我做人,養育了我?”“是誰讓我的童年變得豐富多彩?我們的身邊究竟存在些什么?”“當我們的情緒低落時,又是誰開導我們?”“當我們跌倒時,又是誰鼓勵我們站起來?”
又如在教學“大自然,謝謝你”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也可以提出問題:“當我們聞到陣陣花香、看到光明的太陽、綠油油的青草、清澈見底的河水時,心情是怎樣的?”最后,教師針對學生所回答的內容,以及教材知識,進行啟發性的總結:父母、長輩、朋友、教師為我們帶來了更多幫助,讓我們變得更加快樂。同時還有大自然,它給予了我們充沛的生活物質,讓我們提供了陽光、空氣、水源,讓我們能無憂無慮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中。這樣教學開展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知道自己當前的幸福生活是父母、家人、社會、朋友、自然、教師所共同給予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一顆感恩的心,只有這樣,才能以更熱愛的情感去面對生活,才能懂得生命的珍貴,才能更熱愛生命、熱愛學習。通過這樣的課堂,能夠將感恩的“種子”深埋于學生的心中,這比教會學生各種文化知識要重要得多。
古人有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感受父母的辛勤勞動開始:“每天放學回家,當我們餓著肚子回家時,是誰為我們準備了一桌豐富的飯菜?”“夏天的夜晚,我們在完成作業時,又是誰為我們驅趕了這些蚊蟲?”“當我們遇到不會做的難題時,又是誰試著通過書本去幫我們探索答案?”“為了讓我們能夠安心完成自己的學業,又是誰放棄了自己喜歡的娛樂活動?”“當我們生病時,是誰拖著疲倦無比的身軀,帶著我們四處奔波去看醫生?”……這些都是生育我們、養育我們的父母。其次,教師要教育學生去體諒教師、理解教師。學生的每一次學習都有教師的默默付出,每一個疑惑都需要教師的指導,每一次前進都有教師的陪伴,每一次的矛盾都有教師的疏導。最后,教師要教育學生感恩社會。當我們迷路時,是誰伸以援手幫助我們找到回家的方向?當我們生病時,又是誰不辭辛勞地為我們診斷和治療?當我們的生命和財產受到威脅時,又是誰奮不顧身的拯救我們?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在無法完成學業時,又是誰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他們重新回歸校園?生活中的這些事情,能讓學生真正產生感恩之情。
此外,教師還可以從反面開展教育。以授課“我們的校園”為例,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反面事例:“一個家庭貧寒的學生在砍柴的途中,不小心將自己的肘部摔成了骨折。這時,他的班主任為了讓他的身體康復,花光了自己所有的財產,并且在學生接受教育期間,每天都送這名學生上學、放學。然后,又利用自己的工資供學生完成其他學業。然而這個學生畢業之后卻從未關心過、看望過這名為自己付出了所有的恩施,甚至連一通電話都未曾打過。”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究竟什么是感恩?為什么要感恩?”這時,學生都會表示:“要記住他人對自己的幫助,要記住是誰給予自己最大的恩惠,在他需要幫助時,應該以自己的行動去回報他。”還有的學生說:“父母不僅生育了我,還養育了我,所以我要珍惜這份情感珍惜著的時光,用自己的行動以及良好的成績去回報他們。”其他學生說:“多為社會家庭學校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自己的行動送出感恩的禮物。”通過這樣的案例啟示,能讓學生真正以感恩的心靈去感受社會中的恩情、家庭中的親情、朋友間的友情、師生之間的感情,并且在接受他人的關愛、支持和幫助時,能將他人的恩惠牢記心間,將來以行動回報。
要想讓學生真正形成感恩意識,并保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感恩社會教育的滲透效果[4]。教師就應該組織學生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打造“感恩、施恩”的教育氛圍,以此幫助學生保持純凈的心靈。
1.搜集與“感恩”相關的名人名言。通過課外活動的有效開展,組織學生利用多種途徑進行資源搜集,如互聯網、圖書館等,將一些與“感恩”相關的名言警句抄錄在感恩筆記上。然后,利用晨會、課前三分鐘、晚自習等,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交流,并朗讀不同類型的感恩名句,以此為感恩教育的開展奠定基礎。2.開展“感恩故事交流會”。讓學生通過故事的閱讀與傾聽,感受親人、教師、朋友、社會的多方面關愛,產生情感共鳴,逐漸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生活中的真情,感受社會的冷暖,感恩他人對自己的付出。3.撰寫感恩信。組織學生寫感恩信,讓學生通過書面形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以這種方式去撥動學生的內心,讓學生所寫的每一個字中都蘊含真摯的情感,使學生在閱讀之后,產生深刻印象,無法忘懷。4.贈送“感恩禮物”。引導學生以行動去落實感恩。如,在家庭中承擔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在特殊的節日里,為對父母送上最誠摯的祝福。或者,為社會中的公益人士送去溫暖,如為清潔工人遞上溫暖的熱水;為雨中的交警撐一把傘等,通過這些方式表達內心的感恩。5.通過禮貌問候去感恩。以禮貌的方式去問候身邊的人。在上學時,向老師問好;在遇到朋友時,親切的問候;在放學回家后,對自己的父母說溫暖的語言。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感恩之情。6.從自身做起,向恩人報恩。在感恩、施恩的過程中,學生首先要感謝的是自己的父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去表達感恩之情,如每天清晨早飯前,為父母盛上第1碗飯;在吃完飯后,幫父母收拾碗筷、擺放桌椅、清掃地面等;睡覺之前,可以為工作中的父母泡上溫熱的咖啡;在起床后,可以自己動手疊衣服、穿衣服;午休時,盡量不要吵鬧,避免驚醒自己的父母;在休息期間,可以抽出大量的時間與父母散步、交談。其次,要感謝教師的教育之恩。在日常的學習中,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并且以認真的態度完成每天的作業,與同學之間和睦相處。再次,要感謝大自然的恩惠。要愛護花草樹木,節約各種能源,保護環境、減少垃圾。而除了這些之外,最重要的是,等將來學業有成,長大成人后,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回報社會、回報祖國,為祖國做出更多的貢獻。
綜上所述,教師要想真正將感恩社會教育與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合,就必須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要意識到實現這個目標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真正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家庭生長環境等,積極組織學生去觀察社會、走進生活,感受社會、生活中的細節,真正融入社會、生活的大集體中,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感恩意識,能夠意識到感恩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想落實在行動上,做一名回報社會,對國家有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