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育新
(蘇州市吳江區青云小學,江蘇 蘇州 215235)
課外閱讀是實現小學生自我教育的一種良好途徑,濃厚的興趣一旦養成,就能夠開啟學生的心智,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他們的性情,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思想所帶來的效應就遠不是我們單純的語文教學所能達成的。從古到今,凡是有成就的一些大師,都與他們孩童時期對課外閱讀的重視有關。相比發達的城市,落后的鄉村小學的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關注上是很少的,更談不上課外閱讀的高效。
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孩子們對課外閱讀的熱愛到底怎樣呢?前段時間,我通過對我校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真是令人不容樂觀。
通過調查,筆者發現當前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比較突出。
(一)學生的課業負擔較重。學科分得越來越細,小學的科目比之前是越來越多,學生的學習負擔是越來越重,面對考試的壓力也隨之增大,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在評判一個孩子是否優秀時,往往以分數來衡量,成績好就是“乖”。長年的應試教育,使得被稱為開啟智慧之門的課外閱讀被忽視、被冷落。
(二)電子產品的誘惑。地鐵上、商場里、家里面,隨處都可見到人們捧手機不停地在刷屏,電視、手機、電腦這些電子產品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我們的閱讀帶來巨大的挑戰,特別是對于閱讀興趣培養處于黃金時期的小學生們,這種沖擊是巨大的。”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一旦錯失良好的閱讀時機,久而久之,彌補起來困難是很大的。
(三)閱讀氛圍不濃。平時在校園里,孩子們無論是在課間休息,或者是在午休時間,還是在候車室等待校車時,能靜下心來閱讀的很少,更多的是在追逐玩耍或者抓緊時間完成作業。家庭里呢?書香的氛圍更淡了,很多的家長,在家庭裝修時對孩子的書房布置不太重視。有的家庭,屬于孩子的圖書角、圖書架等都是缺失的,甚至見不到幾本書。學校和家庭這兩個對孩子的課外閱讀起特別重要的環境,不能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那么怎能帶動孩子們的閱讀呢?
(四)閱讀方法掌握不夠。“得法于課內”,就是說要在課內傳遞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我們總有一些老師,為了在上級部門的質量調研中取得好成績,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在教學中,以上面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即使開展一些課外閱讀,也僅僅是圍繞教研室推薦的本學期重點閱讀的一本書,劃重點,出題目,在考試的模式里兜圈子。對于一些閱讀的方法的傳遞、領悟,老師花的功夫比較少,長此以往,就讓學生們慢慢地喪失了課外教學這片沃土。
常憶起自己的孩提時代,經常要在午飯的時間,一邊吃飯,一邊豎起耳朵聆聽單田芳先生說的《薛家將》《隋唐演義》等評書,半小時的評書時間總是覺得那么短暫,先生總會在時間快要結束時,留下“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話,吊足你的“胃口”,讓我對那本書總是那樣怦然心動,總想急切地要一睹為快,也就產生了強烈地閱讀期待。
那么,如何讓孩子們去關注課外書,愛上課外書,讓他們對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欲罷不能呢?筆者這些年來一直致力于課外閱讀的研究,我覺得可以從以下途徑進行嘗試:
(一)由聽到讀:兒童文學的啟蒙途徑
日本童書出版家松居直先生曾被人問及“怎樣使兒童喜歡書——是靠文字呢,還是靠畫時”,松居直先生回答:靠耳朵。蘇教版教材中有一篇孫友田先生寫的《月光啟蒙》,孫先生在文中憶起了自己的童年時,是母親經常在一天的忙碌之后,朦朧的月光下,摟著他給他唱童謠、講故事、猜謎語,豐富了他的想象力,在他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熱愛閱讀的種子。兒童時期的文學接受,不僅要“看“要”讀“,更重要的是還要“聽”。兒童的閱讀通常是從”聽“開始的,幼童不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的時候,成人的吟唱或講述,就是他們最好的閱讀啟蒙。很多國家也都有家庭閱讀時間或者睡前講故事的傳統,這是兒童最初感受到的,伴隨著濃濃親子關系的閱讀氛圍與閱讀習慣。
所以,童年聽讀可以開啟一個人一生的閱讀之路,對于家庭閱讀環境薄弱的兒童,以及正在學習閱讀還不能自主閱讀的低段孩子,學校或班級經常開展這樣的聽讀活動,是一個重要的舉措。
(二)找準落點,激發閱讀欲望
好奇心強是小孩子們的天性,所以我們在進行課外閱讀的推薦時,設置懸念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薦讀一本書,我們首先要尋找適當的切入點。我們可以去尋找作品中最能打動人,最吸引人的場景,將其放大,做足“戲”,在恰當的時機,往往能獲得很好的效果。有時切入點就是書名本身,有時切入點就是作者,有時切入點就是作品的封面或插圖,有時切入點就是與作品相關的某個話題。
就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負鼠比利大叔奇遇記》時就采用了目錄猜測法,我就覺得效果很好。
師:這是一本特別好玩的書。剛才同學們讀的實際上是這本書的目錄。誰來根據目錄提問?
(屏顯目錄)
師:同學們,經過提問,我們對這本書就更好奇了。你們發現了沒有,除了借助目錄來提問外,你還有什么發現嗎?
生:我好想馬上去讀這本書,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太有趣了。
生:老師,我發現這本書的主人公是負鼠比利大叔。
師:是的。除了主人公,你們發現還有哪些小動物呢?
(屏顯動物圖片:藍松鴉、豪豬、彼得兔、狐貍)
師:我們讀了這個目錄,有了很多的發現和收獲。目錄里的學問大著哩!以后我們拿到一本新書可別忘了讀讀目錄。
上面的教學環節中,因為我們充分地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作品本色,這種目錄猜測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地閱讀興趣,激發了他們強烈地閱讀欲望。
如《塔克的郊外》是《時代廣場的蟋蟀》的姐妹篇,梅子涵先生稱贊此書為“一輩子的書”。在進行這本書的薦讀時,筆者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屏顯《時代廣場的蟋蟀》的封面
師(指著這本書):還記得這本書嗎?
生:這本書是美國作家喬治.塞爾登寫的。
生:這本書曾經獲得與“國際安徒生獎”齊名的“鈕伯瑞獎”的銀獎。
師:那誰還能記得這本書的結尾嗎?
生:蟋蟀柴斯特到鄉下去了,塔克老鼠和亨利貓也在憧憬明年他們也能夠到鄉下去。
師:是呀!你的小記性真強。
(屏顯:塔克換了個姿勢,輕聲說:“亨利?”“什么事?”亨利說。“也許明年夏天我們可以到鄉下去。”“也許我們可以去。”塔克說。“我知道你打的是什么主意。”亨利說。)
師:第二年,塔克和亨利真的去鄉下了,你知道嗎?他們的去還是柴斯特邀請去的------
(屏顯:《塔克的郊外》的封面)
生(好奇):嗯,難道是老鼠塔克的郊外?
生(大聲):是“喬治.塞爾登著“!咦,就是《時代廣場的蟋蟀》的作者喬治.塞爾登。
生:嗯,這肯定是《時代廣場的蟋蟀》的續集。
--------
師:同學們,你們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們真的太棒了。《塔克的郊外》這本書現在非常的暢銷,有很多的孩子因為看了這本書而成為了喬治.塞爾登的粉絲。(師停頓一會兒,神秘地說)現在想要去買到這本書比較難,因為這本書的銷量實在太大了。不過,老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買了6 本-------想讀嗎?
生:老師,我要!
生:我要!我要!
--------
將“閱讀薦讀課“打造成”新書首發式“,喚醒了孩子們對《時代廣場的蟋蟀》精彩的記憶,喬治.塞爾登成為孩子們崇拜的偶像,點燃了這些”小粉絲們“的閱讀熱情。
(三)抓住情節,引發閱讀期待
故事本身就有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的情節,教師通過再創造,以講故事的方式推進課堂教學,在故事的關鍵點,留下懸念,制造“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吊足學生的胃口,從而產生”我要讀“的強烈愿望。
我在低年級薦讀《小豬唏哩呼嚕》這本書時,就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段:
師:吃飽了,小豬要回家了。回家的路上,唏哩呼嚕的帽子被一陣風給吹走了,你說,他該怎么辦呢?(出示圖)
生:把帽子撿起來。
師:如果把帽子弄丟了,媽媽會怎樣呢?
生:媽媽會狠狠地批評他的。
生:媽媽可能會打他的屁股。
師:可是,唏哩呼嚕為什么站著不動呢?(讀書上92 頁相關章節)
師:那我們一起幫唏哩呼嚕把帽子拾起來吧。(屏顯書上93 頁相關章節)
師:只聽見“嘣”的一聲,你們猜猜出什么事啦?
生:小豬的褲子被撐破了。
生:小豬的腰帶斷了。
屏顯“小豬光屁股圖”
生:哈哈大笑
師:不僅你們笑話它,還引飛來了一群小鳥。你們從小鳥嘰嘰喳喳聲里聽出了什么嗎?
生:羞羞,丟死人啦。
生:羞羞,小豬光屁股了。
師:嘰嘰喳喳的小鳥終于飛走了,可是光著屁股的小豬怎么回家呀?同學們,幫他想想辦法吧!
生:小豬可以提著褲子回家。
生:小豬可以找個草藤當腰帶。
師:草叢中一根花花綠綠的“草繩”被小豬發現了,小豬急忙系在了腰上。(出示圖)
生:是一條蛇。
生:小豬系的是一條蛇。
師:小豬系的真是一條蛇,它和蛇之間又會發生什么故事呢?想知道嗎?
生:想——(聲音響亮)
師:《小豬唏哩呼嚕》這本書等著你去尋找答案呢?只要你走進去,你一定會有更大的發現的!
留有懸念,會吸引著學生不斷閱讀、不斷揣摩。好的課堂應該如此,教師通過講故事就像打開了一個窗口,有意地把某些東西留下來,引發學生到浩瀚的知識海洋中遨游的愿望就會激勵每一個學生。
“閱讀推薦課”需要我們真正站在兒童的立場,樹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善于發現、挖掘讀物中對兒童來說有意思、好玩、有趣的內容,把“情趣”二字貫穿閱讀推薦課始終,讓每一個兒童對閱讀充滿期待,并走上一條快樂的閱讀之旅,這是我們的追求,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