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婷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佛山 528137)
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領域的深刻變革,青年學生眼前的世界逐漸扁平化,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展現在青年面前的世界卻趨于復雜。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國際秩序更是出現許多令人始料未及的新情況、呈現出了許多新特點,青年大學生價值觀塑造和文化自信的培育與提升面臨著新的、更多的風險與挑戰。新時代大學生是實現我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生力軍、踐行者,如何在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考慮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的素質、文化素養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仍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正確認識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面臨的內外挑戰,是推動文化自信培育找準著力點,突破關鍵點、攻克難點的基本前提。
過去幾百年的時間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別是錯過了多次產業革命,東方落后于西方,雖然21 世紀之后東方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世界的總體格局還是西強東弱,西方世界利用他們的優勢地位在世界范圍內鼓吹、傳播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在我國不斷擠壓、弱化化中華傳統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在人民群眾生活中的生存空間、社會地位與作用。而隨著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使得原本還沒有從2008 年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的世界各國出現更嚴重的內顧傾向,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治理體系、發展模式、地緣政治、科技顛覆等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黑天鵝”“灰犀牛”出現的概率大大增加,國與國之間在各方面的相互信任愈發脆弱,從美國退回“封閉的孤島”,各國在經濟領域各自為戰、相互指責甚至的互相拆臺來看,二戰以來所形成的全球治理體系正在失靈,世界已處于劇烈動蕩的大變局之中。
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為外來文化快速、大量的進入中國提供了便利,多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交鋒、交融成為了當下中國青年大學生文化生活中的常態,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大灣區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各種文化交流交匯的地方,南北朝時期土著文化——嶺南文化與多種中原文化交流交融,逐漸發展成為如今覆蓋范圍囊括大灣區“9+2”中大部分地區的廣府文化;香港、澳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灣區的發展過程中,二者均要發揮重要的極點作用,但由于曾經受到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與殖民,二者在文化的發展上又表現出了與大灣區其他地方不同的特點,如,香港文化中隨處可見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身影和痕跡,澳門文化的特點則主要表現為在文化呈現方式上更多地采用西方的表達方式。又由于與南洋文化圈自古以來存在著較為頻繁的往來,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更是有著其他省、市、區不具備的優越的地理位置,香港、澳門與西方國家在各方面保持頻繁往來等優勢,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同一文化中的不同流派都可通過各種方式涌進大灣區,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念在大灣區中抱著各種不同的目的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交融,大灣區存在的文化種類之多、交流之繁雜性遠超人們的想象。
2018 年“00”后大學生開始登陸校園,“‘00 后’大學生被稱為‘數媒土著’,從他們的思維方式到生活方式、娛樂方式,無不體現出他們是‘移動互聯網一代’。[1]”00 后出生在互聯網時代,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更是使得00 后的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體現出與80 后90 后完全不同的特點。絕大部分00 后大學生擁有智能手機,碎片化學習也成為了他們學習的重要方式,碎片化學習內容更具針對性、時效性等特點,但碎片化學習也有其自身的弊端,內容的碎片化不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學生能夠較快地習得知識,但不易獲得真正的認知,同時碎片化的信息極易斷章取義,造成學生形成片面的、非科學的認知。“如果這些零碎的知識點不能與個體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建立起聯系,那么個體很難建構整體化、復雜化的知識體系,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系統的邏輯思維擴散與學習的遷移。[2]”碎片化的信息因信息點集中、時長短、新奇等特點最能吸引00 后的眼球,顯然,00 后大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對內容的質量要求更高,嘗新獵奇的特點更加突出。
中國在五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曾站在過世界潮流的頂端,亦曾跌落過發展的谷底。國人的文化自信隨著國家的發展有著一段過山車似的經歷,當代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缺失有一定的歷史因素,也有現在文化傳播手段上的制約,同時也有大學身自身的問題。
隨著近代的衰落,特別是在新文化運動中,中國傳統文化一度被認為是導致中國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近代以來,國人尤其是先進分子將向西方學習,普及西方文化和價值理念作為推動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發展的根本舉措,中華傳統文化被擠壓至生活的角落。雖然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國力與日俱增,中華傳統文化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學校對于對青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不夠,內容零散、方式陳舊等原因,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認知度不夠的現象,任建東,蘇泳睿曾撰文指出,當代青年學生對四大發明、民族精神、詩詞曲賦等較為熟悉,對諸子百家、禮節禮儀、民間藝術、典藏古籍、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較為陌生[2]。當代青年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主張:“已于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等的踐行卻不盡人意。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呈現出高認同、低認知、低踐行的特點。
當前,部分青年大學生在關于國家、國家制度、文化等方面的認識和理解上存在誤區,比如,當問及如何看待“我愛國,但我不愛社會主義”“愛國不一定要愛黨”等問題時,仍有學生表示贊同。這從一方面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對我國學生進行意識形態顛覆取得的成效,反映了這部分大學生關于國家由于文化、國家制度等的錯誤、模糊認識。何為中國?“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朝,何尊的底部鑄文提到周武王說要“宅茲中國”,指的是要住在“天下的中央”,但這個“中央”的標準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心,即文化水平最高的地方。在現代社會,國家的概念更加復雜,包括多種要素。學者易建平指出說:“從詞源上考察‘文明’與‘國家’兩個概念的發生發展,從詞源上看‘文明’即國家”[3]學者張禹認為,“從中國現代國家建構的角度看,中國是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進入現代的,這里的統一既指領土的完整和文明的延續,又有民眾在觀念和文化層面的普遍認同之意。[5]”從以上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古今關于國家的界定,雖有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涉及到了“文化”這一元素,“文化”是國家構成的核心要素之一,缺少了對文化的認識也就無法正確、全面的了解一個國家。青年學生關于國家和文化之間關系上存在的錯誤認識將直接導致其無法正確理解我國的發展道路、方向與性質,而這也必然導致青年學生對我們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事業的了解不深。
在現代大眾傳媒的條件下,西方國家利用在經濟和技術上的優勢對其文化和價值觀進行了打磨和包裝,以其華麗的外表吸引了年輕一代的眼球并迅速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在缺乏正確引導的環境下,大學生很難對外來文化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理性的認識,存在盲目崇拜的傾向。[6]”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現代背景下,蜂擁而至的資本主義文化產品卻給仍處于價值觀形成、塑造關鍵期的大學生們帶來負面的影響,如在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就讀的學生對“圣誕節”持有高度熱切的關注,每到平安夜校園中隨處可見去給同伴贈送蘋果的學生,是夜學生的朋友圈皆被“平安夜”“蘋果”“圣誕”等內容刷屏,但若問及對“重陽節”“冬至”等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印象,許多同學卻不能說出個一二,可見大學生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繼承的缺失。而對西方節日的過渡關注直接導致的結果便是對這類節日所代表的文化和價值觀持盲目認同的態度,如當前部分大學生把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和金錢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價值標準,近年出現的“佛系”和最近出現的網絡熱詞“躺平”其實也是當代大學生關于責任擔當、艱苦奮斗、集體主義等價值觀念的淡化以及對私欲、娛樂等的認可和追求。
習總書記曾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堅定不移朝著這個目標前進。[7]”在多元化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帶來巨大沖擊的背景下,需要充分弘揚和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厚的歷史底蘊、堅實的現實基礎和強大的道義力量,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引領作用,以使我們大學生在前進的道路上一直保有堅定向前的精神狀態。
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來看,它包含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精神追求和價值標準,具有獨特且強烈的中國特色。“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萬物各得其所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些便是古人所追求的富強、文明、和諧、自由、平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了傳統文化中這些超越時空的優秀基因,其所中包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升華,又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
2020 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都按下了暫停鍵,在巨大的世界性災難面前各國均采取了應對措施,但各國所取得的戰疫成效各不相同,以美國與中國為例,美國的真相是各州相互扯皮各自為戰,新冠肺炎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中國的現實是全國一體全民戰疫,新冠肺炎治愈人數不斷增加。從兩國在疫情面前的不同舉措與取得的不同效果來看,其中有制度上面的原因也有價值理念上的不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家國天下”等等思想體現的無不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與“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從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我們需通過講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體現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激發青年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與信心。
習總書記曾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8]”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當今中華民族正在進行的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偉而獨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于中華民族正在進行的偉大實踐中,又為這一項偉大事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國精神的時代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國已深深蘊含在國家行動、社會變革和每個人的價值選擇中,激勵著我們奮勇前行。比如,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球球之時,中國曾是世界上最最危險的國家,武漢曾是全中國最危險的省份,但當全國各省紛紛拉起“中國加油,武漢挺住”“熱干面加油”的橫幅,當“最美逆行者”“武漢本來就是一個很英雄的城市”刷爆全網時,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公民和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以及我們國家的價值底色。文化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只有講好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故事,方能讓大學生了解黨在社會主義事業中所處的領導核心地位,才能激發學生去深入學習和領會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優越性,真正對其產生認同和自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具有真理的力量,還具備道義的力量,其道義力量主要集中體現在其人民性中,體現在它謀求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產黨宣言》莊嚴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9]”人民大眾的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馬克是主義為理論基礎、以社會主義運動為實踐基礎,人民性也必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特性。我們需講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人民的故事,講好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奮斗著的青年學生的故事,講好“一帶一路”上發生的故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以講清社會主義核心價觀鮮明的人民性,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認證剖析西方精心包裝的文化產品背后的腐朽本質及毒害我國大學生精神世界健康肌理的險惡用心,杜絕對其的盲目認同和追求。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生具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