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麗
(百色市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533000)
AF疾病指心房出現無序激動與無效收縮的房性節律,主要癥狀包括頭暈、心悸、心排量下降、胸悶等,病情嚴重者可能導致血栓栓塞,近年來AF疾病發生率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而不斷上升[1-2]。RFCA治療AF疾病是90年代臨床電生理學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治療常用部位以肺靜脈、房室交界區、心房壁為主,臨床提出RFCA是治療AF疾病最有希望的根治術式,目前臨床提出常用的三維消融術治療成功率普遍在70-90%,治療造成的并發癥發生率一般控制在3%以下,但部分并發癥發生往往存在致命性特點,因此積極警惕并發癥風險,采取積極預防與護理工作意義重大[3-4]。文章就房顫RFCA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進展做一綜述報道如下:
心包填塞并發癥具有病情兇險、嚴重的特點,該并發癥發生率在環肺靜脈線性消融術中較高,出現后主要癥狀包括煩躁、喪失意識、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緩慢心率、呼吸停止、X線檢查結果顯示無搏動、偏大心影等,誘因與術者經驗缺乏、不了解肺靜脈行走影像學特點、增加左心房導管操作、房間隔穿刺操作。護理要點:術者術中警惕心臟穿孔風險,重點監測體征變化、心影搏動、患者反應,提高并發癥預防意識;警惕心包填塞早期征象,如出汗、血壓下降、胸悶、意識模糊等,一旦發現及時上報醫師處理[5]。一旦發生心包填塞需要立即停止手術,配合醫師完成搶救,給予吸氧支持,調節4-6/min的吸氧流量,緩解低氧情況,遵醫囑用藥升壓、止痛,保持血壓穩定,迅速補液,停用抗凝藥物。
發生血腫與出血的誘因與術中使用肝素抗凝,拔管時肝素可繼續發揮作用,穿刺部位不當提高壓迫難度,影響壓迫止血效果,未按要求放置紗布卷,導致繃帶松弛,患者自身合并凝血障礙,患者早期活動身體。護理要點:若拔管后出血需早期查找原因對癥處理;術后重視關注創口滲血、血腫情況、足背動脈博動表現,護士需在術后前3h及時查看患者創口有無出血表現,評估創口血液外滲表現。護士針對性處理病因,積極處理出血部位,必要情況下可解除繃帶,徒手壓迫止血[6]。
RFCA術后發生迷走反射的原因與射頻電能、導管牽拉心房壁,治療時間長、患者負性情緒、臥床時間長、空腹狀態等因素有關[7-8]。護理要點:術前重點關注患者的情緒狀態,解釋手術目的、過程、優勢、必要性、預期療效、圍術期注意事項,給予語言鼓勵與安撫,改善負性情緒[9]。術前半小時遵醫囑為患者肌肉注射地西泮,幫助放松患者緊張情緒。術中術者保持輕柔動作,適當調整電壓輸出,減輕心房壁刺激導致的疼痛感,維持有效血容量,術中及時補液支持,注意控制出入量[10]。護士為女性患者術前留置導尿,對男患者在手術全麻后留置導尿,減輕患者生理不適感,有助于監測出入量,降低麻醉后并發癥風險[11]。護士警惕迷走反射早期征象,在早期心率下降但血壓未下降時即遵醫囑靜注阿托品、多巴胺。
RFCA術后血栓栓塞發生原因與術前、術中未應用足量抗凝、術中焦痂、導管附壁血栓脫落、術后長時間制動肢體、冷鹽水灌注時未充分排氣形成氣栓等因素關系密切。護理要點:護士評估患者發生血栓栓塞的風險程度,包括AF長時間發作、血栓高危因素、充分螺旋CT檢查等。護士重點關注高?;颊撸峁┲攸c監測,樹立預見性護理意識,提高預見性,術前3日指導患者停用口服華法林,預防術中出血,遵醫囑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每日2次,替代抗凝治療預防術中出血及術后形成血栓,術日暫停。術后護士重點評估患者的體征變化、意識狀態、足背動脈博動表現、術肢皮膚溫度、顏色、感知覺的變化。術后24h鼓勵患者早期離床活動,加速血液循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術中術者應用新導管進入左心相通,嚴格堅持無菌操作原則,按照步驟嚴格執行手術治療,避免氣栓,增加鞘管沖洗次數,預防形成鞘管內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導致栓塞;術者采用冷鹽水灌注消融,不宜應用過高的能量,縮短消融時間。術后指導患者制動肢體12h,制動期間可指導患者活動足趾,旋轉踝關節、平移下肢,為患者提供患肢被動按摩,改善肢體不適感受,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形成血栓。
RFCA術在治療AF疾病方面取得不俗成績,但如果圍術期護理工作不到位、手術操作不合理會提高并發癥風險,一旦合并并發癥出現會加重患者身心痛苦感受,增加治療成本,導致患者心理與精神方面壓力大,甚至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臨床開展RFCA術過程中樹立高度警惕意識,早期發現并發癥早期征象,及時采取對癥處理措施,可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