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桂林市中醫醫院,廣西 桂林,541002)
體位性低血壓是個體從臥位或坐位變為站立位時,心血管反射不能維持血壓的一種現象,臨床可有癥狀也可以無癥狀,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癥,易促發暈厥、跌倒、骨折及功能性損傷[1]。老年體位性低血壓的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高,心血管疾病基礎和血壓的增高而增高,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嚴重,對老年人帶來的危害也越來越大。最近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顯示[2]:體位性低血壓與心腦血管疾病如腦卒中、心肌梗死、冠心病等不良心腦血管事件及心血管死亡密切相關,因而在老年人中開展體位性低血壓的防治和預防其引起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是目前的緊要課題。本文對老年患者的發病因素、臨床表現、發病機制以及流行病學等進行了多角度的論述,希望可以為體位性低血壓老年患者提供科學的護理措施。
1.1 臨床表現按照體位性低血壓患者實際的臨床病癥,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無癥狀組和有癥狀組。首先,有癥狀組:一般情況下,主要是發生在患者突然久蹲、久臥、久坐后起立,持續愛你腦部供血不足的情況,伴隨認知障礙、站立不穩、面色蒼白、乏力、惡心以及頭痛、頭暈的癥狀[3]。此外,還有可能伴隨視覺模式和頸肩部疼痛的現象,甚至會出現心絞痛和短暫性腦缺血。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如果出現上述的情況,甚至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對老年人的生存有直接的威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其次,無癥狀組:體位性低血壓患者不存在臨床癥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體位性低血壓也可能會出現暈厥或是跌倒的情況,這就需要護理人員通過仔細觀察進行準確的平復,尤其是重點關注患者的血壓異常情況。實際在開展工作的時候,如果在進餐、高溫或是勞累后,很多無癥狀患者也會出現臨床癥狀,甚至出現血管迷走性暈厥[4]。
1.2 發病因素(1)年齡因素:因為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機能開始退化,在站立的時候會增加心率的能力天地,減少腎素血管緊張素的分泌,有很大的可能會引發體位性低血壓[5]。(2)疾病因素:張秀麗等人通過研究提出了,體位性低血壓以及輕度貧血患者的發病率,與年齡因素的關系非常密切,主要高發群體為老年人,需要進一步篩查貧血。研究認為[6],老年人高血壓患者,出現體位性低血壓的情況比較常見,這于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發生率較高有直接的關系,需要加強風險防范教育。(3)藥物因素:目前在臨床實踐中,比較常見的藥物有鎮靜藥、血管擴張劑、抗腎上腺素藥物以及抗高血壓藥物,主要是在老年患者聯合用藥發生,比如服務鎮靜藥,能夠使患者的回心血量減少,血壓下降,從而引發體位性低血壓[7]。
2.1 開展評估與指導工作患者在剛入院的時候,要篩選出體位性低血壓患者,進行立位和臥位的血壓測量,并對患者的體位改變癥狀變化情況仔細觀察,是否出現暈厥、站立不穩、頭暈等病癥。告知患者及家屬體位性低血壓的癥狀,一旦發生應立即將床頭放平,讓患者保持平臥位,并通知醫務人員;醫務人員盡可能的將雙手壓迫患者的腹部,但不能用力過大,待低血壓癥狀消失后可停止,同時讓患者深呼吸,以放松緊張的情緒[8]。為患者穿彈力襪,腹部可用彈性腹帶,以減少腹腔的血液瘀滯;體位改變指導:血壓平穩后囑患者做站立動作時應緩慢,首先做一些輕微的肢體活動,以保證回心血量,體位之間的轉換動作宜緩慢,循序漸進,不宜過猛,依據恢復情況,逐漸抬高床頭30° ~45° ,直至90° ,指導從平臥位到端坐位,促使患者達到漸進性體位刺激療法,提高耐受力和恢復效果[9]。
2.2 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講明什么是體位性低血壓,其臨床表現以及發生的原因及預防要點,睡覺時將床頭抬高30-40cm可減輕低血壓癥狀,臥床患者起床不宜過快過猛,應逐漸改變體位,緩慢站立[10]。餐后血液集中在胃腸道,容易出現低血壓癥狀,因此每餐不宜過飽,餐后1 小時后在活動.避免能促進外周血管舒張的各種原因,如鹽水浴、飲酒等。站立時進行腿部交叉。避免增加腹腔和胸腔的壓力的動作,如便秘,上廁所蹲時間過長,突然站立時發生直立低血壓[11]。
2.3 心理護理體位性低血壓與自身的情緒狀態和認識有直接的關系,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非常大的影響。護理人員需要讓體位性低血壓患者充分了解跌倒的嚴重后果。積極主動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講解成功治療的病例,樹立他們的治療信心,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盡可能消除患者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自身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12]。
2.4 安全防護要確保有24 小時的恒溫熱水,并在衛生間等較滑的區域鋪設防滑墊,并裝拉手環。必要時要幫助患者定期清洗身體,做好個人衛生清潔工作[13]。對于保護帶約束患者、輸液患者以及一級患者,要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由專人進行24小時的護理。根據醫院自身的實際情況,每日安排1 位夜班護士和多名陪護人員,將30 分鐘巡視制度貫徹落實下去。在病房內要張貼防跌倒標識圖警告;責任護士除了開展健康教育之外,還需要定期開展針對性的健康宣教,讓患者及其家屬充分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14-15]。
2.5 康復保健計劃根據患者的身體耐力制定鍛煉計劃,堅持運動,增強體質。通過運動增強呼吸、循環、消化和神經等系統的生理功能,以延緩機體的衰老過程和有效的防治老年病[16]。多飲水可增加血容量而提高血壓?;顒雍蟪龊馆^多時,注意鹽和水的補充。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避免勞累和長時間站立,在起立或起床時動作應緩慢,做些輕微的四肢準備活動,有助于促進靜脈血向心臟回流[17]。對于長期血壓偏低者,站立時做交叉雙腿的動作也有助于增高血壓。老年人應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好習慣,最好采用坐式便器。食物中應含有適量纖維素。以保持大便通暢,如有便秘可加用緩瀉劑。
老年體位性低血壓的產生與老年人血管硬化、靜脈回流障礙、服用降壓藥等因素有關,健康教育是有效預防體位性低血壓發生的關鍵。應讓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有關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原因及護理措施,指導老人通過簡單的方法來最大限度地提高機體的功能,減少體位性低血壓以及由此引起的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患者軀體痛苦和心理壓力,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