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蘭
(平果市同老鄉衛生院,廣西 百色,531400)
分娩對于產婦而言是一種強烈的軀體及情感體驗,對其生理及心理造成嚴重創傷,不良的心理狀態會對產力造成影響,進而對子宮的正常收縮帶來影響[1]。相關研究證實[2],分娩過程中產婦不良的心理狀態會減慢宮口擴張速度,使產程延長,會造成胎兒出現缺血缺氧的不良情況,易發生胎兒窘迫。因此了解產婦分娩中的心理狀態并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可緩解其緊張、恐懼的情緒,從而促進分娩的順利進行,縮短產程及降低難產的發生風險。本文就產婦分娩過程中心理護理進展展開綜述,現總結如下。
由于產婦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情況及孕產次的不同,因此在分娩過程中,心理狀態及需求也有所不同。
1.1 恐懼緊張心理無論是初產婦還是經產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情緒,初產婦由于對分娩知識的了解不足易產生不良情緒,經產婦則是來自首次分娩的回憶。其中以高齡初產婦且文化程度較高者為多,其大多敏感多疑,對分娩具有較大的心理負擔。此外文化程度較低的產婦對分娩知識的了解不足,心理反應強烈,存在過度緊張及恐懼心理,從而造成情緒不穩定。
1.2 焦慮、煩躁及矛盾的心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產婦在忍受分娩,對即將出生的新生兒具有期待及喜悅的心理,此外對新生兒健康產生擔憂心理,表現為憂心忡忡及煩躁不安,進而產生矛盾及焦慮情緒。
1.3 產婦對周邊環境的不適應產婦對產房的陌生感及陌生醫務人員等形成的不良刺激,使產婦進入產房后即產生緊張及焦慮感,從而加重其心理負擔。
楊辛[3]等對心理護理概念定義為:心理護理是針對患者現存或潛在的心理問題、需求及心理狀態,護理人員采用心理學知識及技術給予患者支持、鼓勵及幫助,從而改善其心理狀態。陳菲娜[4]則定義為:心理護理是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通過不同方式及途徑,積極的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幫助其維持和穩定較好的心態。心理護理基本方式余洪[5]等提出5 個方面:(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2)增強產婦間的相互交流以維護較好的人際關系;(3)得到家屬及親友的配合;(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5)合理實施心理疏導。王雪菲[6]等將心理護理分為一般性及治療性心理護理,一般性包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強化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統;創造良好的病房環境;加強健康教育。治療性包括:采用心理治療的各種方式,幫助患者糾正錯誤認知,改善其心理狀態。
隨著人們對護理服務的要求提高,對產前、產中及產后的心理護理也格外重視,臨床心理護理模式包括諸多種。許巧蘭[7]等認為孕早期也應對孕婦實施心理干預,在孕6 周開始實施,護理內容包括:為產婦講解孕期的生理改變,合理飲食及早孕反應的應對措施等,教會產婦如何自行監測胎兒的方式。做好乳頭的清潔工作,為分娩后哺乳做準備。王靜[8]等提出,應讓產婦提前適應角色轉變,護理人員指導產婦正確對待母親的角色,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使其保持良好的身心適應狀態。肖媛媛[9]等認為家庭支持更利于產婦的心理健康,護理人員在產前對產婦的家屬實施心理衛生宣教,使其了解家庭支持對產婦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多給予關心及鼓勵,為產婦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確保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產前護理是指產婦入院后由分管護士收集其相關資料,并對產婦生理及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向其講解分娩相關知識,針對產前實施心理干預[10-11]。李晨陽[12]等通過采取講解與多媒體教育為產婦講解分娩的過程及糾正其對分娩時疼痛的錯誤認知。對于產時護理,林麗萍[13]等報道,產婦進入待產室時由配偶陪同,并給予鼓勵及情感的支持,進入產房后由護士陪伴,緊握產婦的手,給予指導、鼓勵及安慰,以緩解其恐懼情緒及不安心理,增強產婦分娩過程中的自我控制行為能力,通過心理護理的細節可使產婦得到更大的心理幫助。產后心理護理,胎兒娩出后產婦會感到生理及心理的空虛,會因為母親承擔著太多責任而恐懼,是否能照顧好新生兒而產生擔憂心理,此時對產婦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尤為重要。劉君芳[14]等指導丈夫及其親屬理解產婦生理及心理的變化,勿將注意力全集中于新生兒身上,而忽視產婦的心理需求,造成產后抑郁的發生,同時采取保健知識指導,如母乳喂養、正確的哺乳知識及新生兒的護理等,引導家屬積極參與,以增強產婦的自信心及自尊心。劉亞玲[15-16]等認為產后家庭隨訪也應屬于心理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干預可回答產婦的咨詢內容及給予科學的指導,指導產婦如何正確處理哺乳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掌握新生兒的護理知識,改善其心理狀態。通過實施上述的心理護理干預,可使產婦的不良情緒得到有效的緩解,縮短產程,降低產后出血量的風險及改善分娩結局等[17]。對產婦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增強其經陰道分娩的信心及降低剖宮產率。因此,產前、產中及產后的心理護理干預及家屬的心理輔導對分娩的順利進行及確保母嬰安全意義重大。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采取剖宮產產婦實施相應的心理護理干預,有利于其情緒維持穩定,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產婦對分娩過程了解越全面,其負面情緒則越輕。針對產婦產前、產中及產后不同的心理狀態實施不同的心理護理干預,術前向產婦介紹醫生確定手術方案的思路及流程,讓其感受到來自醫護人員的重視及負責,以減輕產婦的心理壓力,術中產婦處于清醒的狀態,護理人員需掌握其生理及心理需求,盡量滿足產婦提出的合理需求,術中囑產婦深呼吸,以緩解疼痛不適感[18-19]。產后護理人員需時刻觀察產婦的情緒變化,隨時給予引導、鼓勵及安慰外,還應注重強化產婦心理支持系統建設,加強對產婦的健康宣教,鼓勵其早期下床活動,盡早行母乳喂養,采取各種方式以幫助產婦穩定情緒,從而促進其恢復[20]。
隨著心理護理干預在婦產科得到廣泛應用,其在臨床護理工作的作用也得到重視。分娩中產婦均存在心理承受力降低、感情脆弱及依賴性增強等變化,此期間的任何刺激均可能造成產婦產生不良情緒。不良情緒使交感神經興奮性提升,降低產婦的痛閾及適應性,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及釋放,且促進兒茶酚胺的分泌,進而引發宮縮乏力、產程延長,增加難產、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等風險。根據產婦的不同心理狀態實施不同的心理護理干預,以減輕其心理壓力,促進產程進展,改善護患關系,使產婦及其家屬能積極主動配合醫療工作。良好的心態能有效緩解疼痛,且能促進產程進展,縮短總產程,降低剖宮產、難產及產后出血等情況的發生,減少產婦的體力消耗及減輕其心理負擔,從而使妊娠結局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