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
(桂林市永福縣中醫醫院,廣西 桂林,541800)
近些年糖尿病患病率逐漸增高,且大部分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主要是因患者用藥依從性欠佳。藥物治療是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病情并降低并發癥的重要措施,而服藥依從性能對患者臨床療效產生直接影響,繼而對其血糖控制效果構成影響[1]。而健康教育為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的基礎與前提,健康教育可協助患者從心理、生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等各方面將生活習性調整至最佳狀態,繼而建立健康的行為習慣,健康教育能提升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可明顯改善患者堅持運動鍛煉、遵醫囑用藥、自我血糖監測及控制飲食等行為[2-3]。對此本文針對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的相關影響因素及健康教育研究進展展開分析,主要綜述內容如下。
1.1 個體原因患者年齡:據報道顯示[4],不同年齡層面的患者其用藥依從性各有不同,較為年輕與老年患者其用藥依從性均較差,年齡患者主要是由于工作繁重而無暇考慮到自身健康,未足夠重視自身病情,自感身體狀況良好無需過多用藥;而老年患者則是因年齡關系記憶力與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家人缺少關心等造成。缺少疾病知識:因患者缺少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對正確、規范用藥的重要性及不規范用藥所構成的危害性認知較少,不夠重視自身疾病,導致缺少對藥物作用、用藥劑量及用藥時間等認知,繼而無法良好堅持且正確用藥而導致用藥依從性低下[5]。患者的健康信念:健康信念便是人們對疾病與健康的一種看法與態度,是對疾病的嚴重程度、臨床療效及治療期間可能會發生的困難存在的一種理解與認知,是人們尋求健康的一種內在動機。糖尿病為慢性疾病,需患者保持堅定的健康信念以戰勝疾病,健康信念對患者來說極為重要,健康信念可使患者選擇健康的行為習性,改善其血糖水平,患者對自身健康需求越大則對自身病情關注程度便會越高,其自我管理水平與用藥依從性便會隨之增高[6]。
1.2 藥物因素糖尿病患者通常需終身服用藥物對病情進行控制,而糖尿病治療的藥物種類眾多,品種繁多,且由于生產廠家的不同,其藥物外觀形狀也各有不同,給患者造成諸多困擾;其次,糖尿病患者用藥劑量與時間均有嚴格要求,降糖藥物大部分均存在消化道反應與低血糖等相關副作用,患者在用藥后均會因恐懼而對用藥產生抵觸心理,導致用藥依從性下降。
1.3 社會因素就醫環境:醫護人員是患者在診治期間最多接觸的群體,同時是最了解患者病情的群體,因患者在治療或住院時間所接觸的醫護人員各不相同,且每位醫生其行醫經驗與知識均有所不同,在向患者闡述疾病知識時總會存在一定差異,使患者產生茫然感,導致其減少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對所用藥物產生質疑感,繼而降低用藥依從性。社會支持:糖尿病主要患病群體為老年患者,其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不管是生活方面還是精神方面均需予以相應支持。社會支持為糖尿病患者提升治療與用藥依從性的有效保障,客觀支持能協助患者改善錯誤生活習慣,主觀支持能使患者倍感愛護、關心及價值感等,繼而利于其獲得更多疾病知識,提升治療信心,緩解心理負擔,保持樂觀、積極心態面對疾病[7]。
2.1 普及糖尿病基礎知識在患者入院時向其闡述糖尿病相關知識,尤其是剛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對其詳細講解糖尿病發病機制、治療措施及用藥依從性的重要性等,使其改善對疾病的陌生與恐懼感,加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引起其對自身疾病的關注與重視程度,繼而對整個治療過程有良好的配合與提升用藥依從性。針對社區患者應展開糖尿病知識健康講座,因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均在社區內集中,而其獲取的醫療資源途徑較為有限。
2.2 強化中青年與老年患者的關注中青年患者大部分均處于事業的高峰期,且家庭負擔較重,生活與工作壓力較大,閑暇時間較少,而老年患者因其記憶力降低等因素,造成這兩者用藥依從性均較低。為此醫護人員在展開健康教育時可將中青年與老年患者作為重點健康教育對象,醫生在開具處方時可向患者說明用藥方式及相關注意事項,并將每種藥物的應用方式與用藥時間標注在藥物外包裝上,其次積極向患者家屬交流溝通,獲得其理解與配合,能協助監督患者用藥情況[8]。
2.3 加強患者健康信念糖尿病患者整個治療過程均需獲得醫護人員與社會支持來滿足其保持健康的動機。劉昱瑩等[9]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對治療的好處與必要的認知是患者遵醫囑服用藥物的重要相關影響因素,而健康信念是患者對保持與恢復健康的動機,是人們對臨床療效的信念。為此激發患者尋求健康動機與信念極為重要,可通過心理疏導加強患者健康觀念,向患者重點說明治療重要性與疾病對機體產生的危害性,鼓勵指導患者積極面對與戰勝疾病,樹立治療與面對生活的信心。
2.4 藥物知識宣教藥物原因是對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產生影響的首要原因,為此積極展開藥物知識宣教有重要意義,醫護人員應采用通俗易懂語言與患者及家屬講解糖尿病所用藥物的作用機制、副作用及正確服用藥物等相應知識,使患者加深對應用藥物的認知度,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其無助感,能積極主動配合有關治療,遵從醫囑正確服藥,使藥物能發揮出最大效果[10]。
2.5 個體化健康教育因患者間存在客觀的個體差異,每位患者針對健康教育的需求重點均存在一定區別,為此應對不同患者制訂針對且具體的健康教育方案。個體化健康教育需醫護人員與患者展開一對一交流,雙方均是溝通期間的主角,這樣護患與醫患間便會增加接觸時間,利于創建和諧及良好的醫患、護患關系,繼而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此種參與型護理措施能有效調動患者主觀積極性與自身潛能,使其能保持平和心態面對疾病,這對提升與維持用藥依從性有著重要意義[11]。
2.6 強化社會支持糖尿病患者長期受到疾病的困擾與威脅,不僅增加其家庭負擔,對其精神上也造成較大壓力,為此需予以患者心理疏導與情感社會上的支持。因此患者家屬應多予以患者關愛與呵護,對其表示理解與支持,并監督其順利展開各項治療,精神上的支持能提升患者戰勝自身疾病的信心,能促使其創建良好的健康信念,繼而獲得理想的臨床效果。針對經濟能力較差患者,醫護人員需相互協商,盡量選用可改善病情且價格適宜的藥物,以緩解患者經濟壓力,并囑患者定期復查,若出現異常現象及時返院就診。同時反復向患者闡述規范用藥對自身病情產生的良性影響,使其能保持樂觀心態面對疾病。
2.7 中醫健康教育依照患者年齡與個人病情狀況制定相應的飲食調節方案,依照不同時節調整飲食方案,囑患者夏季宜進食清涼解暑類食物,冬季宜進食溫性益氣類食物,秋季宜進食生津養肺類食物,春季宜食用清淡益氣類食物,多食用藥粥,如天花粉粥與桑葚蘆根粥等;陽氣不足者可多進食羊肉與龜肉等溫性食物,口渴煩躁者可多進食竹筍、綠豆等良性食物,脾虛濕困者可多進食山藥、苡米、白術等健脾祛濕食物,肺陰不足與陰失清肅者可多進食蜂蜜、甲魚等食物。同時對患者展開穴位按摩,主要選擇足三里、三陰交、手三里、腎盂、中脘、氣海、內關、外關、胃俞、肺俞、合谷等穴位,分別按揉手三里、肺俞、胃俞及三陰交各3min;揉、擦內外關各34 次,每日按摩1 次,按摩15 次為一個療程。煩渴多飲、尿頻量多及口干舌燥者加點按大椎穴,推拿、按尺澤穴;體型消瘦、大便秘結、多飲易饑者推拿、揉承山與豐隆穴,點按太沖穴,掐揉內庭穴;尿頻量多、臉色灰暗、渾濁如脂膏、腰膝酸軟者加擦大椎與涌泉穴,按揉命門穴,推拿、按太溪、昆侖穴[12]。
糖尿病屬于一種當前尚難以根治的慢性疾病,但只要展開有效的藥物治療,將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是能確保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性。健康教育能使患者深入掌握糖尿病的相關知識,糾正患者對糖尿病的錯誤認知,同時增強患者對自身疾病危害性的認知程度,以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健康教育能有效調節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展開各項治療,從而有效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而良好的用藥依從性能有效促進患者病情恢復進度,提升其生活質量與延長其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