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小軍,韓麗瓊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西 上饒334600)
產后出血是孕產婦常發生的嚴重并發癥,最常見的原因為子宮收縮乏力,在我國死亡率居于產婦死亡原因首位,而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導致剖宮產的數量增多。且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瘢痕子宮妊娠也越來越多,相應的產后并發癥,如產后出現子宮粘連破裂等發生率也逐年升高,嚴重威脅產婦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1]。傳統預防產后出血的方法,以靜脈滴注縮宮素為主,但臨床效果并不理想[2]。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子宮下段連續折疊縫合預防瘢痕子宮產婦剖宮產產后出血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行剖宮產術的瘢痕子宮產婦96例的臨床資料,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觀察組產婦年齡24~38歲,平均年齡(28.51±2.67)歲;孕周38~41周,平均(39.72±1.42)周;孕次1~4次,平均(2.13±1.28)次;前置胎盤4例,雙胎3例,巨大兒6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4~39歲,平均年齡(29.13±2.74)歲;孕周39~41周,平均(39.81±1.34)周;孕次1~4次,平均(2.25±1.31)次;前置胎盤2例,雙胎4例,巨大兒7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瘢痕子宮診斷標準[3],均有剖宮產手術史;②足月分娩,單胎;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患有血液系統疾病;②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③彩超提示胎兒發育異常。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產婦均取子宮下段橫切口,采用剖宮產術常規縫合方法,術后給予縮宮素(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862,規格:1 mL∶10 U)20 U+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靜脈滴注,1次即刻執行。
1.3.2 觀察組 觀察組產婦取子宮下段橫切口,采用子宮下段連續折疊縫合方法:識別膀胱底與子宮下段分界線,用1號可吸收縫合線(帶針),于橫切口上下邊緣1.5 cm處,距左側外0.5 cm處漿肌層縫合第1針,于距第1針1.5 cm處縫合第2針,于子宮下段、膀胱底交界線上2 cm處漿肌層進針,并潛行于肌層下,注意深度不穿透蛻膜,潛行至切緣處穿出后再次進入漿肌層,于子宮下段與子宮體交界下1 cm處出針,輕拉可吸收線,使子宮下段縱向折疊;第3針及以后縫針均按第2針方式進行,每針之間距離間隔1.5 cm,右側最后1針縫合與第1針相同,漿肌層縫合完成后進行漿膜層縫合,自右向左連續縫合即可,縫合完成至子宮下段縱向折疊2~3 cm。
1.4 觀察指標 ①評估兩組產婦臨床療效[4],有效:產時及產后出血每小時<50 mL,子宮輪廓清晰,下段折疊平整,生命體征平穩;無效:產時及產后出血每小時>50 mL,子宮輪廓不清,質軟,下段呈囊袋狀,生命體征不穩定。總有效率=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用稱重法計算產時產后出血量,測量一次性醫用會陰干墊,濕重-干重=失血量×血液比重(1.05 g/mL),紗布填塞者記錄紗布條血量。參照抑郁自評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DS)、焦慮自評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AS)評估產婦產后3 d的抑郁焦慮評分,總分100分,共20項,分數越低表示患者抑郁焦慮越輕。③并發癥發生情況:產后10 d評估產婦子宮收縮情況,恥骨聯合上3~4橫指持續出血且量多為子宮收縮差;采用門診隨訪及電話回訪的方式,隨訪兩組產婦產后1年胎盤植入、腹腔粘連、前置胎盤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82%,其中有效47例,無效1例,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其中有效40例,無效8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14,P=0.014)。
2.2 兩組產后出血量及抑郁焦慮自評量表比較 觀察組產后2 h、24 h出血量、SDS及SAS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后出血量、抑郁焦慮自評量表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volume,depression and anxiety self-rating scal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產后出血量、抑郁焦慮自評量表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volume,depression and anxiety self-rating scal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SDS,抑郁自評量表;SAS,焦慮自評量表
組別觀察組(n=48)對照組(n=48)t值P值產后2 h(mL)138.57±28.64 251.67±31.28 18.480 0.000產后24 h(mL)273.43±32.84 378.68±36.27 14.902 0.000 SDS(分)34.28±2.84 40.25±3.27 9.550 0.000 SAS(分)32.41±3.84 39.54±3.93 8.990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相關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4.58%,低于對照組的39.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子宮下段從妊娠12周起,子宮峽部由0.8~1 cm拉伸至7 cm,導致子宮結締組織增生斷裂,而瘢痕子宮于由剖宮產術、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形成,因子宮肌層受到侵入性損傷,導致下段肌纖維收縮力減弱,影響整個子宮的收縮[5-6]。因此,瘢痕子宮再次分娩時易出現第三產程延長、出血量增多的現象。產后出血是指產后2 h內出血量>400 mL,或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500 mL,不僅會導致產婦出現產后乏力、頭暈等并發癥,甚至可出現器官衰竭危及產婦生命,故采取有效的預防出血措施至關重要[7-8]。傳統的藥物治療方法,因對藥物半衰期短、敏感性各異,藥物達到飽和后重復給藥效果差,且藥物可致使胎盤殘留等缺陷,治療限制性較多。
子宮下段連續折疊縫合法已廣泛應用于瘢痕子宮剖宮產術后切口縫合中,可保證子宮下段肌纖維達到人為收縮的效果,在原基礎上肌纖維可縮短2~3 cm,使子宮肌纖維收縮功能恢復,且操作方法簡單,無需特殊手術技巧,并不會增加縫合時間[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產后2、24 h及產后3 d SAS、SDS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針對瘢痕子宮剖宮產采用子宮下段連續折疊縫合可有效預防產后出血的發生,促進子宮收縮力的恢復,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吳慶蓉等[10]研究指出,有效的預防產后出血,可緩解產婦產后的恐懼感,減少產婦產后抑郁的發生,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子宮下段連續折疊縫合可有效預防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促進產婦產后子宮收縮,緩解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具有臨床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