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屹立,鄭曉宇,吳月
(1.丹東市結核病防治所,遼寧 丹東 118000;2.丹東市中醫藥學校,遼寧 丹東 118000)
長期以來,結核病是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傳染病,治療結束后較易復發,成為復治肺結核。對于復治肺結核患者,治療周期較長,約需9個月,甚至有患者需更長的時間[1],治療療程長,不良反應率發生高,患者經濟負擔重。因此,復治肺結核患者的治療是結核病控制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長期困擾結核病治療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結核病難以控制的重要原因[2]。因此,對復治肺結核患者治療情況進行深入研究,為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結核病復發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學依據,創建高效的防治復治肺結核處置技術和策略,并有助于全面評價我國結核病控制成效,已成為當務之急。本研究分析丹東市復治肺結核分布情況及危險因素[3-4],旨在了解復治肺結核在不同化療方案康復情況,為復治肺結核治療給藥收集資料,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將2012至2017年到丹東市結核病防治所就診復治肺結核患者轉歸情況進行分析,探尋復治肺結核的最佳治療方案,以便采取更有效、合理的應對措施。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至2017年到丹東市結核病防治所就診并確診為復治肺結核患者318例為研究對象,患者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方案治療:第一種方案為i2HRZECm/1HRZE/5HRE,第二種方案為2HRZELfx/6HRE,其中異煙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卷曲霉素(Cm)、左氧氟沙星(Lfx)。
納入標準:患者首次患病,到丹東市結核病防治所就診并確診結核患者,完成相應的療程后醫生診斷其治愈,再次痰涂片檢查結果又呈現陽性;復治肺結核患者進行結核菌的培養和藥敏試驗。排除標準:存在耐藥肺結核患者。
1.2 方法 研究采用橫斷面調查,對2012至2017年到丹東結核病防治所就診的并確診的復治肺結核患者的病歷進行分析調查并進行回訪。收集復治肺結核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居住地、年齡、職業等,詳細詢問復治肺結核患者既往結核病史、本次發病日期、癥狀診治過程等情況,并同時填寫患者的病情資料,包括:本次發病日期、確診日期、痰涂片檢查結果、培養結果、結核病既往史、胸片檢查結果、并發癥、治療方案等。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進行處理,利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4-8]。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包括率、構成比)描述復治肺結核患者的一般人口學特征和治療相關情況及復治肺結核患者的治愈頻率[9-12]。采用χ2檢驗比較治療8個月內,轉歸患者與位和未轉歸患者在一般人口學特征和治療相關情況方面的差異。當理論頻數<1,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意義。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協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因素。
2.1 臨床資料分析 318例患者中男198例,女120例;中位數年齡51歲(四分位數間距:34~62歲);胸部線檢查顯示有空洞133例(42%),無空洞185例(58%);痰涂片陰性患者195例(61%),痰涂片陽性患者123例(39%);合并糖尿病患者56例(18%),未合并糖尿病患者262例(82%);使用2HRZECm/1HRZE/5HRE化療方案的患者165例(52%),使用2HRZELfx/6HREE化療方案患者153例(48%)。
2.2 總體轉歸情況 318例患者中,截至治療8個月為觀察終點,根據相關文獻[13-19],按照復治肺結核患者的7種轉歸要素進行分析,分別為性別、年齡、胸部X線有無空洞、是否合并糖尿病、痰涂片是否陽性、復發時間、不同化療方案,見表1。

表1 復治肺結核轉歸情況統計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outcome of retreatme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
2.3 相關性分析 以復治肺結核轉歸率作為因變量,以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為協變量[12-15],包括年齡<30歲、復發時間<1年、使用化療方案2HRZECm/1HRZE/5HRE、使用化療方案2HRZELfx/6HRE,見表2,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患者治療前臨床資料對轉歸率的影響,見表3。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賦值表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ssignment table

表3 與轉歸率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Table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factors related to the outcome rate
本研究結果顯示,2012至2017年到丹東結核病防治所就診的并確診的復治肺結核患者318例,其中76%復治肺結核患者在8個月的治療中成功轉歸,24%復治肺結核未成功轉歸。①性別,男性的轉歸率高于女性(84.85%vs.60.83%);②年齡,<30歲的復治肺結核患者轉歸率最高(84.85%),其次為30~59歲組、≥60組,分別為80.75%、66.94%;③胸部X線顯示空洞情況,X線胸片上無空洞的患者轉歸率高于有空洞的患者(83.78%vs.66.17%);④痰涂片是否陽性情況,痰涂片為陽性患者的轉歸率高于痰涂片為陰性患者(87.80%vs.69.23%);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情況,無糖尿病的患者的轉歸率高于有糖尿病的患者(82.82%vs.44.64%);⑥患者復發時間情況分析,其中治愈4~5年復發的患者轉歸率最高(89.33%),其次為>5年組、<1年組、2~3年組,轉歸率分別為87.50%、73.85%、68.83%;⑦治療方案,治療方案2HRZELfx/6HRE轉歸率高于治療方案2HRZECm/1HRZE/5HRE(88.89%vs.64.24%)。本研究結果提示,男性(轉歸率為84.85%)、<30歲(轉歸率為84.85%)、X線胸片上無空洞(轉歸率為83.78%)、痰涂片為陽性(轉歸率為87.80%)、無糖尿?。ㄞD歸率為82.82%)、治愈4~5年復發的患者(轉歸率為89.33%)是復治肺結核患者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差異指標與復治肺結核患者轉歸率的相關性,回歸結果顯示,年齡<30歲[β=0.528,Sx=0.214,Waldχ2=7.825,P=0.006,OR(95%CI)=1.743(1.630~2.758)]和化療方案2HRZELfx/6HRE[β=0.487,Sx=0.198,Waldχ2=1.355,P=0.281,OR(95%CI)=1.643(1.593~1.735)]使用是復治肺結核患者轉歸主要的因素。前者可能是與年齡較小的患者身體素質較好,免疫功能較強,利于結核分枝桿菌的清除;后者可能是Lfx(左氧氟沙星)的療效較好,不良反應小,依從性較好。同時,研究提示,以Lfx(左氧氟沙星)藥物為主的治療方案治療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本研究納入患者時發現,復治肺結核患者的年齡、病程、不同的化療方案使用和比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為觀察以上指標對治療轉歸影響,研究采用logistic回歸的方法分析其與結核病復發率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復治肺結核轉歸的重要因素是年齡和Lfx(左氧氟沙星)的使用。對于某些復治肺結核轉歸成功率低的高危人群,需加強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和相關臨床治療,提高轉歸成功率。如提高Lfx(左氧氟沙星)使用比例,對年齡較大的患者治療療程需要延長和后期強化,進一步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謹慎使用不良反應較大、依從性較差的藥物。但由于本研究樣本有限,因此,以上結論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