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甲,翟玉昌,姜雅石
(北京市房山區中醫醫院腦病科,北京 102400)
眩暈癥是可因耳部、腦部、眼部等多器官疾病或外傷引發的主動感覺障礙癥狀,患者常伴有走路不穩、眼球震顫、惡心嘔吐等癥狀[1]。臨床以西藥治療居多,而近年來中醫知識的普及與完善,有學者嘗試以中醫方法治療,多數報道提示療效良好[2]。但傳統醫學講求辨證施治思想,應根據患者證型區別選擇相應藥物才可取得更佳療效[3]。眩暈癥患者以風痰上擾型居多,主要表現為陰陽失調、氣血虧損,治療需以補氣祛痰、健脾利濕為主[4]。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風痰上擾型眩暈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就診的66例風痰上擾型眩暈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病例組,每組33例。參照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23~74歲,平均年齡(49.63±6.24)歲;病程1 d~3年,平均病程(2.68±0.34)個月。病例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26~73歲,平均年齡(50.91±6.03)歲;病程2 d~4年,平均病程(2.90±0.51)個月。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癥狀及證型、影像學檢查符合風痰上擾型眩暈的診斷標準;②患者生命體征穩定且精神狀態正常;③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入組前1個月內接受眩暈癥相關治療;②藥物代謝功能異常;③對研究使用半夏白術天麻湯的藥物成分不耐受;④無法完成治療或中途退出研究;⑤病歷資料不完整。
1.2 方法 參照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給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30]口服,每次12 mg,每天3次。
病例組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藥方組成:法半夏9 g,生白術、厚樸、甘草各10 g,天麻、橘紅、佩蘭各15 g,薏苡仁30 g,砂仁6 g,茯苓20 g。根據患者癥狀加減藥物,嘔吐頻作者加赭石30 g,石菖蒲15 g,竹茹5 g;脘悶不食者加藿香10 g,白蔻仁5 g;伴有頭痛者加川芎、郁金各12 g;夜寐不安者加茯神、夜交藤各15 g;心煩口苦者加黃岑15 g,黃連10 g,竹茹5 g。上述藥物水煎制劑,煎至300 mL為1劑,每天1劑,分3次服用。兩組均連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①于治療前后測量兩組患者眩暈障礙調查量表(DHI)評分、中醫癥候評分,其中DHI量表共擬25道題目,總分100分,0~30分為輕微眩暈,31~60分為中度眩暈,61~100分為重度眩暈。中醫癥候評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標準進行評估,包括眩暈、耳鳴、頭痛、平衡障礙、聽力障礙、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6種癥狀,總分24分,分值越高表示相應癥狀越嚴重。②根據中醫癥候評分評價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控制,患者治療后中醫癥候評分相較治療前降低>90%;好轉,患者治療后中醫癥候評分相較治療前降低31%~90%;未愈,患者治療后中醫癥候評分相較治療前降低0~30%。治療總有效率=(控制+好轉)/本組總例數×100%。③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抗凝處理,分離血漿,使用血液流變儀檢測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DHI評分、中醫癥候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DHI評分、中醫癥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病例組患者DHI評分、中醫癥候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DHI評分、中醫癥候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DHI評分、中醫癥候評分比較(±s,分)
注:DHI,眩暈障礙調查量表
組別病例組參照組t值P值例數33 33 DHI評分治療前57.44±4.03 58.60±4.31 1.129 0.263治療后23.51±3.13 36.92±3.72 15.846 0.000中醫癥候評分治療前18.14±2.49 18.50±2.36 0.603 0.548治療后5.36±1.15 8.67±1.23 11.292 0.000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病例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94%,高于參照組患者的78.7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病例組患者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組別病例組參照組t值P值例數33 33血漿黏度(mPa·s)治療前2.09±0.11 2.06±0.13 1.012 0.315治療后4.12±0.54 4.82±0.47 5.617 0.000紅細胞比容(%)治療前0.50±0.13 0.48±0.14 0.579 0.565治療后0.29±0.05 0.39±0.04 8.972 0.000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4.35±1.03 4.38±0.68 0.140 0.889治療后2.99±0.57 3.42±0.60 2.985 0.004
眩暈癥在中醫學上分屬“眩暈”范疇,病機與風、火、痰、虛內擾有關,患者發病急,表現為突發旋轉感、漂浮感、搖晃感,伴惡心、嘔吐、痰涎、耳鳴[6]。眩暈癥患者辨證以風痰上擾型居多,該類癥狀因脾胃功能失調而起,飲食不化,故津液凝聚成痰,痰飲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發為眩暈,治療應以健脾和胃,祛風化濕為主[7]。有學者提出使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取得良好療效,錢虹伃等[8]將半夏白術天麻湯實際運用于后循環缺血眩暈患者的治療中,結果顯示,使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的患者治療有效率可達93.33%,顯著高于單純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患者的73.33%。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DHI評分、中醫癥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病例組DHI評分、中醫癥候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半夏白術天麻湯可減輕眩暈癥狀,控制發病頻率。病例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94%,高于參照組患者的78.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以往研究結論一致。分析原因為,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用法半夏、生白術、天麻、橘紅、薏苡仁、砂仁、茯苓、厚樸、佩蘭、甘草,其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息風,而止頭眩,兩者合用,為治療風痰眩暈的要藥;生白術可燥濕利水、益氣健脾;橘紅理氣化痰;厚樸、佩蘭、砂仁可化濕醒脾;薏苡仁、茯苓可滲濕健脾;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共奏祛風化痰、健脾祛濕、止暈定眩之效,故患者癥狀改善效果明顯[9]。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病例組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現代醫學理論表明雞血藤、丹參可改善大腦血供,從而改善血液流變學方面不足[10]。
綜上所述,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風痰上擾型眩暈患者可有效減輕臨床癥狀,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