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公布時,她的名字赫然在列。從一名幼兒教師到帶領團隊開發鄉土課程資源,成立了以幼兒園為依托的鄉村社區大學,為鄉村振興貢獻幼教人的力量,她,就是郭文艷。我們曾在2019年報道了郭文艷園長和河南省輝縣市西平羅鄉中心幼兒園(以下簡稱“川中幼兒園”)的創新實踐以及感人故事,而今的郭文艷,更加成熟、坦然和從容,回首走過的9年教育路,串出了一段質樸又飽滿的故事……
我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但我又是一個幸運的人,從不曾想到9年前不經意的一個決定竟然讓我的人生擁有了那么多的光彩和美麗的故事。
選擇鄉村教育就要堅定地走下去
我的爺爺、叔叔、哥哥、嫂子都是教師,受家庭的影響,從小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名人民教師。2012年,身患重病的老領導張青娥主動請纓到山區從事鄉村學前教育,她鼓勵我一同前往。我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有特殊的情結,我也佩服張園長的教育情懷,于是,沒有猶豫,我毅然放棄了已經通過的招教考試,背起行囊,帶著孩子,跟隨張園長和同事們一起走進大山。
最初兩年,我抱著滿腔的熱情,可以因為一件事情沒有完成而獨自加班到深夜,但并沒有多么明晰的理想。2014年,張園長病情加重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隨后我接任園長職務,這時,我的生活、工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曾幾度陷入焦慮,煩瑣的事務就像大石頭一樣狠狠地壓在了身上,讓我每天都處于掙扎中。可是路在前方,我們還要繼續往前走,正是那個時候,我擁有了強烈的教育責任感和擔當。
為了更好地踐行園所生態教育的理念,每天早上五點,我便帶著老師到種植園去勞動。我忘不了即將退休的老教師呂老師曾流淚說:“為了管理好種植園,園長是一天兩頭見星星,她雖然有辦公室,但是在辦公室幾乎找不到她,要不就在種植園,要不就鉆到班里給孩子們上課!”那些日子無疑是最好的磨煉,讓我有了理想和目標:一定要盡自己所能把生態教育課程繼續推廣,既然選擇了鄉村教師,就要因地制宜,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從影響一個人到和諧一個社區
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更能天天向上。為此,我們面向全體家長開放閱覽室,并利用家長會、讀書會搭建分享交流的平臺。漸漸地,家長們的思想、態度、行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走進幼兒園,參與到各項活動中,懂得了陪伴的重要性。
正是有了家園共育的基礎,2013年6月,一個特殊的機緣,中國農業大學的孫慶忠教授到川中調研。當時,很多家長在種植園幫忙插紅薯秧。他很驚訝,偏僻的山區竟然有這么多家長如此積極熱情。
在和家長的交談中,孫教授了解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幼兒園的感情,于是建議我們在山區創辦社區大學。這個想法實在讓人驚奇!對于我們這群只有中師學歷的幼兒園教師來說,大家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社區大學”這個詞,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我們在孫教授的引領下大膽地創辦了全國第一所以幼兒園為依托的鄉村社區大學。
怎樣給社區大學定位?孫教授明確指出:川中社區大學既不是家長學校,也不是農民技術學校,它是成人終身學習的公民學校。我們敢想敢說敢行動,社區大學于2014年5月30日正式成立。
現在想來,這段緣分令人倍感珍惜:由于創辦社區大學,我們成為一群勇敢的、受人關注的群體,幼兒園教師也成了從學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跨界者,我們是年幼孩子健康成長的守護者,同時也是鄉村老百姓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陪伴者。沒有好的經驗,沒關系,摸著石頭過河便是最好的方法。教師除了給孩子們上課,做好幼教工作,還要承擔起社大的日常活動,化身社大的講師。
我們動員十里八村的老百姓走進社區大學的課堂。社區大學對學員不設限,只要你想來,只要你愿意來,我們一律歡迎。社大學員張群法已經69歲了,因患病落下半身不遂,身體不便的他總是推著輪椅來上課。別人走三分鐘的路程,他需要走上半小時,但他每次總是早早地坐在門口等老師,無論嚴寒酷暑,他都風雨無阻。非洲鼓課上,他吃力地跟著老師學習(左手基本不能動彈),渴望的眼神猶如年幼的孩子,整個人充滿了能量。他說如果不是社區大學,自己只能坐在家門口曬太陽,身體早就垮掉了,是社區大學救了他,給了他無窮的精神力量。他說只要有一口氣就堅持到底,還要把“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傳遞給后代。那份強大的精神力量,深深打動了我們,值得每個人學習。
這些終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總是在柴米油鹽中體味生活賦予的意義,而踏入社區大學,他們從握著鋤頭、打著麻將轉向拿起畫筆、編織作品,學校改變了他們一天三頓飯、圍著鍋臺轉的生活方式。社區大學就是要從影響一個人開始,進而幸福一個家庭,最終和諧一個社區。
小人物也可以做大事情
川中幼教人勇于探索、創辦社區大學的做法得到了輝縣市委市政府、西平羅鄉政府的支持。他們提出多元化綜合治理,讓黨員、醫生等有文化的鄉賢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鄉政府委派我們幼兒園的15位骨干教師分別到西平羅鄉各村任職,每位教師有了一個新的角色——村委會副主任。這為我們走進鄉村、吸引更多的百姓參加社大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肩上扛的責任也更重了。
為了更好地服務鄉村,在歷經6年教育實踐后,我們于2020年9月創辦了川中社區大學西平羅學堂和兆村學堂,后來又創辦了柏樹灣學堂,真正地把社大辦到了老百姓的家門口。川中社區大學將學前教育和成人的終身教育緊密地連接在了一起,在從學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道路上,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了平臺,為農民的幸福生活開啟了智慧之門,邁出了從教育走向鄉村建設的第一步。如果說鄉村學校是傳播鄉村文明的精神場域,那么川中幼教人要做傳播鄉村文明的使者。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走進川中社大,讓村里的吵架聲和搓麻將的聲音變少,讓歌聲和讀書聲變多。這是我們的川中夢。
社區大學小而言之,可以密切學校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把“大手拉小手”活動進行得更徹底,算得上是家長學校的升級版;大而言之,可以聯系學校與村落之間的關系,實現學校更大的教育功能,使之成為成人終身學習的公民學校。社區大學延展了學校的教育功能,促成了幼兒教育和成人教育并行。當一個人發生變化的時候,當一個家庭發生變化的時候,當整個鄉村變成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大環境的時候,我們的孩子生在其中必定受益,這也是我們所說的上游干預。
在各種身份間來回轉換的時候,教師們獲得了職業價值感和成就感,對自己的定位也發生了變化。我們雖然只是小小的幼兒園教師,但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可以發揮社會功能,用美好的情懷去溫暖生活在鄉村里的每一個人。我們雖然是小人物但也可以做大事情,做心懷夢想、肩負重任、情系鄉村的鄉村建設者。創辦社區大學讓我們擁有了社會責任感,擁有了改造社會的精神。
有人說不要只顧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可我似乎恰恰相反。當我得知自己當選2021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時候,我驚喜萬分:全國那么多兢兢業業、博學多才的教師,而我只是千千萬萬名教師中平凡的一員,只是在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這榮譽更應該屬于川中幼教團隊,屬于每一位奮戰在教育戰線上的同仁,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
我想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會選擇到農村去,到需要我的地方去。這9年,我收獲了成長、歷練、榮譽;這9年,我的生命更加豐滿……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