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望紅
縣域高中曾經是我國縣域范圍內教育的高地,近年來大量縣中卻出現了發展困境。因師生流失嚴重、教師更新困難、教學質量下滑,群眾對于縣中的教育滿意度下降,進一步導致師生流失和質量下滑,如此陷入發展的惡性循環,這種現象被稱為“縣中塌陷”。
縣中輝煌的原因
我國曾經涌現過很多著名的縣中,在所在省市贏得了社會認可和群眾口碑。縣中曾經創造的輝煌,一方面與當時的教師分配制度和學生分配制度有關。從教師分配制度來看,在2000年及之前,縣中教師隊伍主要來自地方師范院校培養的師范生。由于1999年大學擴招之前,初中畢業之后就讀師范院校相當于拿到了“鐵飯碗”,而高中考大學的概率很低,如果考不上大學就只能回家務農或無業,很多優秀的初中畢業生為了盡早拿到鐵飯碗,選擇就讀師范院校,后就分到縣中教書。這些畢業于地方師范院校的教師底子好、水平高、負責任,形成了縣中發展的中堅力量。從學生分配制度來看,縣中曾經嚴格執行學區制,即縣域范圍內的學生在戶籍所在地的縣城高中就讀,而學生按照中考成績分配到不同層次的高中,成績最優秀的學生進入縣城最好的高中,因此縣中所分配的主要是成績優異、學習悟性高、學習習慣好的一批學生。優秀師生強強聯合,形成縣中發展的基本優勢。
另一方面,則是與縣中內部建立的一套符合學校發展的制度體系有關。一是時間利用制度。縣中學生缺乏家庭資源、社會資源和市場資源,唯有依靠教師指導和自身努力,才能夠在高考競爭中獲得優勢。因此,縣中會充分利用各種時間指導學生,包括周末、節假日和寒暑假。很多縣中都是實行月假制,每個月放3-5天假,高三寒暑假推遲放假、提前開學,充分保障學生的學習時間。
二是師生動員制度。縣中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要在高考競爭中突圍,只能不斷地“自我剝削”,即通過調動教師和學生的情緒,讓師生最大程度地投入教學工作和學習生活。縣中針對教師的動員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靠情感動員,比如哪位老師生病了,校長會帶頭看望,哪位老師夫妻吵架了,校領導會介入調解,這種生活層面的關心,能夠暖化教師心。另一種是制度動員,即針對教師的德能勤績進行考核,同時在每次考試之后會對各班各科成績進行排名,并根據考核結果發放年終績效和獎勵,在高考之后還會根據高考成績發放高考獎。在學校的情感動員和制度動員之下,老師們不論是出于面子還是利益的考慮,都會積極努力工作。
縣中針對學生的動員,一靠點燃學生的奮斗情緒,很多縣中會要求學生在跑操時喊口號。這些口號都是一些勵志口號,能夠起到激勵人心、點燃斗志的作用;二靠考試驅動。考試作為縣中學生重要的時間分割點,具有重要的功能意義和儀式意義。學生根據考試節點能夠有序安排和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同時根據考試結果進行自我診斷和查漏補缺。
縣中陷入困境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制度環境的變化,縣中出現了一系列的發展困境。
縣中優質師生力量的流失對學校發展沖擊最大。這與幾個方面的原因相關:一是城市化的發展帶來了師生向城化傾向。城市化的發展一方面加大了城鄉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拉大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距,不同層級的城市因政府財政能力和資源聚集程度存在差異,層級越高的城市,政府的財政能力越強,資源越豐富,發展機會越多,師生都愿意進入更高級別的城市享受優質的生活資源、工作資源和教育資源。同樣,隨著縣中實行市場化教師分配制度,學校和大學畢業生之間雙向選擇,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也不愿意回到“土氣”的縣城,更愿意進入“洋氣”的大中城市,導致縣中難以招聘到優秀的年輕教師。
二是省市超級中學和私立高中爭搶生源。縣中面臨的更大問題是其他學校對其師資生源的主動競爭,因省市中學和私立高中資源更加豐富,更加具有競爭優勢,因此采取了各種方式吸納縣中的優質生源和師資。
三是個別優質師生流失導致其他師生跟風流失。由于縣中最初流失的是最為優質的師資和生源,其他學生看到最優秀的學生到其他學校就讀,認為自己如果不跟著走就會落后。筆者在中部某縣調研時發現,前幾年該縣每年初中畢業生600-700人,只能留下300多人在縣中就讀(全縣僅一所普通高中),前100名會流失掉70-80人,他們分別到了省城及其周邊縣市的幾所知名高中上學。
此外,縣中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教育經驗和教育模式被“標簽化”“污名化”的困局,以至于學校很多制度無法實施或實施受阻。比如,關于時間投入。縣中學生主要來自農村家庭,因各方面的條件限制,導致學生不得不主要依靠教師教育和個人努力,時間是他們最大的資本。但是,學生的時間投入和勤奮努力卻被認為是“軍事化教育”。對學生的情緒調動,原本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內在潛能,卻被看成是“洗腦式教育”。同樣,對教師的情感動員和經濟激勵被看成是“不規范的”“不合規的”。還有一些人對縣中模式進行批判,導致縣中在運行過程中,無法按照自身的實際條件和運行規律而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縣中在內外雙重壓力之下,師生的完整性和穩定性遭到破壞,學校內部發展制度的一體性也遭到破壞。
由于高考始終存在區域間和學校間的競爭,縣中承受著“腹背受敵”的壓力,一部分縣中接受了現狀而自我淪落。還有部分縣中則“垂死掙扎” “自我壓榨”,比如湖南的一所縣中,因優質生源快速流失,對本校學生實行了“末尾淘汰制”,學校先按四軌制進行分班,再根據學生每學期的排名進行班級的調整,如果處于全班后5名,學生將被調整下次階的班級,倒逼學生努力學習、強化競爭意識。可以說,對于縣中的約束越多,縣中壓力越大,反而陷得越深。
事實上,吸走縣中優質師資的省市高中和私立高中,壓力并不比縣中小,只是承受著另一重意義上的壓力。一是教師壓力,由于學校所招收的學生高手如云,教師自身也面臨著來自學生的挑戰,他們自身要不斷更新知識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客觀來講,學生倒逼教師進步不是壞事,但是教師因壓力過大,時刻處于緊張狀態,同樣會影響到教師的創造性。二是學生壓力,因學生之間處于強強競爭的狀態,每個學生都對自己不滿意,學生都陷入激烈的競爭中,同樣會身心疲憊。某省城著名高中的一名學生曾向筆者傾訴,她在高中三年一點都不快樂,感覺到要窒息,沒有值得信任的同學,沒有真正的朋友,每天都在焦慮擔心成績掉落。
此外,那些進入省市中學或私立高中的學生,并不一定適應省市中學和私立高中的學習生活。一些進入到省市中學的學生,本是縣域內最優秀的學生,但是進入這些學校之后只能成為普通學生,甚至很多農村學生無法跟上城市學生的節奏和條件,最終自我放棄。相反,縣域范圍內優秀的初中畢業生,若留在縣中就讀,學校通過安排優質的師資更有針對性地指導他們,同時可以依靠他們帶動其他學生,既讓自己成長了,也帶動了其他學生的成長,同時建立了深厚的同學情誼。
走出縣中發展困境
縣中要走出發展困境,首先要確保穩住生源,即要禁止跨地區招生,幫助縣中能夠留住優質生源,保證學生結構的穩定性和層次性。有了優秀學生,普通學生、后進學生不會流失,教師就有了教學的信心,家長就會對縣中重新燃起希望。
其次,穩住、吸引并強化教師力量。縣中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留不住、引不進教師。針對在編在崗教師,學校應當擁有一定的經濟激勵能力和手段,針對教師的工作狀態進行獎勵。針對大學畢業生,地方政府應當支持學校外出招聘,同時推動“人才引進”政策,著力解決教師安家落戶的問題。盡管省城和市區的經濟條件更好,但是壓力也大,縣城有縣城的優勢,可以通過特殊待遇吸引他們。此外,縣中還要建立一套教師的培養機制,一是通過教師培養機制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二是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切磋和幫助建立深厚的感情,穩定人心。
最后,給予縣中發展的制度空間。縣中的生源特點、教師特點、地理位置、資源狀況等都具有獨特性,不能用符合省市高中的一套標準要求縣中,更不能對縣中的一些做法進行“標簽化”甚至“污名化”,而是應該認識到縣中發展制度的合理之處,同時給予制度空間允許縣中進行自我探索,并對之加以鼓勵和引導。
對于縣域范圍內的百姓而言,縣中具有指示性和標志性的意義。如果縣中繼續深陷困境,縣中塌陷的成本最終只能由百姓承擔,即縣中師生流失,百姓到高階城市接受高成本的高中教育,縣城也會出現塌陷的風險。因此,縣中振興,不僅是全縣人民的希望,也是縣城發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