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利

城鎮化趨勢下,縣中生源發生重大變化,出現優質生源往市區高中、民辦高中單向流動的現象,導致縣中生源素質每況愈下。優質生源大量流失成為困擾縣中發展的突出難題。課題組于2020年12月實地調研了東中西部分省份,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現象。優質生源流失是縣中發展過程中普遍會遭遇的問題。流失并不是從高中才開始,而是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一直處于流失狀態。典型的如X縣,該縣中考成績前50名初中畢業生,入讀該縣高中的數量出現銳減,2017年的有20人,2020年只有2人;中考成績前100名的初中畢業生,入讀該縣高中的人數2017年為53人,2020年也減少到16人。
縣中優質生源流失的原因分析
通過實地調研,深入了解和分析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招生秩序混亂,破壞高中生源生態。普通高中跨地市招生現象,擾亂正常招生秩序。據X縣教育局工作人員反映,每年中考結束后,“搶人大戰”就開始上演,省、市的高中摩拳擦掌,紛紛投身爭奪優質生源的大戰中,名校高中以其自身的高升學率、優質師資等優勢吸引著一大波來自各縣區的優秀初中畢業生。有的市級中學派專人“深潛”縣城,到田間地頭做優等生家長的工作;此外,還有部分學校以免學費、獎學金、重點班、補貼生活費等噱頭吸引優質初中畢業生。據Q市反映,2020年有近百名學生被市外高中跨地市招錄。中考成績剛剛發布,高中錄取工作尚未實施的時間段,省內個別地市高中學校就擅自對Q市中考成績優秀的學生發放錄取通知書并進行了注冊,以致這些學生無法報讀本市高中學校。更有甚者,在學生電子檔案已投檔Q市高中后,仍私下聯系考生,造成錄取學生不注冊,嚴重影響正常的招生秩序。民辦高中招生由于缺乏監管,也致使高中招生生態惡化。據N縣反映,從初中開始很多市里的民辦學校就到各個學校考察,提前鎖定優秀學生,給予免除學費、住宿費、發放獎學金等承諾,利用市場化方式吸納縣中優秀初中畢業生。
家長、學生渴望優質教育資源。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家庭不再局限于縣城最好的高中,在相同分數的情況下,更多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到規模相對較大的周邊城市上學,希望孩子能夠受到更好教育的同時,也能開闊眼界。同時,市場化的辦學也為學生的擇校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越來越多民辦高中出現,過去那些分數達不到省市級高中的學生往往只能選擇縣城高中,但民辦高中的興起和較好的教育質量讓很多家長更愿意把孩子送到民辦高中。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更傾向于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把孩子送到民辦學校和市級學校讀書,小學畢業送走一批,初中畢業又送走一批,導致縣中的優質生源總量逐年減少。課題組面向東中西部部分省份縣中發放學生調查問卷,共計回收25386份。在回答“如果有機會去市區學校,我毫不猶豫去”問題時,高達32.9%的縣中學生選擇“完全符合”,24.4%選擇“比較符合”,合計為57.3%。進一步將學生學業成績自評情況與流失意向對比分析發現,成績越好的學生,流失意愿越強。
縣中辦學條件差、教育質量不高,對優質生源缺乏吸引力。筆者實地走訪地處鄉鎮的L高中,發現學校設備設施陳舊老化、硬件配置落后。據校長反映,由于教育資源配置向重點高中和城區高中傾斜為主,鄉鎮高中所獲得的硬件配置相對較少。從縣中自身角度講,學校管理的行政化色彩較為濃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據S縣中教師反映,學校常常用行政命令要求教師完成任務,行政化的管理方式難以凝聚人心,無法激發教師提升教學質量的內驅力和自主性??h中對學生缺乏吸引力,也在學生問卷調查中有所反映。在回答“我感覺在這所學校讀書前景不樂觀”問題時,有9.1%的縣中學生選擇“完全符合”,11.3%的學生選擇“比較符合”,合計高達20.4%。進一步將學生學業成績自評情況與對學校發展前景的信心對比分析,發現成績越好的學生,對學校發展前景越缺乏信心。
破解縣中優質生源流失的若干策略
雖然縣中發展困境重重,但課題組在實地調研中也發現,很多地市和縣級政府并沒有坐視不管,任由不良事態發展,而是采取了積極干預政策,一些縣中的優質生源流失的狀況得到遏制,闖出了一條突圍之路。
規范招生秩序,遏制生源流動失序。招生秩序混亂的問題發生在學校,根源在于政府不作為。遏制生源的流動失序,修復高中招生生態,要求各級政府積極作為,嚴格貫徹《關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落實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初中政策,公辦民辦普通高中按審批機關統一批準的招生計劃、范圍、標準和方式同步招生”的要求,捋順省、市、縣各級高中之間關系,規范民辦高中行為,落實陽光招生工作,加強學籍管理,從制度上堵住違規招生的漏洞,不留政策死角,維護良好招生秩序和區域教育生態。
統一、同步招生。調研發現,Q市普通高中招生嚴格按招生批次和投檔錄取流程進行操作,實行統一組織管理、統一錄取平臺,統一招生進程。民辦高中學校的投檔、錄取和備案工作在市中招平臺進行,指定專人在規定的時間內登錄平臺,對本校的投檔考生數據進行相關的錄、退檔以及注冊等操作。錄取新生以考生的電子檔案為依據,沒有電子檔案的不能錄取,任何學校和個人不得私自接收檔案不在本校的考生。G縣實行民辦高中學校招生與公辦學校同步,學校根據實際劃定錄取分數線,報縣教育局備案后進行招生,原則上招收本縣學生,跨縣招生不超招生計劃的20%。嚴禁在區域內提前或拔尖招生,嚴禁違規變相搶奪生源,學生學籍管理執行“人籍一致、籍隨人走”的原則。嚴禁“人籍分離”,普通高中學校不得接收無本校學籍的學生實際在校就讀,不得空掛學籍,切實維護了招生的公平公正。
大互通招生。S市自2016年起實施全市普通高中學校招生“大互通”工作,全市省一級以上公辦高中各拿出招生計劃的50%實現全市范圍內招生生源互相開放,另外50%實行指標到校,縣屬學校面向縣域招生,有效盤活了全市普通高中學位,實現了全市“一盤棋”招生工作。錄取過程在電腦操作、大屏幕顯示,確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開。
搖號招生。Z市實行高中搖號招生,將學生按照志愿學校進行劃分,然后再根據志愿學校招生計劃進行電腦隨機搖號。如果報考的學生數低于招生數,則不用搖號全盤錄取;如果報考的學生數超過招生數,則按照一定的程序由電腦搖號產生。
找準定位,實現分類發展與多樣化發展。各級政府切實承擔起發展高中教育的責任,堅持在更大范圍內統籌高中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優質高中的輻射、引領作用,推動縣域普通高中優質均衡發展、縮小校際差距。同時,遵循縣中學校辦學條件和特色,支持縣中錯位發展。
分類發展。Y縣面對優秀生源外流嚴重的困境,大膽改革,2017年縣委縣政府將兩所公辦普通高中分別定位為普通重點高中和特色重點高中,實現分類設置,一方面抓課堂改革,建高效課堂,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抓藝體發展,走特色之路,發展學生個性,拓寬學生的成才路徑,讓更多學生實現大學夢。三年來成效顯著,吸引大批優秀學生就讀。近年本地優質生源外流現象明顯減少,外地優秀生源回流就讀現象明顯增多。統計顯示,2018年該縣初中畢業生中有212人外出讀高中,81人返鄉讀高中;2019年該縣有113人外出讀高中,88人返鄉讀高中;2020年情況進一步好轉,有50人外出讀高中,312人返鄉讀高中。
共享資源。S市通過建立普通高中協同發展工作機制,共享優質資源,切實提升縣中教育質量。由政府牽線,促成市內重點高中與縣中的攜手,實現兩校班級對應班級的優質資源共享模式。H縣為所有的縣中教師購買發達地區網絡培訓資源,扎實做好縣中教師培訓的常態化工作;依托每月一次的高中大型教研活動,開展同課異構公開課講課、評課,提升縣中教師授課能力;定期選送優秀教師到教育發達地區短期培訓,掛職研修,提升縣中教師的整體素質,保障教育質量的相對均衡,有效遏制了生源無序流動。
結對發展。Q市將域內優質高中與較薄弱的縣中實行結對共同發展,分別簽訂結對發展協議,雙方將在教師隊伍、高效課堂、教育教學科研等方面開展合作,以強帶弱整體推進高中發展,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通過結對發展,原來較弱的學校,教育教學理念得到更新,教師積極性得到增強,教學質量明顯提升,中心區域與縣中校際間的差距有效縮減。
學校主動作為,找準突破口,提升管理和教育水平。縣中在發展上的確面臨著許多難以避免的問題,但遇到問題不能止步不前,應該積極尋找突破口、迎難而上。如何提升縣中的吸引力,一些學校領導主動思考、積極謀劃,成功實現突圍。
精細化管理。如J校面臨教育質量下滑,社會、家長、學生對學校缺少信任的問題,學校領導班子積極作為,確立了“以精細化管理推動農村學校振興崛起”的戰略思路,制定了“管理強校、質量立校”的工作思路,把德育教育作為學生管理的重要方面予以高質量落實,重點抓好學生一日常規管理。領導班子率先垂范,帶頭實干,下沉一線,調動了班主任、學科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發展動力和自主性,最終贏得了社會、家長、學生的信任,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學生自主探究。X縣是一個山區小縣,人口47萬,生源基數小,優質生源更少。為了在夾縫中生存,縣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課改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問題,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只有在學生實在難以解決而又迫切需要時,老師再講解啟發和引導,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內在潛能和學習動力,課堂改革持續深入,教育管理精益求精,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培優補差。F學校針對生源是縣域中等水平,學生大面積存在偏科現象,將培優補差工作作為常規教學的重要工作,確立了以“夯實基礎,注重方法指導,提高解題能力”為主的培優補差指導思想,制定了“面向全體學生整體培優補差,大面積提升薄弱學科成績”的培優補差措施。各年級部設立各學科輔導班,班級設立輔導小組,做到精準幫扶、重點突破。整合各種力量,培優補差,補齊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