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強

秋日的校園,籠罩著一絲蕭瑟的涼意,在棲霞市桃村中心小學的操場上,朝陽已經升起,上千個孩子伴隨著音樂的旋律揮舞著跳繩,陽光下是一片鮮活躍動的影子。校長王天俊站在教學樓的陽臺上靜靜望著眼前的場景,嘴角掛著一抹溫和的笑意。
從教師到校長,從城市到鄉村,王天俊揣著一顆真心,在教學崗位上默默堅守了30年,對他而言,教育是一項快樂且有意義的事業。在去年教師節的發言中,他對臺下的老師們說:“靠近春天,冰雪會融化;靠近音樂,生命會起舞;靠近孩子,我們將童心永存,永遠年輕不老。”
把課堂還給孩子
1991年,從萊陽師范學校畢業后,18歲的王天俊在棲霞市實驗小學成了一名數學老師,干勁十足的他立刻全身心地投入教學研究中。很快,他的數學課就得到了學生和家長們的一致喜愛,每當他走進課堂,學生們就開心得像過節。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求圓錐的體積,你們覺得應該怎么算?”
“老師,既然我們學過圓柱的體積公式是底面積乘高,我覺得圓錐也是這樣。”“圓錐看起來比圓柱小,我認為體積是圓柱的一半。”“我猜是三分之一……”王天俊話音剛落,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吵”了起來。而王天俊微笑著站在講臺上,等討論告一段落,才開口:“同學們,老師認為你們說的都挺有道理,可數學是門嚴謹的學問,不能靠猜,需要大家想辦法找出答案。”
這下,學生們紛紛“啞火”,低聲討論起來,片刻后,一個孩子在眾人推舉下站起來:“老師,我覺得應該找兩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容器,灌水進去,測量一下水的體積就行了!”
“真聰明!”王天俊豎起大拇指,隨后變戲法一般從講臺下拿出了一對學生們期望中的學具,在大家驚喜的目光中按學生的思路做起了實驗。這樣一來,學生們不但學會了知識,收獲了成就感,還在以后的日子里牢牢記住了這個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我看來,課堂中有兩點最為重要,一是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培養孩子們的思維能力,知識只充當一個媒介的作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引發孩子們對過程和方法的思考。二是給孩子充分展示的機會,孩子們的腦海中往往有許多的奇思妙想,讓他們表達出來,孩子們會自己將課堂變得趣味盎然。”
2000年,年僅27歲的王天俊升任實驗小學教科室主任,此后三年里先后在山東省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華東六省一市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以及全國小學數學錄像優質課評選中全部斬獲一等獎,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名師”。
“獲獎后,全國許多單位都向我拋出橄欖枝,但我深思熟慮后還是決定留下。一方面,我和很多真正的名師差距還很大,需要時間好好沉淀,另一方面,我也想為自己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這時,王天俊的目光移向了農村,由于課上得好,他常作為優秀教師去給農村的孩子們上公開課,農村簡陋的教學環境和樸實純真的學生們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一年深秋,他在一所鄉鎮學校上完課,正準備離開,一個女孩氣喘吁吁跑了出來:“王老師,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孩子臉頰微微一紅,雙手遞上了疊得整整齊齊的小信封。王天俊回家后攤開一看,是一枚略帶銹跡的舊發夾和一封筆觸稚嫩的信:“王老師,你的課上得真有趣,不知道什么時候還能再見到你,我把心愛的發夾送給你,希望你以后能經常到我們學校講課。”
后來,王天俊在自己的教育隨筆《珍貴的禮物》中寫道:“每當想起那個純樸的學生鼓足勇氣從頭上摘下心愛的發夾匆匆裝入信封的樣子,我就感到心里酸酸的、甜甜的……”
教師是教育的靈魂
2016年,王天俊來到蘇家店明德小學擔任校長,這所小學身處群山環繞之中,800多個孩子絕大多數來自附近山村,一條小河從學校邊蜿蜒而過,流轉了山間的晨昏和四季。
開學課上,王天俊問學生們有什么夢想,一個男孩站起來大聲道:“俺長大后想開拖拉機!很威風!”周圍哄笑,王天俊等到大家都安靜下來后,示意另一個舉手的學生回答,這個孩子站起來扭捏地說:“俺……俺以后想當個‘地主。”
王天俊意識到,城鄉教育有很大的差異性,孩子認知上的差異,在潛移默化中會拉開巨大的鴻溝,塑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
“我認為,鄉村教育的靈魂還是在鄉村教師身上,要先從老師們身上入手,如果老師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學校的教育質量自然就上去了。”
當時,他發現有部分在校教師工作懶散,沒有追求也沒有動力,上課往往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在王天俊看來,這是“最可怕的狀態”。他到來后,曾對學校的教師進行了一次考試,不少語文老師的作文水平都令人擔憂。“老師自己都寫不好,還怎么教孩子寫呢?要為孩子們的未來負責!”王天俊索性當起了教師們的“語文老師”,他要求所有教師都開始寫教育隨筆,每周一篇,交予他親自批閱點評,既便于了解教師們的所思所想,也可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有一次,他批改時,看到一個老師在隨筆中抱怨:“教師的生活實在太辛苦太乏味了,每天都感覺身心俱疲。”于是,他在評語中寫道:“工地上的工人,大廈中的白領,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但身為教師,我們能成為許多孩子人生路上的一盞燈,這是多么有意義呀!如果你能夠體會到這個職業的樂趣和意義,你才能從中收獲幸福。”
老師們的隨筆和課堂照片被展示在學校的美篇賬號上。有家長在底下評論:“老師板書的字那么差,能教得好孩子嗎?”王天俊得知后,立馬號召老師們練習粉筆字,一人發一塊印著田字格的小黑板,每天打卡上傳。半年下來,老師們的板書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對于家長們提出的中肯建議,一定要虛心聽取,認真改正,這樣他們才能放心地把孩子交到我們手上。”
課堂教學是王天俊最重視的一環,一有空閑,他就會到教學樓溜達一圈,看看老師們的上課情況,并及時給予督促和指導。青年老師小張獲得了去市里參加優質課評選的機會,王天俊便在每天工作之余都抽出一些時間來給他“開小灶”,事無巨細地對他的課堂教學給出批評和建議。有一次,小張演示到一半,突然哭了出來,垂頭喪氣地說:“校長,我能不去參加評比了嗎?您太嚴了,連一點小毛病都挑出來,我實在沒有信心了。”王天俊走到他跟前,拍了拍他的肩,語氣緩和下來:“去不去比賽是你的事,不過,希望你記住,我寧愿你現在恨我,也不想你將來失敗后在心里怨我,既然出去比,就把最好的水平展現出來。”
在王天俊的用心帶領下,學校教師群體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包括小張在內,先后有3位老師獲得了煙臺市優質課榮譽,11位老師寫的隨筆在教育刊物上發表,為學校干涸的教育氛圍注入了一泓清泉。
不管去哪,都在為教育做貢獻
砥礪前行,不問歸期。
2021年,王天俊調離明德小學,去往“桃村中心小學”擔任校長,臨別時,老師和孩子們都紅著眼眶,將他送到校門口。
“王校長,記得要常來看看大家……”
“校長叔叔,我會一直一直記得您的……”
王天俊眼含熱淚,放下手中的行囊,與他們一一擁抱,告別。
“明德的一切告一段落,嶄新的一頁翻開了。”
如今的王天俊雖已近知天命之年,但對鄉村教育的熱情絲毫沒有減退,離別雖然讓他感到傷感,卻也讓他心里一片溫暖和光明,明德小學的成功經驗使他對新旅程充滿信心。
“不管我去哪里,都是在為教育做貢獻。”
在學校的美篇中,他留下一首深情的小詩:“送給孩子強壯的身體,讓他們以堅實的臂膀,遮擋雨雪和風霜。送給孩子優秀的品質,讓他們以博大的胸懷,坦蕩為人和處世。送給孩子求知的欲望,讓他們以強烈的興趣,創造未來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