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順柳 高慶
經典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它能夠浸潤人心,滋養生命。讓經典文化融入課堂,融入學生的生活,對小學生的生命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數育并舉傳承中華經典文化
(一)“六愛”特色課程
結合我校的如水教育,我們根據各年級教育的主題內容,以德育教育為核心,以特色課程求發展,研發了以“上善若水”為主線,用“愛”貫穿六年六冊的校本特色課程,讓愛的信念貫穿始終,讓向善、向上的如水精神滲透其間。我們的《上善若水愛澤童心》教材由六冊組成:一年級《愛我的新家》 、二年級《如水兒童愛水蔭》、三年級《如水兒童愛越秀》、四年級《如水少年愛花城》、 五年級《如水少年愛南粵》、六年級《如水少年愛中華》。全冊共16個課時,每學期展開教學8課時。為了保障課程學習的順利開展,學校安排各年級班級每周利用一節品德課進行教學,確保課程有效落實。學校實行層級管理,科長、級長監督、教導處檢查實施情況。“六愛”課程按照從微觀到宏觀的角度,按照愛班級——愛學校——愛越秀——愛廣州——愛南粵——愛中華的脈絡,形成了在整個小學階段初步塑造人生觀、價值觀的脈絡。在教學分享過程中,各年級老師圍繞緊扣本年級年齡特點的校本課程,針對教學教材內容,采用鮮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教學模式;全維度地擴寬主題內涵,有機地整合教材內容,設計了走進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心聲的實踐活動。
向善向上的教育就是六愛的教育,就是培養像水一樣品性的人的教育,就是教師將愛根植于課堂,注入學生的心靈,讓愛的校園,愛的課堂,愛的教師賦予學生,使得每一顆鮮活的心靈在六愛的滋養與釋放中靈動地跳躍著。
(二)培養卓越口才特色課程
與黎明共舞,豐盈生命底色。 培養卓越口才特色課程,成為師生共同穿越文學經典,享受生命,開啟新的一天的洗禮儀式,成為如水教育的一種生活方式。學校以適合孩子當下的兒歌、優美的兒童詩及經典古典詩詞為主開發課程。兩邊校區舞臺每天各一個班進行優秀朗讀者展示,每班每學期兩次,一學年四次。長此以往,每一位水蔭學子在六年級畢業前便最少有二十四次固定的舞臺展示的機會。每天的晨誦(8:10-8:30)和午讀(14:10-14:30)時間,教師與學生一起朗誦、一起感受、一起陶醉,讓教師、學生、經典三者交織在一起。漢語、英文、數學、科技……大學科融合的理念讓多維度的詩歌與孩子建立起關系,豐富孩子們的心靈;師生與詩歌交融相匯,沉浸其中,玩味其間,充分體驗多元誦讀的豐富性。兩師生運用不同的技法,一起感受語言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每天的“優秀朗讀者”精彩紛呈,個性誦讀讓校園靈動生色,讓孩子的自信在每天的第一時間得以展現,心靈得到喚醒,口才得以提升。
(三)健身氣功特色課程
我校健身氣功社團成立于2015年9月。在蓬勃的發展下,我們于2018年開設了健身氣功五種功法的課程:易筋經、五禽戲、六字決、八段錦、馬王堆導引術。健身氣功課程以功理科學、簡單易學,動作舒展大方等特點深受水蔭師生的喜愛,是一頂修身養性的體育活動。我們通過共習練健身氣功,提高了身體素質,同時也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靈動少年,繩舞飛揚”跳繩校本特色課程
我們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及小學生心理、生理及年齡特征,結合跳繩的健身與教育作用,整編1-6年級的跳繩課程內容,使學生可以在小學階段進行連貫有序的跳繩學習,根據年齡增長以及運動技能的提升,難度逐漸增加。校本教材的編寫不僅包含跳繩的方法、技術、測試或比賽規則等,還包含跳繩運動的由來、跳繩相關的古詩詞、名人典故等,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我們身體力行,在運動健身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熱愛生活、積極進取、探究創新、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進而提升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豐富校園體育文化內涵。
二、特色課程傳承嶺南經典文化
(一)粵語童謠特色課程
粵語童謠是嶺南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厚的南方地域特色。我們為加強少先隊員們對本土文化的認識與喜愛,深入了解嶺南文化,激發愛國愛家鄉的美好情感,從2016年開始就組織各中隊利用音樂課堂的學唱,午讀時間堅持唱、演粵語童謠。隊員們用整齊劃一的動作,激情飽滿的聲音表達了對粵語童謠的喜愛。從2016年至2019年,我們在市、區少先隊粵語童謠小隊擂臺賽上嶄露頭角。近兩年我們的如水校友翁灃哥哥也原創了《剪紙仔》《艇仔搖搖》等優秀的粵語童謠作品。孩子們也多次榮獲市、區一等獎,充分展現了如水少年大方自信的品格和優良的藝術綜合素質。
(二)“粵韻粵美 我要傳承”粵劇(音樂、美術)特色課程
粵劇,是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地方戲劇,享有“南國紅豆”的美譽。為了更好地傳承嶺南精粹戲劇,我們的音樂課程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年段粵劇學習活動目標,低年段進行粵劇名段鑒賞,中年段主要開展做功、念白學習感受與體驗,高年段深入粵劇做功、唱功學習感受與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和終身學力的發展。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相結合,通過專家引領,建構在如水教育環境下體現教學相長的粵劇傳統教育特色,實現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的教育目標。
粵劇中無論是華麗的服飾,精細的頭飾,還是大氣的舞臺布景和道具,無不受到大家的喜愛,因此我們選擇粵劇的角色創作等內容作為粵劇美術課程的主要方向,與我們的粵劇音樂課程“比翼雙飛”,從多角度、多維度進行推廣,如了解的粵劇歷史與流傳,激發對粵劇傳承的興趣;學會利用各種現代材料進行粵劇人物的創作;能與同學合作完成粵劇臉譜、戲服圖樣、演出道具等作品并分享成功的快樂;學會收集、整理和保護收藏民間藝術作品……這樣,便形成了以粵劇課程為載體,以課堂內外為依托,以普及和傳承粵劇藝術教育為重點,開發校內外潛在資源的特色課程。
責任編輯? ?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