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曉陽



集體生活的孩子處在相對狹小、密閉的空間中,加上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各自攜帶著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很容易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接觸,相互傳染致病微生物,這對于孩子尚未成熟的免疫系統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子的抵抗力弱,難以抵御病毒、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侵犯。而且幼兒園、學校中人多、空間小,再加上秋冬季節天氣寒冷,門窗緊閉,通風差,室內外溫差又大,孩子們生活在這些集體場所中很容易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接觸,相互傳染致病微生物,特別容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咽炎、喉炎、鼻炎、中耳炎、氣管炎、肺炎等。為了讓集體生活的孩子在秋冬季節少生病,爸爸媽媽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傳播渠道以及預防措施,提前做好防護,避免集體生活的孩子染上呼吸道疾病,或把疾病傳染給其他孩子。
集體生活的孩子更容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秋冬季節,孩子的呼吸道感染絕大多數由病毒引起,常見如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柯薩奇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水痘病毒等。集體生活的孩子的呼吸道感染也主要由以上病毒引起。其他的呼吸道感染可能由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引起,還有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真菌等引起。
細菌等其他病原微生物可以直接感染孩子,但更多的是伺機而發,在孩子免疫力下降時乘虛而入,造成繼發感染。
呼吸道病毒的傳播途徑
●? 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當病毒感染者或攜帶者說話、咳嗽、打噴嚏時,帶有病毒的飛沫就會播撒到患者附近的空間中,如果此時孩子正好與其有較密切的接觸,如面對面近距離地說話、擁抱、拉手等,飛沫中的病毒就可能通過孩子的口腔或鼻腔被吸入而進入體內,造成感染。
●? 通過接觸傳播。病毒感染者使用過的紙巾、毛巾、餐具、手機等,還有其觸摸過的門把手、桌椅等物體表面,都可能沾上病毒。當孩子觸碰到這些物品,病毒就會污染孩子的手,在孩子咬手指、摳鼻子或進食時進入孩子的體內,造成感染。
●? 通過氣溶膠傳播。這種傳播方式比較特殊,需要一定的條件,要在密閉的空間中且病毒的量比較多時才會形成懸浮在空氣中的氣溶膠。而一旦形成氣溶膠,病毒就可在空間保留較長的時間,即使感染者已經離開,后來的人進入同一空間時仍然可能吸入氣溶膠中的病毒而被感染。
密切接觸是造成感染及傳播的重要原因
呼吸道細菌的傳播途徑與病毒類似,也可以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接觸傳播等,由感染者傳播給健康人。同時,呼吸道細菌也有其特殊性。很多呼吸道細菌平時就隱藏在人體的呼吸道中,當人體健康時,與這些細菌是相安無事的,而當人體的免疫力下降時,這些細菌就會乘虛而入。例如,肺炎鏈球菌就常寄生在人的鼻咽部,約40%~70%的健康人帶菌,而當人體免疫力降低時,如被流感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時,肺炎鏈球菌就會乘虛而入,侵入下呼吸道,造成肺炎等。因此,孩子感染的肺炎鏈球菌可能來自其他感染者,也可能是自身所攜帶的。
其他真菌、肺炎衣原體等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雖然各有特點,但密切接觸都是造成感染及傳播的重要原因。
集體生活的孩子處在相對狹小、密閉的空間中,同時,孩子進入集體,除了學習知識,也是為了學習如何交往,因此,孩子們之間的密切接觸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各自攜帶著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對孩子尚未成熟的免疫系統都是挑戰。秋冬季節,隨著氣溫下降,孩子們在房間內的時間延長,如果不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孩子們周圍的病原微生物濃度更高,甚至有可能形成氣溶膠,更增加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的傳播能力。因此,呼吸道病原微生物非常容易在集體生活的孩子們之間相互傳播。
幫助孩子做好日常防護
經過這一年多與新冠病毒的對抗,家長應該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傳播特點有所了解,也知道該如何應付了。其實,在秋冬季節流行的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等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的傳播方式、傳播途徑與新冠病毒大同小異,家長可以借助對抗新冠病毒的經驗來幫助孩子應對秋冬季節的呼吸道病原微生物。
對于任何一種感染性疾病,預防其傳播的措施都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是控制傳染源,及早識別感染者以及攜帶者,并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或適當的隔離,從而從源頭上控制疾病的發生。
第二是從傳播途徑入手,切斷病原微生物傳播的各種途徑,阻止病原微生物的進一步傳播。
第三是保護易感者,也就是通過堅持鍛煉,均衡膳食,規律生活,接種疫苗等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增強對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控制傳染源
這一年多來我國對新冠病毒傳播的控制措施就是及時識別和治療感染者,同時有效追蹤和隔離密切接觸者。當然,對于普通感冒、流感、肺炎鏈球菌、肺炎支原體感染,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不強或者經治療后疾病的危害性有限,輕癥患者只需要居家護理、治療就可以。而一些容易造成流行甚至暴發的疾病,如麻疹、水痘、腮腺炎等,則在發現后就應居家隔離。在托兒所、幼兒園和學校中,如有多名孩子同時患病,必須按規定對整個班級甚至整個學校進行隔離及適當消毒。
對于集體生活的孩子,如果有發燒、流鼻涕、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并在患病期間居家休養。如果確診是麻疹、水痘、腮腺炎等傳染性疾病時,應該按規定居家隔離。這樣做,不僅可以使患病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治療和休養,使其更快恢復健康,而且也可使在同一集體中的其他孩子減少與病原微生物的接觸,從而減少被感染的風險。
切斷傳播途徑
針對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途徑,各個擊破,可以有效減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家長已經熟記在心的預防新冠病毒的各項措施,其實也是切斷呼吸道病原微生物傳播的有效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距離等良好的衛生習慣對預防流感等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的傳播也同樣有效。
●? 勤洗手。大多數病原微生物都是通過手的接觸而傳播的,勤洗手可以有效去除手上沾染的病原微生物,從而阻斷疾病的傳播。家長和老師應該教會并督促集體生活的孩子經常洗手。同時,還要提醒孩子盡量不要用手去摸嘴、鼻子等,以減少病原微生物通過手經口、鼻等途徑傳染。還要教會孩子在咳嗽和打噴嚏時用紙巾或手肘捂住口鼻,以減少病毒隨飛沫播散,并且及時把用過的紙巾扔進垃圾桶,隨后盡快洗干凈雙手。
●? 戴口罩。戴口罩可以極大地減少感染者或攜帶者向周圍空氣散播病原微生物,同時也可大大降低健康孩子因為吸入病原微生物而被感染的概率。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佩戴的口罩也需要保持清潔,及時更換。用過的口罩應妥善丟棄在有蓋的垃圾桶中,摘下口罩后也要及時洗手。
●? 保持距離。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可以減少病原微生物的傳播。當然,集體生活的孩子們肯定會有一定的接觸,但是家長和老師可以告訴孩子,在集體生活中需要互相幫助,也需要有一定的界限,如不與其他孩子共用茶杯、餐具、毛巾等私人物品;不去觸碰其他孩子用過的紙巾;對待患病的小伙伴,既要表示關心、給予幫助,同時也應在不失禮貌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接觸;在自己患病期間,也應盡量避免與其他的孩子接觸。
此外,要經常為集體生活的孩子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環境整潔,也減少空氣中的病原微生物。
增強抵抗力,保護易感者
增強孩子自身的抵抗力,是幫助孩子預防病原微生物侵犯的最后一道防線。
在寒冷的秋冬季節,讓孩子堅持戶外活動、堅持鍛煉,可以塑造強健的體魄,也可以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均衡膳食,規律生活,也就是讓孩子吃好、睡好,能夠充分發揮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對于一些感染性比較強、疾病危害程度也比較高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接種疫苗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接種疫苗后體內可以很快產生對應相應病原微生物的抗體,從而快速、有效地提高抗病能力。比如接種流感疫苗大約可減少80%的流感發生,并且可明顯減輕流感或感冒的嚴重程度。
按照我國的國家免疫計劃,孩子在進入托兒所、幼兒園和學校前,必須完成針對麻疹、腮腺炎、風疹等危害比較嚴重疾病的疫苗接種。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水痘疫苗等也逐漸列入國家免疫計劃。而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雖然還未列入國家免疫計劃,但政府部門也鼓勵大眾自費接種。
√一般接種流感疫苗2周后人體就能產生足夠的抗體以應對流感病毒的侵襲。
√肺炎疫苗可預防由肺炎鏈球菌引起的感染,建議5歲以下的孩子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多糖結合疫苗。
√水痘疫苗可以預防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感染,我國部分地區也已納入免疫計劃,1歲以上兒童應接種水痘疫苗。
這些做法,需要避免!
只要發燒了,馬上去醫院或馬上吃藥
進入集體生活的孩子一般都已經2歲以上了,雖然說孩子發燒時,家長應該及時帶孩子去醫院,但當孩子精神狀態較好時,也不必急著上醫院,更不必非得找點藥給孩子吃。大多數情況下,發燒、流鼻涕、咳嗽等是由于呼吸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抗生素類藥物以及其他鎮咳藥物等非但沒用,還可能有害。
孩子發燒時,除了針對高燒適當使用退熱藥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好好休息,保持舒適。孩子得病后,家長應先確定孩子病情的嚴重程度,比如是不是有高燒,有沒有嚴重的咳嗽、咽喉疼痛等伴發癥狀,還有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孩子的體溫沒有超過39℃,精神狀態良好,那么家長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接下來幾天讓孩子在家里好好休息,給予周到的呵護,而不是急著帶孩子跑醫院。大多數感染呼吸道病毒的孩子經過3~5天的休養后就會完全恢復。當然,如果孩子持續高溫,或體溫一度下降后又有反復,精神萎靡,有嚴重的氣喘、呼吸困難,那就需要趕緊去醫院了。
孩子感冒不嚴重,可以堅持上學
當孩子感冒不嚴重,只是有些流鼻涕、輕微咳嗽時,不少家長可能因為家里沒人幫著看孩子,或者擔心孩子落下功課,會讓孩子繼續去幼兒園、堅持上學。其實,這種做法害人害己。
對于生病的孩子來說,由于沒有得到良好的休息,康復所需的時間就會延長,而在疾病期間,孩子的自身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被其他孩子所攜帶的或者是自身隱藏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繼發感染,或者反復感染,甚至可能由小病變成大病。
對于集體中的其他孩子來說,生病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傳染源,會大大增加集體中其他孩子的患病風險。因此,讓生病的孩子留在家里好好休養,既利人又利己。如果家長都能將生病的孩子留在家中護理,集體環境中的疾病傳播風險就會大大減少。
接種疫苗容易發燒,還不如不接種
接種疫苗實際上就是一次人為的、輕微的感染,通過對人體免疫系統的適當刺激,促使人體內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獲得抵抗疾病的能力。既然接種疫苗是人為的感染,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輕微的不良反應,而發燒是最常見的。接種疫苗后的發燒,通常出現在接種疫苗的24小時內。如果孩子腋下體溫不超過38℃,肛門或耳溫不超過38.5℃,不需要特殊處理,只需要多喝水,48小時內體溫就會恢復正常。如果孩子在接種疫苗后出現高燒,或體溫持續不退,那就需要去醫院就醫了。
兩害相權取其輕,相比患病后的痛苦和對身體的傷害,接種疫苗后的發燒可以說是不值一提。所以,還是應該給孩子接種疫苗,使孩子得到更好的保護。
完全排斥抗生素
雖然說絕大多數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孩子發燒、咳嗽時不必著急用藥,更不必使用抗生素,但確實有一部分孩子的呼吸道感染是由肺炎鏈球菌等細菌或肺炎支原體等引起的,此時就有必要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了。
抗生素屬于處方藥物,針對不同的細菌需要用不同的抗生素,抗生素的選擇是相當專業的,即使是有經驗的醫生也需要借助細菌培養、藥敏試驗等方法來選擇最佳的抗生素。因此,孩子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用哪種抗生素,家長應該聽從醫生的決定。當醫生開具抗生素等處方藥后,家長應問清藥物需要使用的療程,按醫囑給孩子服用。同時,家長還應該細心觀察孩子用藥后的反應,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療效、是否有不良反應等,以幫助醫生更好地調節藥物劑量和療程。
多補補,增強抵抗力
兒童營養補充劑中,很多都明里暗里地標示著能提高孩子的抵抗力,比如各種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益生菌、蛋白粉等。這些營養補充劑對少數有特殊情況的孩子可能確實有效,但對進入集體生活的健康孩子來說可能就不需要了。所以,家長在給孩子使用前應咨詢專業人員,以免花冤枉錢。
但要提醒的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必要每天補充維生素D,尤其是在秋冬季節。維生素D是唯一一種無法從食物中獲得的營養素,它是依靠陽光中的紫外線激發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而產生的。秋冬季節陽光不足,孩子維生素D缺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維生素D及其代謝產物對人體免疫調節的重要性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