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五代江南東北部沿海地區的開發

2021-11-30 03:37:50鄒國慰張劍光
江漢論壇 2021年11期

鄒國慰 張劍光

摘要:華亭是唐代中期蘇州東部新設立的一個縣。之所以設立于天寶十年,與華亭沿海地區自然環境的變化有重要關系。華亭地區建立起縣、鄉、里的行政管理體系,修建了縣城,人口不斷增加,商業、手工業漸漸興起。華亭地區生活著不少望族,有些是從北方遷來的,他們重科舉、重教育,子女的婚姻往往是大族間相互通婚。五代時期,吳越國對華亭地區繼續開發,興修水利、建設圩田,農業快速發展,為北宋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從華亭縣的設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江南東北部沿海地區的開發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

關鍵詞:唐五代;華亭縣;沿海開發

中圖分類號:K242/K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21)11-0067-11

唐五代時期,江南的開發是漸進性的。就蘇州地區而言,唐代前期太湖東部地區大都地廣人稀。貞觀十三年,蘇州人口數只有54000人,與相鄰的常州111000人、杭州153000人、湖州76000人相比有較大差距。據翁俊雄先生估計,蘇州每平公里只有3.94人,而同期杭州為18.97人、常州為13.17人、湖州為11.86人。① 蘇州東部廣大的靠海地區還沒有開發,在那里生活和生產的人員比較有限。如果除去蘇州西部和北部地區的發展并不亞于常州這一因素,那么沿海地區的開發實際上還沒有正式起步。不過,我們也應看到,太湖東部地區畢竟還是在不斷推進開發,一個重要的標志是唐代天寶十年,蘇州在東部靠海地區設立了華亭縣。華亭縣的設立,實際上是太湖東部地區逐步發展的結果,是經濟興起的產物。

一、華亭沿海地區陸地的生成

從今江蘇太倉至上海嘉定、閔行,直抵濱海的漕涇鎮、柘林城,綿亙著幾條并列的沙岡,當地人稱之為岡身。宋人談道:“嘗聞瀕海之地,岡阜相屬,俗謂之‘岡身。此天所以限滄溟而全吳人也?!雹?有學者認為這個岡身是一至三世紀的海岸線③,但根據馬橋遺址來推斷,不始于一世紀,至少應上推一二千年。譚其驤先生認為四世紀以前,在二三千年間,海岸線一直停留在寬不過幾公里的岡身地帶,向大海的伸展率是幾百年一公里。之后,根據解放后的考古遺址,岡身上發現了屬于良渚文化的石器和陶器,他認為岡身不會遲于五六千年前,即岡身內的上海地區陸地的形成,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吳淞江以南共有三條沙岡,相去不過一二十里,但應該是三個不同時代的海岸。④ 宋人記載:“古岡身,在縣東七十里,凡三所,南屬于海,北抵松江,長一百里。入土數尺,皆螺蚌殼。世傳海中涌三浪而成。”⑤ 四世紀時的海岸線盡管還在岡身一帶,但必已是最東一條岡身。此后海岸線迅速向東伸展。⑥

岡身以東包括今上海市區在內的廣大地區,由大海變成陸地,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部分陸地是漸次向海推進的,分成幾個階段。目前的研究已能大體揭示這種演進過程。

嘉興縣的北部和昆山縣的東部靠海地區,在地理環境上發生了很多變化。蘇軾曾說:“昔蘇州以東,官私船舫,皆以篙行,無陸挽者?!雹?宋代蘇州以東地區,仍然是湖泊密布,但來往的船舫只是篙行,說明大小湖泊和各類河道均比較淤淺,泥沙堆積越來越嚴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可能主要原因是海平面升高后,頂托吳淞江河水的下泄,造成河水裹帶的泥沙不斷堆積,并與大海頂推過來的海沙融合在一起。這種局面的出現,其實從唐代初年或更早時期就已開始。其結果是長江與錢塘江、海洋三面相匯的蘇州東部地區,泥沙不斷堆積,漸漸露出海平面,之后堆積的泥沙面積越來越大,成陸的地區越來越廣闊,并一步步向東推進。在海洋和江河的共同作用下,蘇州東部地區的陸地面積不斷擴大,海拔持續升高。

一般認為,唐代開元年間在蘇州東部地區修筑過一條捍海塘?!缎绿茣氛劦胶贾蓰}官“有捍海塘堤,長百二十四里,開元元年重筑”。⑧ 南宋《紹熙云間志》也談到捍海塘:“舊瀚海塘,西南抵海鹽界,東北抵松江,長一百五十里?!雹?兩書談到的捍海塘從長度上看所指應該不是同一條,但有可能是南北相連的。捍海塘的修筑,抵擋了海水的入侵,使海塘內的陸地成為人們生活勞作的場所。關于唐代捍(瀚)海塘的修筑時間,由于缺少相關記載,譚其驤先生認為唐代開元修筑的說法不一定可信。這條舊捍海塘與唐代的海岸線相符,“自應始筑于唐以前,可能是在南朝時代,或更在南朝以前”。考古中未見這條海塘,“遺址當已深埋在地面之下,故至今尚未被發現”。⑩

譚其驤先生認為在華亭境內修筑的捍海塘,西南起今金山衛城南十余里,唐時這一帶的海岸在今海岸之南,東北至今柘林城東十里左右,折向西北,經今閘港沿今黃浦江東岸北上,經今龍華徐家匯之東,北抵今曹家渡以北當時的吳淞江濱。{11} 也就是說,今上海市區的大部分已經露出海面。從岡身到捍海塘,靠近岡身的一半已成為良田,靠近捍海塘的一半有的已為平原,有的還是沙洲??梢源_定的是,今上海市區西部地區如徐家匯到曹家渡一帶,成陸于唐開元初,即八世紀初葉以前。此后,譚先生修正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并不是說莘莊以東的全部地區都是在宋代以后才成陸的。因為一個地方從出水成陸到有人類從事生產活動并定居下來,是需要經歷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這段時間可能長達數百年。他認為由于岡身以東約十五公里的滬瀆重玄寺和在岡身以東約十公里的龍華寺,都創立于五代吳越時,所以可以推測岡身以東約二十公里,“斷然應成陸于唐以前”。南朝這片土地可能雖已成陸但只是海濱未經開墾的荒地,還沒有人居住,因而沒有文物遺留下來。到了唐五代,已筑有海塘、寺院,當然就有村落廬墓了。{12} 20世紀70年代在今廣中路出土了南朝瓷器,中山北路、共和新路和白蓮涇出土唐代瓷器,在偏西的龍吳路也出土了唐代的器物。1975年,在嚴橋清建路發現唐宋時代的遺址,而嚴橋西去岡身19公里,所以譚其驤先生認為他的觀點是正確的。{13}

二、華亭縣的設立

吳郡在陳朝時曾為吳州。隋朝建立后,文帝開皇三年將前朝的州、郡、縣三級行政體制改為州、縣二級制,并于邊境要沖設總管府。統一南方后,太湖地區各州屬揚州總管府管轄,吳郡改稱為蘇州,屬縣有吳、昆山、常熟、烏程、長城五縣。煬帝大業元年,廢州總管府。大業三年,全國將州改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蘇州改為吳郡。吳郡的管轄范圍很大,吳縣和昆山縣的轄域均東至海邊。

李淵建唐后,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全面恢復開皇舊制。吳郡改稱蘇州,在唐初領六縣,分別是:吳、長洲、嘉興、昆山、常熟、海鹽。唐代后來設立華亭縣的地區分屬嘉興縣和昆山縣。

嘉興縣早在三國時就已建立?!皡谴蟮埸S龍三年,嘉禾生于由拳縣,改曰禾興。后以太子名禾,改曰嘉興”。{14} 隋朝廢嘉興縣,其地屬吳縣。嘉興縣的范圍很大,北至今上海南部的金山、松江等地。唐朝建立后,于武德七年復置嘉興縣,但武德九年又將嘉興縣省入吳縣。貞觀八年,嘉興縣重新設置,受蘇州統轄。唐代嘉興縣的北部地區,實際上就是今天上海的西南部地區。

華亭縣設立前,太湖東部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惡劣,常受湖水浸漫,“從古為湖瀼,多風濤”。每當大水來臨,就會淹沒村落,“風波相憑以馳突”,地勢低洼。{15} 六朝時期,岡身以西的土地有一定的開發,已種植糧食作物,但由于地表徑流不暢,不少民田常會被淹;而岡身以東的土地海拔不高,常受海浪沖擊,只有小部分地區有人生活,大部分地區漲潮時被淹,退潮時露出水面??梢哉f,唐代以前,太湖東部地區開發的步伐是比較緩慢的。進入隋唐,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太湖東部河堤的興建,太湖流向下游各河道的湖水被攔擋,湖水不再向四野隨意漫泄。約到八世紀前半葉,隨著海塘工程和河堤工程的初步完成,太湖以東低地的農田水利發展尤為突出,鄉村聚落逐漸擴展,為政區的增設奠定了基礎。加上捍海塘的興筑,從此海塘內的土地在淡水不斷的沖刷下,可以種植莊稼,墾田面積越來越大,人口大量遷入。在這種情況下,新設立一個縣級行政單位的條件基本具備。

縣是歷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本單位,置后少有罷并,比較穩定,“一地方至于創建縣治,大致即可以表示該地開發已臻成熟;而其設縣以前所隸屬之縣,又大致即為開發此縣動力所自來”。{16} 一般而言,縣級行政單位的析置,大多是該地域開發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華亭縣的設立就是唐中期以前太湖東部地區農業開發的結果。華亭縣設立后,經濟發展加快,人口數量有所增加。盡管在蘇州七縣中,最初建縣時華亭經濟是最落后的,但很快華亭縣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周圍數縣便十分接近。

《元和郡縣圖志》云:“華亭縣,上,西至州二百七十里。天寶十年,吳郡太守趙居貞奏割昆山、嘉興、海鹽三縣置?!眥17} 唐代縣按人口和政治地位,分為赤、畿、望、緊及上、中、下幾個級別,其中六千戶以上為上縣,三千戶以上為中縣,三千戶以下為下縣。也就是說,從三個縣中各劃出一部分地區設立的華亭縣,其時戶數便已在六千以上。樂史《太平寰宇記》說:“華亭縣,東一百二十里?!眥18} 由于五代時期新設立秀州,華亭縣遂為秀州的屬縣,這里的一百二十里是指到秀州的里程數。

華亭設縣后,修筑了城墻:“縣之有城,蓋不多見。華亭邑于海壖,或者因戍守備御而有之。紹興乙亥歲,酒務鑿土,得唐燕胄妻朱氏墓碑,以咸通八年窆于華亭縣城西一里,鄉名修竹。是唐之置縣,固有城矣?!眥19} 雖然當時縣城大小并不可知,但應該有明確的界限?!吨袇羌o聞》卷4說:“華亭,……縣舊有城,《古圖經》云在縣東三百步,今謂之東城者是也。近歲耕者于薦嚴寺田中得城磚甚多?!眥20} 說明唐代華亭縣是有城墻的,在宋代華亭縣偏東三百步處。自唐入宋,縣城基址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樂史又說華亭縣“本嘉興縣地”并不準確,華亭是割三縣地而設立的。也有人說華亭只是割了昆山縣而建:“華亭,舊亦為蘇之屬邑,或云嘗割昆山之境以縣華亭,今華亭亦有昆山,時人嘗以片玉比機、云兄弟,而以此為北昆山?!眥21} 割了昆山縣一部分新成立華亭縣,但并不是全部割自昆山縣。《紹熙云間志》卷上說:“今邑之四境,與三縣接,《郡國圖志》為不誣矣?!眥22} 主張割三縣地而成立華亭縣,應該說這種看法比較準確。

縣名的來歷,則與華亭谷有關,“因華亭谷以為名”。{23} 《元和郡縣圖志》:“華亭谷,在縣西三十五里。陸遜、陸抗宅在其側,遜封華亭侯。陸機云‘華亭鶴唳,此地是也?!眥24} 這段話據《太平寰宇記》卷95的記載,實際上是出自《輿地志》:“吳大帝以漢建安中封陸遜為華亭侯,即以其所居為封。谷出佳魚莼菜,又多白鶴清唳,故陸機嘆曰:‘華亭鶴唳,不可復聞?!眥25} 華亭谷的名聲在外,到唐代設縣,自然是以這個地名作為縣名。

華亭縣的范圍相當遼闊。據《紹熙云間志》卷上《道里》記載,縣境東西長一百六十里,南北闊一百七十三里。從華亭縣城,往東至海八十里,西至平江府長洲縣界八十里,南至海九十里,北至平江府昆山縣界八十里,西南到海鹽縣界六十里,東北到昆山縣界一百十里,西北到昆山縣界一百五十里。{26} 大體而言,北面與昆山縣以吳淞江為界,東南以小官浦為界,西南至風涇,范圍十分遼闊。

樂史《太平寰宇記》談到新成立的華亭縣“舊十鄉,今十七鄉”,意謂最初成立華亭縣時只有十鄉,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至宋初劃為十七鄉。不過宋代的《祥符圖經》和《元豐九域志》說華亭縣宋初管轄十三鄉,《紹熙云間志》編纂時,仍為十三鄉。唐代的十鄉中,能夠知道鄉名的,有修竹鄉、北平鄉、昌唐鄉{27}、全吳鄉{28}、白砂鄉等。鄉以下的基層行政單位是里,《唐故朝散郎貝州宗城縣令顧府君墓志》談到顧謙死于唐末,咸通十三年“啟手足于蘇州華亭縣北平鄉崧子里之私第”。{29}縣、鄉、里三級設置,在唐代是有效控制華亭縣的基層治理體制。明人據唐代百戶為里,五里為鄉,里設正一人,認為:“據唐華亭一縣統鄉十三,則里正六十五人也?!眥30} 如果真的是百戶組成一里,那么戶口的多少決定了一個鄉不一定只有五里,因而里正就肯定不是刻板的六十五人。隨著戶數的增加,里正的數量肯定會有所增加。

三、華亭縣的人口與工商業

(一)華亭縣的戶口變化

天寶十載設立華亭縣時,史書并沒有記載具體的戶口數?!缎绿茣さ乩碇尽氛劦教鞂氃晏K州的戶口,76421戶,632650人。由于華亭是新設立的上縣,戶口數在各縣中肯定最少。即使按平均數匡算,扣除蘇州州城戶口的因素,華亭縣的戶數當在一萬戶以下,應該不會超過七、八千戶。這表明盡管由于經濟有了一定發展而需要設立新縣,但與相鄰各縣相比,太湖東部地區呈現出的還是地廣人稀的面貌,人口密度較低。

中唐以后,隨著太湖東部地區的開發,蘇州東南部數縣的戶口增加較快。代宗大歷十三年,蘇州升為雄州,成為江南唯一的雄州。據《元和郡縣圖志》,蘇州元和時戶數達到了100808戶,這個數字表明蘇州經濟的發展在江南應該最快,人口增長是必然的結果。而從陸廣微《吳地記》談到唐末蘇州的戶口數字,還可以看到蘇州在九世紀末時的戶口數。該書記載蘇州“管縣七,鄉一百九十四,戶一十四萬三千二百六十一”{31},與元和年間相比,蘇州戶口增加了42000多戶。其時平均每鄉已達738.46戶,說明從唐憲宗以后至十世紀初,近一百年間蘇州戶口在快速增長。作為蘇州七縣之一,華亭縣的戶口數肯定也是水漲船高。

《吳地記》記載蘇州七縣中,華亭縣管鄉22,有戶12780,平均每鄉有580.9戶。其時華亭管轄的鄉數略少于昆山和常熟的24個,而多于海鹽的15個,而戶口數比昆山(13981戶)和常熟(13820戶)少了1000戶左右,比海鹽的13200戶少了不到500戶。從這些數字來看,華亭縣在唐后期的人口數量增長很快,不但總戶數接近了昆山和常熟,而且如以鄉為單位,每鄉的戶數與昆山、常熟相差不多。從這個意義上說,較晚設立的華亭縣,至唐末,總戶數和每鄉的平均戶數與昆山、常熟難分伯仲,三縣的人口密度大體相差不大。如果以每戶約6口計,華亭縣的總人口已達76680人。

唐末五代華亭縣的人口,一方面與自然增長有關,同時也與戶口遷入有較大關聯。如戴芳是魯郡人,娶東海徐氏,生三子二女,他“溫良恭儉讓,志惟清雅,惟孝惟忠”,中和三年得病死了,葬在華亭縣北二十二里去張管墩五里的莞沼鄉城山里進賢村洞涇西一百三十步新宅之東南的新塋。{32} 戴芳是北方人,不做官,卻在華亭縣營建了新宅,應該就是唐末從北方遷來后想在華亭縣扎根的,所以他死后葬在“新塋”,墓園是從他開始,他是其家族南遷到華亭的始祖?!墩滤山尽肪?7談到贈太子少保朱承進,說:“按《朱氏家譜》,承進本汴人,五代時避地吳越,三遷至華亭。積德行善,生子六人,皆訓以儒術,族遂以大。迄宋亡,仕宦不絕。”{33} 也許唐五代遷到華亭縣的北方人沒有北宋末年那樣集中,但足以說明為什么唐后期華亭地區戶口數量激增這一事實。

(二)華亭的集市與工商業

華亭境內除縣城外,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方興起了集市。集市的出現,一般是以建立寺廟開始的。據《紹熙云間志》記載,中唐以后華亭南部地區,相繼在青龍、大盈、亭林、柘林等地興建了寺院,五代時在趙屯、南橋、北橋、龍華等地建造寺觀。寺廟建設,與集市是相互推進的。一般而言,寺廟既有可能建設在自然環境比較優美的地方,也有可能建設在人口較多之處。唐代華亭地區,尚處于開發初期,自然環境往往是原始面貌,因而寺廟一般是建在人流量較大的地方,一些寺廟有可能是特地建在集市上。反過來說,由于建立了寺廟,前來燒香拜佛的人們就有了消費的需要,比如對飲食的需要,對佛教用品的需要,因而當來到寺廟的人數達到一定數量時,集市便自然形成。最初這種集市可能是臨時性的,但時間一長就穩定了。

比如松南的亭林市,因為宗教的需要,建造了法云禪寺。《全唐文》卷792沈瑊《大唐蘇州華亭縣顧亭林市新創法云禪寺記》云:“院在市西北隅,其地阜,勢極秀?!嘀^曰:‘此市信人極眾,僧徒頗多,可以買此地為瞻禮之所?!薄督B熙云間志》卷上也談道:“按《法云寺記》載:《唐隰州司倉支令問妻曹夫人墓志》云:‘葬之顧亭林市南,烽樓之側。今亭林南岡阜相望,即古者沿邊筑臺舉烽燧之地。”{34} 該書提到寶云寺時說:“初名法云寺,在顧亭林市西北隅,大中十三年建。晉天福五年,湖水壞寺基,始遷寺南高基?!眥35} 亭林市附近就是唐朝的海防重地,烽樓相望,可能也有駐軍。日久人口眾多,對商品的需要量較大,成市是必然的事情。市中的人們有著宗教信仰的需求,而法云寺就是為滿足大家對佛的信仰而建造的。

華亭縣的集市中,關于青龍的記載最為集中。青龍位于吳淞江的南岸,即今青浦鎮北,是唐宋間華亭縣一個十分重要的商埠。青龍在行政上隸屬于華亭縣,是最早的沿海對外貿易港和著名市鎮。{36} 《松事叢說》云:“青龍,自唐宋以來為東南重鎮?!眥37} 青龍到底是在唐設鎮還是宋設鎮,學界有不同看法。

一說為唐天寶五年設立了青龍鎮?!墩滤山尽肪?談到青龍江時說:“在唐宋時,其上為巨鎮,今鎮為丘墟。”認為鎮在唐朝已經出現。同書卷14說:“青龍鎮,在青龍江上,天寶五年置。按昆山、常熟、海鹽、吳江,唯有縣鎮,而華亭縣外又有青龍者,舊為江海要害地。建鎮之年,出《青龍賦》。宋制:縣鎮,青龍鎮仍舊,外設防城兵百五十人,巡檢司四?!眥38} 《嘉靖上??h志》卷6《古跡》也說:“青龍鎮,唐天寶五年建。”{39} 這是目前見到青龍鎮設立年份最早的明確記錄。之后有一些方志繼承了這種說法,不過當代不少學者并不認可。如鄒逸麟先生認為:“青龍鎮地方在唐代非軍事要地,按理推論,青龍鎮的設置年代也不可能在盛唐時期的天寶年間?!眥40} 然而《嘉靖上??h志》卷3談到青龍鎮的隆福教寺,“初名報德,唐天寶間建。中有寶塔,長慶間建”。{41} 如何解釋唐代時這一地區就有寺廟的問題,鄒逸麟認為后代史書談及青龍鎮設立的錯誤可能就是由此引起的。他認為唐天寶以來,該地已是一個人口較為集中的聚落,“居民以海上貿易或捕魚為生。為了祈求海上航行的安全,興建寺塔,禱祝平安。隨著太湖流域經濟的發展,到了宋代前期才會有鎮集的設置”。他認為青龍鎮設立的時間不可能在唐天寶年間。

青龍鎮最有可能設立于什么時候呢?唐后期至五代時,出現了很多鎮。主要由于軍事上的需要,這些鎮有相當一部分設立在交通要道附近,有不少后來與縣互為表里。唐后期新設立的鎮,有很多史書中沒有記載,只是在談到其他史事時附帶出現。如唐末僖宗后,華亭地區土匪盤結,王敖據昆山,王騰據華亭,浙西觀察使周寶于是“發杭州兵戍縣鎮”。錢钅翏派顧全武攻克昆山、華亭,今上海西部地區就歸屬到吳越勢力的控制之下。之后華亭縣也設鎮,“有華亭鎮印,或者遂謂自鎮為縣。不知所謂鎮者唐因隋制,置鎮將副,以掌捍防守御之事,縣之冗職耳。唐季五代,或用土豪小校為之”??h城里設鎮,有鎮將,主要是掌防守,官員的級別比較低。{42} 宋初《祥符圖經》說鎮在華亭縣西南二百步,但《元豐九域志》就不再記載了,“如自鎮為縣,則《郡國》《輿地》諸書不應略而不言也”。{43} 其時各縣都有鎮,“舉吳郡屬縣昆山、常熟、華亭、海鹽、吳江,皆有鎮將,以沿海防御之處”。{44} 鄒逸麟先生認為青龍鎮最初的設立與吳越占領蘇州地區有關。當時“為軍事防守需要置青龍鎮,為華亭沿海一軍鎮,以武臣為鎮將任守御之職”。{45} 這一推測應該說是比較合理的。由于青龍鎮處于吳淞江的咽喉處,設鎮派部分士兵鎮守是吳越國當時在邊境地區的普遍做法。之所以宋初的《太平寰宇記》沒有記錄青龍鎮,是因為此書編成于吳越國剛獻土北宋之際,青龍鎮是個軍鎮,并不屬于地方行政。不過至仁宗景祐間,“置文臣理鎮事”,青龍鎮納入到了地方行政管理的范疇,標志著青龍鎮已正式由軍事鎮轉向商業鎮,那么之后的《元豐九域志》就肯定會據實記載了。

雖然青龍具體建鎮年代有不同的看法,但唐代這一地區已是一個較大的百姓聚居地是可以肯定的,一個重要的證據是在青龍已建起了廟宇。《紹熙云間志》卷中《寺觀》記載青龍鎮有三所寺廟,即隆平寺、隆福寺和勝果寺。關于隆福寺,該書云建于唐長慶元年。{46} 隆福寺建于唐代是肯定的,但建寺時間后人有不同看法?!都尉杆山尽肪?認為“唐天寶間建。中有寶塔,長慶間建”,《崇禎松江府志》卷52繼承了這一說法且有一定的依據。如楊維禎《重修寶塔并復田記》:“去華亭縣之北二舍近,其聚為青龍鎮。鎮之南寺曰隆福,創于唐天寶間。寶塔七級凡若干尺,造于長慶間,重修于宋慶歷?!甭∑剿碌氖冀甏?,《崇禎松江府志》說:“在青龍鎮隆福寺北,故俗稱南寺、北寺。本國清院。唐長慶元年建。宋太平興國中僧寶重修?!眥47} 隆平寺是否建于唐代,并不能完全肯定,但隆福寺建于天寶時期,應當說是可以斷定的。

史書記載唐代青龍鎮地區的資料并不豐富,但近年來考古發現大大豐富了唐代青龍鎮地區的發展面貌??脊艑<艺劦溃骸澳壳耙呀洺醪酱_定了青龍鎮遺址的面積,在唐代約為6平方公里,宋元時期擴大到25平方公里,呈現了城鎮快速擴張的勢態?!币簿褪钦f,唐代青龍地區人們生活的區域約為宋代設鎮以后的四分之一,這其實也可以推知設鎮前青龍地區已有一定的規模和人口,有了設鎮的基礎條件;設鎮后,隨著鎮的各種行政功能的完善,鎮區有了顯著的擴展。

考古發現唐代青龍鎮的北界在現在的窯河略北一點,南界在青龍寺以南。隨著青龍江變狹,至宋代鎮區向北發展。從考古發掘推斷,由于發現了前后相疊的兩層遺跡,專家認為唐代的青龍鎮經歷了前后兩個發展時期。考古揭示在緊鄰老通波塘的西岸有一處鑄造作坊,這應該是比較早的青龍鎮手工業作坊。已發掘的作坊區分布在方圓60米的范圍內,清理出排列有序的4座火爐,周圍堆積著大量的紅燒土鑄造殘渣,殘渣內包含有較多的陶范殘塊、爐渣等,最厚處有80厘米。考古專家確定這里是一處范圍較大、使用時間較長的唐代鑄造作坊遺跡,該遺跡可能為鑄鐵作坊。作坊廢棄后,將土地平整,又在其上面建造了房子、水井等生活設施??脊艑<野l現了唐代建造的三處建筑及5口水井。其中一口水井是上海目前考古發現的數百口井中深度最深、做工最精致的。井內還出土了唐鸚鵡銜綬帶銅鏡、鐵釜、鐵提梁鼎、鐵鉤、銀發簪、青釉瓷罐、木雕殘片等多件器物。此外,在青龍鎮還發現了大量來自越窯、長沙窯的碗、缽、罐、壺等日常生活用瓷。這些瓷器的集中發現,一方面說明唐代青龍鎮的商業已經相當繁盛,應當存在著一定的貿易活動,同時也證明了青龍鎮應該是上海地區最早的貿易港口。考古發現,青龍鎮已經利用吳淞江的水路運輸優勢,開始了外洋貿易。{48}

華亭縣的手工業,除了青龍鎮的考古挖掘以外,在文獻資料中也有一些記載。比如唐代的華亭縣農村,有絲織業存在。蘇州沿松江往東,兩岸都種植了桑樹,說明附近農村都是養蠶產絲的:“便向中流出太陽,兼疑大岸逼浮桑。”{49} 《正德松江府志》卷5談到:“線綾,一名苧絲綾,自唐有之。天寶中吳郡貢方紋綾,大歷六年禁吳綾為龍鳳、麒麟、天馬、辟邪之紋者?!眥50} 方志編纂者認為明朝松江府的線綾,就是唐代的方紋綾,他們認為唐朝華亭縣是有絲織品的。

《唐國史補》卷下云:“凡東南郡邑無不通水,故天下貨利,舟楫居多?!眥51} 華亭地區由于靠近江海,百姓使用船舶的時間很多,而這些船只估計大部分在本地生產。1979年,在川楊河北蔡出土了一艘唐初的木船,今陳列在崇明博物館。該古船殘體結構簡單,系一條獨木舟,兩側裝有舷板。舷板用鐵釘釘接,在船底獨木兩側有深5厘米的接口,接口處填有大量的油灰。{52} 這種小船建造的技術比較簡單,而且船體規模不大,但在當時使用很廣泛,因而很有可能是在華亭沿海地區生產的。從中可推知華亭縣有造船業存在,雖然可能只是建造一些小型的船舶。

華亭縣手工業最重要的應該是制鹽業。鄭準大和四年正月二月得病逝世,“終于蘇州華亭縣白砂鄉徐浦場之官舍”。{53} 徐浦場的位置在白砂鄉的海邊,是政府設立的一個鹽場,專門生產食鹽。白砂鄉“在縣南一百二十里”{54},在華亭縣最東南的大海邊?!对洝吩疲骸疤K州華亭縣,有陸四官廟。元和初,有鹽船數十只于廟前,守船者夜中雨過,忽見廟前光明如火,乃窺之?!艘恢閺酱?,光耀射目,此人得之……至揚州胡店賣之,獲數千緡。”{55} 鹽船有數十只之多,可能是政府的運鹽船隊,從沿海的生產地運向內地,這些政府的運鹽船是從華亭縣轉入吳淞江再進入太湖,或折入江南運河,守船人再到揚州出售珠寶?!督B熙云間志》寫道:“陸司空廟,在縣南三里?!庇终劦娇h東南的鹽鐵塘時說:“長三十里。世傳吳越王于此運鹽鐵,因以為名。”{56} 這條三十里長的鹽鐵塘,從五代到宋都是運輸食鹽的航道,或許就是《原化記》說的唐代的運道。運鹽船通過鹽鐵塘從海邊來到華亭縣城南,轉入南北向的顧會浦,再進入吳淞江。

《新唐書》卷54《食貨志四》談到劉晏在江淮地區曾設立10監,其中有嘉興監。同書卷41《地理志五》談到嘉興有鹽官。估計華亭縣的食鹽生產受嘉興監領導。《通幽記》記載:“貞元五年,李白子伯禽,充嘉興監徐浦下場糴鹽官,場界有蔡侍郎廟。”{57} 徐浦下場可能就是上述徐浦場的一部分?!对崎g志》談到:“蔡侍郎廟,在縣南白砂鄉八十里,舊經云未詳。據《通幽記》,貞元五年,在嘉興監徐浦下場糶鹽官場界。今諸場亦有蔡廟場,未詳何神。”{58} 華亭縣白砂鄉有鹽場,受嘉興監節制,這個鹽場直到南宋仍然在生產食鹽。沿海地區農業生產比較落后,但因為靠海,能夠生產食鹽,手工業以制鹽為最重要的特色。

四、華亭縣的社會治理

唐代中后期,華亭縣總體比較安寧,動亂較少?!督B熙云間志》卷中談到的唐代華亭知縣共三人,分別是德宗時瑯琊人張聿、延陵包某和蘇籥。

張聿于德宗建中時登進士第,又中萬言科。宰華亭,“治政凜然,民吏有犯,初必恕之,許以自新,書姓名、罪由于籍,名《定命錄》,再犯必舉籍勘照杖之,非死不已”。賦稅征收的數額,他都張榜公布,“事不虛張,期必前辦”。他讓百姓根據官方公布的數字,“各自度量戶口輕重,較算分厘,早急送官”。老百姓對他這種張榜公布的做法很贊成,“供輸絡繹,無違拒者”,大家稱他張貼的榜文是“赤心榜”。包某(一說是包休)是德宗時的華亭令,“初辟秀才,德宗時宰華亭,辟田野,增戶口,均賦愛人”。蘇籥宰華亭,“在官簡惠,蒞事公正”。{59} 三位縣令的共同點,都是管理上講誠信,有惠政,比較清明,征收賦稅講求公平,他們在華亭縣建立了良好的社會秩序。包某還辟田野、增戶口,說明唐代華亭的土地數和戶口數并不是太多,唐德宗時還處在大力發展時期。

史書還零散記載了一些縣令以下官員的事跡。如孫發,字百篇,登第后授華亭尉。雖然各書沒有記載孫發在華亭的政績有什么突出的表現,但從方干的贈詩中可以看到時人認為授華亭尉是孫發仕途的開端,“莫嫌黃綬官資少,必料青云道巷平”,反過來說,孫發“御題百首思縱橫,半日工夫舉世名”{60},是位才華橫溢的能人。

唐代中期以后,華亭縣出了一些政治和文化名人。比較著名的有陸贄和丁公著。陸贄的籍貫學界有一些爭論。華亭成立后,與嘉興是“封壤交錯,故名賢互載”。陸贄于大歷八年登第進士,占籍嘉興,因而很多人認為他是嘉興人。其實,嘉興和華亭都是蘇州的屬縣,由于華亭剛成立不久,原來屬嘉興的地區盡管劃到了華亭,但人們仍習慣稱自己是嘉興人。唐錢起有《送陸贄擢第還蘇州》詩說:“鄉路歸何早,云間喜擅名。思親盧橘熟,帶雨客帆輕。夜火臨津驛,晨鐘隔浦城。華亭養仙羽,計日再飛鳴?!眥61} 錢起認為陸贄的家鄉在華亭。陸贄唐德宗時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有大量關于中唐政事的奏疏諫議。

丁公著也是華亭人。按其家譜,先世都是普通百姓,耕于胥浦鄉。公著21歲五經及第,第二年又通開元禮,授集賢校書郎。唐穆宗即位,召居禁中,詢訪朝典,以宰相許之。官至太常卿。公著子孫一直在華亭生活,“尚延其緒也”。胥浦鄉在華亭縣西南五十里,“以子胥所鑿,故名”。此外如顧謙,“風神朗秀,質性端敏,舉明經三禮二科,洞達貫穿”,官為貝州宗城令。顧謙后棄官回家,居北平鄉崧子里,“名流高其風操,咸就見焉”。{62}

從這幾位華亭縣的名人身上,可以看到他們都是進士或明經出身,其一舉一動即使在不任官職時也對周圍人影響很大。雖然地處沿海,但眼光敏銳的士人們已認識到科舉考試對家族社會地位和前途有著重大的決定性作用,因而讓子弟自小就接受相應的教育,而登弟后的士大夫們最后大多有良好的仕途,在政壇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毫無疑問,盡管唐代走上科舉之途的人數并不算很多,但他們對華亭地區社會風氣的改變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唐代后期,華亭縣居住著不少大族。華亭縣北六十里海隅鄉,南宋淳熙間居民得一碑,是天寶六年黃池縣令朱氏的墓碑,墓葬于昆山縣全吳鄉孔子宅之西南。{63} 可知這位朱縣令晚年生活在全吳鄉,幾年后華亭縣正式設立。在柘林方廣寺側有蔡侍郎廟,寺是當年舍宅為寺的。寺有石幢,題云“唐咸通六年,蔡贊造”。寺去蔡父母塋九十步,去自己的壽塋一十六步。蔡家“三代皆當世文儒”。{64}

宋朝出土的《唐故朝散郎貝州宗城縣令顧府君墓志》,詳細揭示了顧謙家在華亭地方社會中的地位,有助于我們看出唐代后期華亭縣上層人物社會交往的網絡結構。顧謙祖上均出仕任官,其高祖曾任登州軍州事衙推,祖父任堯州司戶參軍,父親任寧國縣丞,三代都是地方上的中下層官員,是官宦世家。顧謙早歲舉明經、三禮二科,“洞達微言,貫穿精義”,是個從小被家庭培養為熟讀儒家文章的文化人,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他的仕途不順,但他是個有氣節的人,“晚節以談笑曳裾,歷諸侯上客”,最后官為貝州宗城縣令。他向往云間故鄉的“豹隱鴻冥,韜光晦跡”,對名人“高山仰止,如不及焉”。咸通十三年死后,葬在華亭縣北平鄉崧子里。這樣一位官宦士人,雖然仕途上沒有大作為,但有自己文化上的追求。為保持家族的社會地位,顧家的婚姻主要是在本階層的幾個望族間通婚。顧謙的夫人弘農楊氏,“貞順婉約,閨門楷儀”。顧謙的兒子有六人,長子顧寰,杭州鹽官縣尉;次子顧臺,常州晉陵縣尉;三子顧占,旁州館驛巡官、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四子顧寔,鄉貢明經,五、六子還沒成人。顧謙自己的官職不高,并不能為兒子們在仕途上帶來什么好處,但四個兒子都能出仕,而且第四子還是鄉貢明經,說明顧家在地方上具有較好的聲譽,而兒子們是靠了自己的本事才有這樣的前途,估計大多是讀書科舉而出仕的。顧謙還有兩個女兒,長適吳郡張聿之,明經出身,解褐蘇州華亭縣尉;次女許嫁吳興姚安之,登童子、學究二科,再命為東宮舍人。兩個女兒已嫁和許嫁的,都是“禮樂名儒,簪纓盛族”,都是走科舉出仕的子弟。{65} 可知,士人望族世代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為了保持這種地位,家庭中重視文化教育,接受儒家思想,有氣節不流俗,婚姻上講究門第。特別是到了唐代后期,華亭望族女子都期望尋找能登上科第的青年才俊,嫁入和自家政治層次相當的文化大族??梢赃@樣認為,唐代的華亭地區,這樣的望族世家已經有一定的數量。

在華亭生活的望族,有的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世家,有的是任官后留下來的,還有一部分是外地遷徙來的,他們認為華亭遠離政治中心,自然環境優美,是個宜居之地。如陶峴,為陶淵明的后代,開元中,居白鶴江,“不謀宦達,擇僮仆,委以田業,遂遍游江湖,往往數年不歸。子孫已成人,初不辨其名”。{66} 可以看到,一些士人將華亭當成隱逸之地,這是他們追求在華亭居住的原因之一。

五代時期,華亭屬吳越國的東北部邊疆之地,但仍可見一些望族士人在此活動的身影。如丞相潘葛的妻子李夫人的墓,在松江府南四十里的潘店北杏涇附近。潘葛的名字不一定真,但這個李夫人的墓絕對是一個大族的墓,因為墓有華表、石柱、石獸、石碑,碑的一旁鐫刻有“天漢四年葬”五字。{67}北宋前期活躍的一些大族世家,有不少是唐末五代時從北方遷來的。比如北方衛氏家族的一支唐末從北方遷到華亭:“上世齊人,唐末避亂徙錢塘,又自錢塘徙華亭,故今為華亭人?!眥68} 華亭衛氏,以衛允恭為家族的始祖,生有衛至、衛育、衛京、衛淳、衛滔五子,其時已是華亭的望族。衛氏家族到南宋一直很興旺,是華亭地區標桿性的世家大族。

華亭縣雖然在唐代才建立,華亭縣的岡身以東地區成陸較晚,發展更晚,但岡身以西一直是大族世家生活的地方。南宋魏了翁說:“吳中族姓人物之盛,自東漢以來,有聞于時。逮魏晉而后,彬彬輩出。左太沖所謂‘高門鼎貴,魁岸豪杰,虞、魏之昆,顧、陸之裔。雖通言吳郡,而居華亭者為尤著。蓋其地負海忱江,平疇沃野,生民之資用饒衍,得以畢力于所當事,故士奮于學,民興于仁,代生人才,以給時須。自陸士衡、士龍以至唐宰相元方、象先、希聲,猶曰隨世以就功名。至敬輿,則巍然三代人物也。涵養作成,豈一旦之功?”{69} 就是說,華亭地區一直生活著眾多大族,而且由于這里經濟、文化比較發達,所以華亭士人最主要的特點是“奮于學”,“興于仁”,講究仁義誠信。

五、五代時期華亭縣的開發

唐末,整個江南地區都呈現出混亂的局面,華亭縣也不例外。僖宗入蜀,南方失控,“時群盜所在盤結,柳超據常熟,王敖據昆山,王騰據華亭”。{70}《崇禎松江府志》卷49談到鎮海軍節度招討使“周寶練卒自守,發杭州兵戍縣鎮。先是華亭之南境金山、北境上海、青龍皆有鎮將,勢孤不敵,故加兵戍之。”{71} 僖宗光啟二年,“劇賊剽昆山,招討使周寶遣將張郁戍海上,郁叛,刺史王蘊謂將兵還休,不設備,郁遂大掠,蘊嬰城守。寶遣兵討郁,郁保常熟,遂走海陵”。{72} 先是劇賊圍攻昆山,而這批劇賊很有可能是自東向西發動進攻,即從今上海北部向昆山發動軍事行動,才有周寶派張郁率三百士兵到海邊戍守。張郁半路上反叛,而蘇州刺史王蘊還以為這支部隊是輪番休息的節度使部隊,沒有作任何軍事上的準備。

唐昭宗龍紀元年,錢钅翏控制了整個太湖流域,華亭縣就成為錢氏的東部屏障。此后幾年,錢钅翏與孫儒、楊行密在蘇州至潤州一線反復爭奪,大小戰爭無數。由于華亭縣及昆山東部地區偏居海邊,并不是爭奪的戰略要地,因而重大戰斗都沒有波及。乾寧二年,錢钅翏發兵討伐董昌,乘著錢钅翏無暇北顧,楊行密派人攻打杭州、嘉興,蘇州也為淮南兵攻克。此后雙方互有攻守,但蘇州、嘉興一線基本在淮南兵控制之下。錢钅翏平定董昌后,于乾寧四年派顧全武爭奪嘉興、蘇州,很快攻克常熟、華亭等縣城,整個太湖東部地區,除蘇州城外,全部回到錢钅翏手中。

其時政局動蕩,“嘉興、海鹽、華亭舊有鎮將”,在重要的縣城和戰略要地,有一支部隊駐守,而周寶就在華亭“練卒自守”。顧全武攻克華亭后,明人認為“于嘉興之西境義和,華亭之南境金山,北境之上海、青龍,海鹽之東境乍浦,西境澉浦,皆置鎮遏使,以是土之豪杰世領之”。{73} 吳越開始有了鎮遏使制度,但具體駐守的將領實際上是個帶兵的土豪。

后梁建國,錢钅翏稱臣,被封為吳越王,建立了吳越國,極盛時有十三州,秀州和蘇州是其中的二州。史云:“自錢武肅分蘇以為秀,用自屏蔽。”{74}后晉天福四年(939)置秀州,領四縣,華亭是四縣之一。

在錢氏統治時期,實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國策,很少主動進攻鄰國。錢钅翏的后代基本保持了這種政策,輕徭薄賦,獎勵墾殖,“募民能墾荒田者,勿收其稅,由是境內無棄田”。{75} 在吳越國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華亭縣迎來了一個安定的時期,社會經濟總體呈向前發展的態勢。之后吳越與吳、南唐的爭奪中,戰場主要在蘇、常二州的交界地區,華亭相對而言比較安定。宋人指出:“夫吳越之地,自錢氏時獨不被兵?!庇衷疲骸吧w自長慶以來,更七代三百年,吳人老死不見兵革?!眥76} 話雖然有夸大的成分,但至少說明社會長期安定。

吳越政權統治期間,特別重視海塘修建和農田水利,華亭縣是建設的重要地區之一。今上海地區的下砂到慶寧寺,人們發現有一條沙帶存在。譚其驤推測這條沙帶應該就是下砂捍海塘外的積沙。他認為在開元舊捍海塘之東,歷史上曾經存在過一條下砂捍海塘,其時代約當在五代或北宋初期,即公元十世紀。{77} 月浦、江灣一線存在著斷續的沙帶,而北蔡、周浦、下砂一線存在著比較連續的沙帶,譚其驤認為這是同一時代形成的一條沙帶,是《弘治上海志》中提到的下砂捍海塘的故址所在。該志卷6《勝致》談到石筍灘云:“在下沙捍海塘外,抵海三十余里,每二三丈沙汭中,有石如筍者彌望,潮汐至此,其流遂分。本名分水港,喜事者易以今名,莫原何代所建。相傳此處潮勢悍激,輒壞堤防,垂聚成田,自建石筍,厥勢分矣。”{78} 這條捍海塘與北蔡—周浦—下沙發現的沙帶基本吻合。說明在某個時期,海潮沖力作用到沙帶附近,形成粗沙帶狀堆積,而人工修筑的捍海塘應該就是在沙帶附近。下砂海塘一般認為修筑時代約在五代或北宋初期,即公元十世紀。{79} 吳越國比較注意農田水利,在錢塘江口修筑石塘,所以很有可能在華亭縣的東海之濱開元舊捍海塘之外沿當時海岸側近筑有一條新海塘,“所以這條下砂捍海塘應以斷作筑于吳越時代即十世紀前期為妥”。{80}

吳越政府對農田水利十分重視,設立官方機構和用軍隊來開展水利建設。吳越國專門設都水營田司,作為統一規劃水利事業的專門機構,由專人負責,號曰撩淺軍,“常為田事,治河筑堤”,“居民旱則運水種田,澇則引水出田”。{81} 這個機構在吳淞江及其支流地區展開了撩淺工作,并且疏浚淀泖、小官浦到海的通道,一方面保證河床的深度,另一方面將疏浚河道的泥土用于筑堤,可以使堤內的土地免于旱澇災害。

吳越國還在華亭縣大規模開展農田建設,在低洼地帶采用圩田方式開墾荒地。華亭縣百姓自唐中期以后,利用水鄉河道,廣建圩田?!佰渍邍玻瑑纫試?,外以圍水”,這樣造成“河高而田在水下,沿堤通斗門,每門疏港以溉田,故有豐年而無水患”。{82} 在沿吳淞江和各支流地區,華亭縣大量興建圩田。每一圩田方數十里不等,外圍以水,內是河堤包圍著的農田,如一座城池,中間以小河渠溝通,小河渠通向圩外的大河道,相連處用閘門調接水位。旱時開閘引江水入小河渠灌溉農田,澇時關閉閘門不使江水進入農田區,這樣可以確保圩內的農田成為豐產良田。

吳地先民早在春秋晚期就已開始改造大面積的平原低洼沼澤地,最常見的是采用圩田的方法。{83} 到唐代,太湖東南地區的湖蕩沼澤經過開挖塘浦和排匯積澇,成為良田,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屯墾。中唐蘇州嘉興屯田,已經采用塘浦溝洫系統,有力地促進了農田建設,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至吳越國時,圩田建設出現高潮,太湖東部地區,包括沿吳淞江至淀山湖及以下地區全部開始興建圩田。吳越國的圩田,主要方式是這樣的:“自二江故道既廢,而五湖所受者多,以百谷鍾納之巨浸,而獨泄于松陵之一川,勢不能無浸溢之患也。觀昔人之智亦勤矣,故以塘行水,以涇均水,以塍御水,以埭儲水,遇淫潦可泄以去,逢旱歲可引以灌,故吳人遂其生焉?!眥84} 實際上就是在農田中開挖塘、涇,平時用來灌溉農田,澇時作為排水溝渠。在塘、涇上建設塍和埭,以使水平時不因為水位變低而流失掉,澇時不因為水位變高而排泄不出。宋人郟僑亦說:“浙西,昔有營田司。自唐至錢氏時,其來源去委,悉有堤防、堰閘之制。旁分其支脈之流,不使溢聚,以為腹內畎畝之患。是以錢氏百年間,歲多豐稔。惟長興中一遭水耳?!眥85} 他們談到的吳越國農田建設,其實主要就是塘浦、涇之類的小河道疏浚和相應配套工程的建設,這些工程主要是圍繞農業生產而構筑的。

吳越國治水和治田,成效十分明顯。宋人將這種圩田與井田相提并論,認為有異曲同工之效:“古人遂因其地勢之高下,井之而為田。其環湖卑下之地,則于江之南北,為縱浦以通于江。又于浦之東西,為橫塘以分其勢而棋布之,有圩田之象焉。”這一類塘浦,闊者三十余丈,狹者不低于二十余丈,深度在二三丈至一丈之間。{86} 為塘浦圍繞的農田,與古代井田還真有幾份相像?!秴窃絺涫贰氛f兩浙地區“募民墾荒田,勿取租稅,由是境內并無棄田”{87},說明圩田取得了較大成果。

當然,大量農田開辟,吳越國政權還是會收取租稅,而且比較苛重,在全境的田稅是畝征三斗?!吨袇羌o聞》:“初錢氏國除,而田稅尚仍其舊,畝稅三斗,浙人苦之。太宗乃遣王贄為轉運使,均兩浙雜稅,贄悉令畝稅一斗。使還,大臣有責其增減賦額者,贄謂畝稅一斗,天下之通法,兩浙既已為王民,豈可復循偽國之制?上從其說,浙人至今便之。”{88} 吳越國畝征三斗的制度在納土后沒有變化,到王贄為轉運使,才改成了畝稅一斗。不過事實上不可能這樣簡單?!肚淇h志》卷6:“均定兩浙稅數,只作中下兩等:中田一畝口稅錢四文四分,秋米八升;下田一畝錢三文三分,米七升四合?!蓖恋赜懈呦轮郑慨€土地除交糧食之外還要交稅錢,應該是夏稅交錢秋稅交糧,根據戶等各不相同,并不是簡單的畝稅一斗。不過總體上,北宋各種土地的稅錢,“高下有差,高者不逾五斗,下至二斗”{89},在這個范圍內擺動。

總體而言,華亭縣設立后在政府的有效控制下,社會變化是十分明顯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發展很快,人口增加迅速,社會較為穩定,為北宋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90} 從華亭縣社會和經濟的逐步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江南北部沿海地區開發過程,雖然有點漫長,但社會進步越來越明顯。

注釋:

① 翁俊雄:《唐初政區與人口》,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96、286頁。

②{74}{84} 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51頁。

③ 陳吉余:《長江三角洲江口段的地形發育》,《地理學報》1957年第3期。

④ 譚其驤:《關于上海地區的成陸年代》,《文匯報》1960年11月15日;譚其驤:《上海市大陸部分的海陸變遷和開發過程》,《考古》1973年第1期。譚先生指出吳淞江以南岡身,分別為沙岡、竹岡、紫岡三條,第一條相當于馬橋、鄔橋、胡橋、漕涇一線,第三條相當于諸翟、新市、柘林一線,寬度一般不過二公里,狹處僅一公里半,南端近海處擴展至四公里左右。

⑤{19}{22}{26}{27}{29}{34}{35}{42}{44}{46}{54}{56}{58} 楊潛:《紹熙云間志》,《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4、12、11、12、13—14、57、23、26、11、11、29、14、31,35、31頁。

⑥ 譚其驤:《關于上海地區的成陸年代》,《文匯報》1960年11月15日。

⑦ 蘇軾:《蘇東坡全集·奏議集》卷9《進單鍔〈吳中水利書〉狀》,《四部精要》第1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17頁。

⑧ 《新唐書》卷41《地理五》。

⑨ 楊潛:《紹熙云間志》卷中《堰閘》,《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頁。關于舊捍海塘,學術界多數人認為是筑于開元初,但由于《云間志》沒有記錄具體的修筑年代,所以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筑于北宋末南宋初,有人認為筑于北宋皇祐年間,還有人認為根本沒有舊捍海塘的存在。

⑩{13} 譚其驤:《〈上海市大陸部分的海陸變遷和開發過程〉后記》,《上海地方史資料》,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內部發行)1982年版。

{11} 譚其驤:《關于上海地區的成陸年代》,《文匯報》1960年11月15日。這一觀點譚先生稍后有所修正。同時他的觀點為一些學者商榷,如黃宣佩、吳貴芳:《從嚴橋遺址推斷上海唐代海岸的位置》,《考古》1976年第5期;黃宣佩、吳貴芳、楊嘉祐:《從考古發現談上海成陸年代及港口發展》,《文物》1976年第11期;吳貴芳:《從建國以來上??脊虐l現看古代上海的發展》,《學術月刊》1979年第9期。

{12} 譚其驤:《上海市大陸部分的海陸變遷和開發過程》,《考古》1973年第1期。

{14}{18}{23}{25} 樂史:《太平寰宇記》卷95《江南東道七·秀州》,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914、1915、1915、1915頁。

{15} 范成大:《吳郡志》卷19《水利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60—261頁。

{16} 譚其驤:《浙江省歷代行政區域—兼論浙江各地區的開發過程》,《長水集》(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22頁。

{17}{24} 《元和郡縣圖志》卷25《江南道一》。

{20}{21}{88} 龔明之:《中吳紀聞》,《全宋筆記》第3編第7冊,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243、190—191頁。

{28} 楊潛:《紹熙云間志》卷上《古跡》(第24頁)談到南宋淳熙中,居民得到一碑云:“天寶六年,黃池縣令朱氏葬于昆山縣全吳鄉孔子宅之西南?!倍渍霸诳h北七十五里海隅”。

{30} 聶豹:《正德華亭縣志》卷4《徭役》,《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19頁。

{31} 陸廣微:《吳地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32} 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中和009,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13頁。

{33}{38} 顧清:《正德松江府志》卷17、卷2、卷14,《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79、27,218頁。

{36} 青龍的得名,北宋朱長文說“人莫知其得名之由,詢于老宿,或云因船得名”。因為位處于吳淞江邊,因船得名是有可能的。朱長文發現將船稱青龍的,歷史上還真不少。如庾信《哀江南賦》有“排青龍之戰艦”;《南史》談到陳將戚欣曾“以青龍百余艘屯兵守狼尾灘”,而“楊素親率黃龍十艘”,所以朱長文認為“則青龍者,乃戰艦之名”。為什么青龍之名安到了華亭?“或曰青龍舟孫權所造也,蓋昔時嘗置船于此地,因是名之耳。”(《吳郡圖經續記》卷下《往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頁)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真假難辨。

{37} 方岳貢:《崇禎松江府志》卷2引,《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頁。

{39} 鄭洛書:《嘉靖上??h志》卷6《古跡》,《上海府縣舊志叢書·上??h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39頁。

{40} 鄒逸麟:《上海地區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青龍鎮》,《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1輯。鄒逸麟先生的研究基本上是準確的。不過,關于青龍鎮設立于天寶五年的記載,較早的是《正德松江府志》而非《嘉靖上海縣志》卷6。王文楚先生在《上海市大陸地區城鎮的形成與發展》一文中提到《嘉靖上海縣志》卷3說青龍鎮設于天寶五年,其實并不見記載,似有誤。該文原載《歷史地理》第3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鄒逸麟后又撰《青龍鎮興衰考辨》一文,重申天寶五年說是令人懷疑的。他認為《通典》等典籍都有唐代軍鎮的記錄,但沒有提到青龍鎮。華亭縣設立于天寶十年,很難想象沒有戰爭需要的情況下,在蘇州東三百二十里的地方設置軍事性質的青龍鎮。陸廣微《吳地記》和《太平寰宇記》都沒有青龍鎮的記錄,最早記載的是《元豐九域志》,已經是北宋中期,但沒提置于何年。即使元《至元嘉禾志》也沒有提到青龍鎮置于何時,明人怎能知道設置的年代呢?該文載于《歷史地理》第2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1} 鄭洛書:《嘉靖上海縣志》卷3《祠祀》,《上海府縣舊志叢書·上??h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24頁。

{43}{50}{59} 顧清:《正德松江府志》卷1、卷5、卷23,《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5、77、382頁。

{45} 鄒逸麟:《青龍鎮興衰考辨》,《歷史地理》第2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7} 方岳貢:《崇禎松江府志》卷52《寺院三》,《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9頁。

{48} 韓少華:《青龍鎮首現唐代鑄造作坊遺址,見證港口昔日興盛》,《東方早報》2013年2月7日。

{49} 《全唐詩》卷652,方干:《題松江驛》。

{51} 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全唐五代筆記》,三秦出版社2012年版,第850—851頁。

{52} 王正書:《川楊河古船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7期。

{53} 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大和027《故右內率府兵曹鄭君墓志銘并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5頁。

{55}{57} 李昉:《太平廣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241—3242、2417頁。

{60} 方岳貢:《崇禎松江府志》卷28《宦績一》,《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74頁。

{61}{62} 方岳貢:《崇禎松江府志》卷36《人物一》,《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734、736頁。

{63} 顧清:《正德松江府志》卷16《第宅》,《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47頁。

{64}{67} 方岳貢:《崇禎松江府志》卷48《塚墓》,《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939、940頁。

{65} 楊潛:《紹熙云間志》卷下《墓志》引《唐故朝散郎貝州宗城縣令顧府君墓志》,《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6—57頁。

{66} 魏球:《康熙青浦縣志》卷7《人物下》,《上海府縣舊志叢書·青浦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20頁。

{68} 衛涇:《后樂集》卷17《先祖考太師魏國公行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69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712頁。

{69} 楊潛:《紹熙云間志》“續入”引《華亭縣建學記》,《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71頁。

{70} 《新唐書》卷186《周寶傳》。

{71} 方岳貢:《崇禎松江府志》卷49《兵燹》,《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969頁。不過這句話是明代修方志者的話,將后代的地名提前到這里來使用,并不十分準確。

{72}{85}{86} 范成大:《吳郡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54、278、267頁。

{73} 方岳貢:《崇禎松江府志》卷2《沿革》,《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頁。

{75} 《資治通鑒》卷288“后漢隱帝乾祐二年十月”條。

{76} 葉適:《葉適集·水心別集》卷2《民事中》,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54頁;龔明之:《中吳紀聞》卷6《蘇民三百年不識兵》,《全宋筆記》第3編第7冊,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頁。

{77} 譚其驤:《再論關于上海地區的成陸年代——答丘祖銘先生》,《長水集》下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頁。

{78} 郭經:《弘治上??h志》卷6《勝致》,《上海府縣舊志叢書·上海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7—68頁。原書有數字缺失,據后代方志補出。

{79}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沙帶出現的時間可能在唐朝以前,如張修桂在《上海地區成陸過程概述》(《復旦學報》1997年第5期)一文中認為的確存在下砂沙帶,但時間是距今三千年至一千七百年。他認為盛橋、下砂、灘滸山一線沙帶海岸,其形成當不遲于東晉初年。

{80} 譚其驤:《上海市大陸部分的海陸變遷和開發過程》,《考古》1973年第1期。有些人認為這條下砂海塘并不一定真的存在,即使存在其修筑的時間還是可以商榷的。如黃宣佩、吳貴芳認為所謂下砂海塘就是開元初年所筑舊捍海塘的另一個名稱,并不是舊捍海塘之外的另一條海塘。張文彩也不認為存在著這條海塘,只認為在下砂一帶存在著自然的沙壩。他認為《弘治上??h志》中提到的下沙捍海塘,其實是指老護塘。參見《上海海塘始建問題研究》,《上海水利》1986年第2期。

{81}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78《武肅王世家下》,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90頁。

{82}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6《田賦考六·水利田》,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7頁。此段話應出自于楊萬里《誠齋集》卷34《圩丁詞十解·序》。

{83} 參見繆啟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農業出版社1985年版,第6頁。

{87} 錢儼:《吳越備史》卷4《大元帥吳越國王》乾祐二年末,傅璇琮等主編:《五代史書匯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247頁。

{89} 謝庭薰:《乾隆婁縣志》卷6《田賦》,《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2頁。

{90} 參見蕭正洪:《課植農桑:唐代鄉村基層組織與農業生產》,《中國農史》2021年第1期。

作者簡介:鄒國慰,《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編輯部編輯,上海,200234;張劍光,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200234。

(責任編輯? 張衛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高清毛片|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福利视频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亚洲天堂.com|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不卡色老大久久综合网|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在线色国产|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久久福利网|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国产成人免费|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欧洲av毛片|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欧美午夜精品|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www|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在线无码九区|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91国语视频|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午夜小视频在线|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亚洲天堂久久久|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狠狠v日韩v欧美v|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日韩毛片基地|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午夜国产理论| 久久毛片基地| 久久国产香蕉| 嫩草国产在线|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免费看a级毛片|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黄色a|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成人一区在线|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视频大全|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