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杜平 賈國寬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是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命脈,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保證,更是重要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因此,耕地保護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但是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耕地“非糧化”現象開始形成并不斷擴大,一定程度上耕地“非糧化”不僅會危及國家的糧食安全,還可能會對我國的社會穩定造成影響,因此,防止耕地 “非糧化”工作勢在必行。
一、封丘縣防止耕地 “非糧化”工作現狀
近年,封丘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將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采取有力舉措防止耕地“非糧化”,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扛穩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牢牢守住了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
(一)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糧食產量實現穩中有增
2020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2.29萬 hm2,較2019年增加0.4萬 hm2,總產量94.25萬t,較2019年增加產量5100萬kg,增長5.72%。小麥種植面積7.13萬hm2,總產量達53.71萬t,平均每667 m2產量502 kg,較2019年增長2.03%。其中,優質強筋小麥面積1萬hm2。秋糧面積5.15萬hm2,總產量40.53萬t,玉米種植面積4.46萬hm2,總產量36.66萬t,平均每667 m2產量548 kg,較2019年增長2.43%。
(二)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現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措施面積全覆蓋
封丘縣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措施面積全覆蓋。其中,秸稈還田面積11.33萬hm2,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2萬hm2,深耕深松面積2.33萬hm2,有機肥使用面積0.8萬hm2。2020年,封丘縣耕地養分總趨勢是穩中有增,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較2019年略增,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較2019年明顯增加。
(三)高標準農田集中投向糧食生產功能區
目前,封丘縣已完成“兩區”總面積6.14萬hm2,其中,小麥種植區6.14萬 hm2,水稻種植區(和小麥重疊種植)341hm2,玉米種植區(和小麥重疊種植)4.71萬hm2。劃定重要農產品大豆生產保護區(和小麥重疊種植)4.71萬hm2,并通過建檔立卡、上圖入庫,精準落實到地塊,構建縣級“兩區”劃定數據庫及管理平臺。
封丘縣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封丘縣陳橋鎮、荊隆宮鄉2個鄉鎮38個自然村,建設高標準農田共3200 hm2,項目區全部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
二、封丘縣防止耕地“非糧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的“非糧化”意識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我國實行的是“承包到戶”的土地政策,因此,土地種植什么樣的作物一般由農民自己決定,這就導致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會因為單純追求經濟利益而放棄糧食種植,進而種植經濟作物。調查發現,封丘縣部分農戶及新型經營主體流轉耕地改種非糧作物,出現“非糧化”現象。從現實的經濟效益看,糧食生產過程中除去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凈收益低,與高效農業相比,糧食生產的效益較低,受利益驅動,出現耕地“非糧化”。
(二)耕地質量處于不斷下降趨勢
為了保證糧食作物的高產,近年,封丘縣糧食作物的化肥、農藥用量在不斷地增加,雖然這種做法能夠在一定時期內提高糧食的產量,保證糧食的增產增收,但是從長遠來看,過量的使用化肥和農藥,在很大程度上會給土壤造成污染,影響糧食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三)土地承包者的種糧積極性不高
目前,封丘縣完成了一部分的土地流轉,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土地流轉后,很多承包者主要以種植花卉、果木等經濟作物為主,只有少部分的承包者種植小麥和玉米,這為防止耕地“非糧化” 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挑戰。
三、防止“非糧化”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法制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以保護耕地
要實現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并且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堅決守住耕地紅線,防止在土地流轉中出現亂占耕地的現象。同時要在此基礎之上,做好防止耕地“非糧化”工作的宣傳,使人民群眾深切認識到防止耕地“非糧化” 工作的重要意義和重大作用。
(二)增加種糧補貼,提高農民積極性
增加種糧補貼,是非常必要的措施。要增加農民的種糧補貼,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適度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提高糧食收購價格,首先,要完善糧食儲備制度,使糧食價格在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有預期地實現增長。其次,要出臺與本地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最低糧食收購價格,避免糧賤傷農,避免因為糧食價格波動大給農民收入造成損失。另一方面,適度增加種糧大戶的補貼力度。隨著土地流轉在農村的興起,封丘縣的土地流轉趨勢也逐步明朗,一部分種糧大戶日漸形成。土地流轉使得土地向少數農民手中集中,這部分農民對防止耕地“非糧化”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影響。適度增加種糧大戶的補貼力度,首先,對種糧大戶進行農資補貼,比如對種子、化肥及農機具進行補貼,一定程度上減少他們的種糧支出。其次,要按照“誰種糧、誰收益”的原則,在對種糧大戶進行審核確定的基礎上,將種糧補貼按照他們的實際種糧面積進行發放,以此提高種糧大戶的種糧積極性。
(三)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
在保護耕地數量的同時,也要注重土壤質量的保護,防止土壤污染、土地質量下降,與此同時,大力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四)高標準農田集中投向糧食生產功能區
作為確保糧食基本產能的核心區域,從永久基本農田中劃定的糧食生產功能區是穩定口糧種植面積的重要基礎。一方面,要加強監管,防止糧食生產功能區弱化糧食生產。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糧食生產功能區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