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高校校園文化為研究對象,站在時代發展的角度,圍繞新媒體視角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展開研究。首先對新媒體的內涵、特點等進行概述;其次,結合校園文化建設整體情況,對新媒體視角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全面分析;最后,詳細介紹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策略。希望能夠通過本文的研究進一步增進高校對新媒體的了解與認知,使之成為校園文化建設最佳輔助工具,為高質量、高水平校園文化建設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校園文化 傳承 創新
隨著新媒體應用范圍的不斷拓展,高校校園文化也逐漸迎來了大眾傳媒時代的新發展。新時期背景下,面對豐富的媒體信息以及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大學生對社會各類信息的關注度有所提高,信息敏銳度也逐漸增強。校園作為信息傳播、創新、應用的主陣地,大學生群體對新媒體以及新媒體信息抱有天然的好奇心。大學生在應用新媒體軟件,瀏覽新媒體信息的過程中,必然會受之影響而在各方面產生一定的變化。這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在把握機遇的同時贏得挑戰,使校園文化實現傳承與創新,就成為目前高校管理者關注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新媒體概述
新媒體是相對于以電視、報刊、廣播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而言的,是互聯網信息時代技術創新發展的重要產物,新媒體以移動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為依托,借助無線通信網絡、有線通信網絡、互聯網等的信息載體作用,在數字電視、智能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上進行信息的傳播。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數字報刊、數字廣播、移動電視、數字電視、互聯網、觸摸媒體、手機網絡甚至手機短信等都可以歸結到新媒體類別中。
新媒體之所以被稱之為“新”媒體,究其原因,其中不僅包含著形式、技術上的革新,更是一次理念上的革新,突破性地將網絡與媒體進行銜接,在豐富媒體形態的同時,更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信息傳播渠道的拓展,從而使得新媒體表現出了諸多的優勢特征,包括網絡化、虛擬化、超文本、互動性、數據性、模擬性、共享性、海量性等。這些優勢特征的具備,是新媒體能夠于近年來保持高速發展的關鍵,更是新媒體獲得用戶廣泛認可的關鍵。
二、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是新媒體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空間的拓展。在以往的校園文化建設中,礙于信息傳播空間的限制,師生只能夠在圖書館、學習室、會演廳等場地參與校園文化建設。而新媒體能夠憑借其強大的科技感,賦予校園文化同樣的科技含量,使校園文化建設活動能夠突破時間、空間局限,從線下建設拓展至線上活動。如此,一方面,在新媒體平臺的作用下,師生得以突破時間、空間界限,根據自身計劃安排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線上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提升了師生對校園文化的興趣度,更有益于滿足師生多元化的校園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新媒體的輔助下,校園文化傳播陣地得以從黑板、宣傳欄等拓展到網絡媒體中,通過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賬號等形式進行更為生動、具體的宣傳表達,使校園文化能夠以廣大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在創新校園文化宣傳方式的基礎上,更實現了宣傳效果的優化。
二是新媒體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形式的豐富化。以往的校園文化建設礙于資源限制,僅能夠依托校園內的圖書館、文化室等資源進行單一的校園文化建設,無論是在文化活動形式還是在內容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媒體在移動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諸多先進技術的輔助下,不僅擁有良好的信息傳輸渠道,更憑借互聯網優勢作用的發揮,具備海量的信息資源。在此種情況下,新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運用能夠幫助高校補齊資源、渠道等方面的缺陷,使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在新媒體傳播渠道的作用下被源源不絕地引入校園中,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傳統文化進校園、現代文化交流論壇等都可以在新媒體的作用下實現,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優質文化資源在高校的共享。
(二)挑戰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何況作為新生事物的新媒體,其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在誕生之初就擔負著一定的使命,會對社會的發展帶來許多輔助效用。但新生事物從誕生、應用到真正融入我們的社會生活、生產中,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適應階段,同樣,在新媒體融入校園文化的過程中也必然會隨之出現一些矛盾,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一定的挑戰。
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新媒體的出現,使多元文化對校園文化沖擊力度加大。隨著世界一體化格局的形成,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往程度逐漸頻繁。而在這些頻繁交往的背后掩藏著大量的文化交流,其中不僅有意識形態、傳統文化、潮流文化之間的交流,也有禮儀交往方面的接觸。在傳統媒體盛行的過去,礙于信息傳播渠道、傳播量有限,使得世界多元文化對我國文化的影響稍弱。新媒體的出現不僅實現了傳播渠道的拓寬,更能夠在短時間內承載大量信息傳播任務,這為世界多元文化在我國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這些多元文化信息中除包含一些優質元素外,還包含一些低俗甚至違法信息,這些信息所表達的文化主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左,甚至存在顛覆性的文化認知。一旦這些信息大量通過新媒體進入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中,極易起到蠱惑人心的不良效用,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樹立產生不好的影響。
此外,通過對當今大學生業余生活的廣泛走訪調查,能夠看到大學生對新媒體已經出現了過分依賴的情況。新媒體幾乎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個別學生過度沉溺在新媒體所營造的虛擬世界中無法自拔,執迷于觀看直播、網絡游戲、刷小視頻、網絡交友等,逐漸與周圍的現實世界疏離。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更對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影響。
三、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策略
(一)更新思想認知
思想認知對行為極具導向價值,高校能否對新媒體的優勢作用,對新時期校園文化發展要點等問題有充分且全面的認知,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質量的高低。為此,作為高校而言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是增進對新媒體的認知,明晰新媒體優勢功能、特點、價值等。結合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特點,對新媒體進行有針對性、有重點的探究工作。二是樹立積極的發展觀。對新媒體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所帶來的各項機遇與挑戰要冷靜視之,將這些變化看作是社會發展所要經歷的必要階段,進而有條不紊地調整計劃以應對挑戰。
(二)豐富活動形式
新媒體為高校校園文化帶來的重大機遇,就是實現了信息傳播形式的豐富、傳播渠道的拓展。高校要充分把握這一機遇,積極整合現有資源,以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具體而言,可以嘗試如下做法:一是利用新媒體數字化、網絡化的優勢特點,加大校園網絡建設投資力度,著力于現代數字化校園文化平臺建設。將學校教學、科研、管理中生成的優質文化內容儲存于平臺數據庫中,在形成優質文化積累的同時,也能夠在平臺資源共享共建的功能作用下為這優質文化信息的開發利用提供極大的便利,這些對于增強校園文化的社會影響力而言都是極為有利的。二是利用新媒體的泛眾化、碎片化信息傳播優勢,注重校園文化內容的創新,以此來打造內容積極、品類豐富、使用便捷、格調健康的校園文化。如以抖音直播的形式對學校文藝晚會、迎新活動、創新大賽等進行直播;以微電影的形式拍攝學校風云人物,對該人物的求學歷程、科研經歷、主要成果等進行重點介紹。以此豐富校園文化內容,增強校園文化吸引力。
(三)弘揚主流文化
校園文化要想在利用新媒體優勢作用的基礎上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又想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媒體對校園文化的不良影響,就必須從新媒體信息質量入手,穩固校園文化弘揚社會主流文化的堅定立場,以明確的目標來屏蔽那些不良的新媒體信息,使更多的優質、主流信息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校園文化中。為此,高校要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把握網絡輿論方向,堅持客觀、公正、真實、有效的報道。例如,可以采取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通過對當地傳統文化的搜集、整理,選取極具代表性的能夠喚起當地人共同記憶的優秀文化內容,將之引入到專業教學中,使之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以此來達到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目的;還可以邀請當地政府、企業、文化學者,到校園中開展專題講座,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社會文化等內容,與學生展開多方探討。在拓展學生知識范圍的同時,使學生的思想能夠在研討活動中得到升華。
(四)強化學生管理
新媒體視角下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還必須通過高校的管理手段來實現。為此,要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僅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做好校園網絡安全建設工作,將那些低俗、違法、不實信息排除在校園網之外,更要做好學生上網活動的管理工作,引導學生科學上網、規范用網。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無論何種信息,其效用都應是為我們的生活、學習服務的,只能起到輔助效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作為信息時代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產物,極大地推動著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在此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面臨時代給予的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因新媒體的特殊性面臨著諸多挑戰。在未來的發展中,高校管理者要加強對新媒體的重視,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目標要求,將之更好地引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為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保障,使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在新媒體的渠道作用下被引入校園文化中。
參考文獻:
[1]歐陽曉婷.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新探[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03):105-107.
[2]金紹農.繁榮校園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新媒體發展路徑[J].經濟師,2021(03):209+211.
[3]鄭珺珺.新媒體環境下地方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21(01):96-99.
[4]冉聰聰.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5):67-68.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專項“時事政治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深度結合研究”(項目編號:2020C004);2021年度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基于空間邏輯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項目編號:XJSZ202108)。
(作者簡介:任美娜,女,博士研究生,長春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