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霞
【摘要】本文通過宜居村落微更新過程中對地域文脈的融入,積極探索留住鄉愁、煥發鄉容、彰顯鄉韻的在地性研究策略,以蘇北小城鎮村莊改造實踐為例,從村莊界面重塑、典型院落整治及建筑微改造等方面,提出可操作的在地性微更新規劃現實引導路徑,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為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村莊改造;微更新;在地性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3.032
1、引言
2021年9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發布團體標準《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指南》,對我國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提出指導性意見。強調以“特色”、“田園”、“鄉村”三要素為核心,以重塑鄉村魅力、推動多元參與、實現綜合振興為路徑,立足鄉土社會、彰顯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富有持久活力、體現現代文明的當代鄉村建設的創新理念。代表了我國美麗鄉村建設邁入新階段。
微更新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兼具低成本、可持續的鄉村發展策略,隨著鄉村建設發展進程的快速推進,和大尺度鄉村改造相比,宜居村落“微更新”以針灸式的改造手法,在節約成本,保持傳統村落格局,凸顯在地特色等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逐漸成為提升鄉村活力的主流策略。
2、項目概況
便倉鎮位于江蘇省鹽城市的南部門戶,是鹽城的母親河串場河上的鹽運古鎮。該鎮是見諸宋史的千年古鎮,人文資源豐富。擁有古青色馬道、卞氏宗祠遺址、極樂寺、千畝楠竹園、枯枝牡丹園等眾多人文景觀。項目基地以田園景觀為基底,生態環境良好,西側是開放大道,東側緊鄰連鹽高鐵,村內街巷空間較窄,民居建筑臨水、臨路布置、整體風貌欠佳。
3、微更新提升方向
3.1“點+線”的景觀模式,突出重點資源,打造核心興趣點
借鑒案例:溧陽·1號旅游公路。該案例基于生態敏感性、土地適應性、村落位置、交通可達性、景觀視線等要素進行評估,選擇一條串聯農田、果林、魚塘、森林、濕地、水庫、茶園7種自然景觀的道路,以服務驛站的營建為重點,構筑“線+點”的景觀模式。
3.2以水環境修復為抓手,結合閑置空地設置節點,以點帶面升級村鎮形象
借鑒案例:蘇州·田肚浜自然村。該案例通過重點修復村莊水生環境,對村莊進行河道清淤,結合特色水生植物凈化,設計“鄉村海綿”,有效提升河道自凈能力;隨形就勢,利用鄰里間的閑置空地,營造“鄉鄰中心”等村民活動與服務空間場所,以點帶面,營造具有水鄉特色的新鄉村環境。
3.3明確主題形象,強化村落品牌效應
借鑒案例:蘇州·西巷村。該案例以“湖墨疊翠,果茶西巷”為主題,保留了歷史文化名村的鄉土氣息,以青蛙為主題,將文化創意植入鄉村改造,反推村莊主題定位、環境設計、建筑設計、運營管理、文化活動和營銷宣傳規劃。
4、核心策略
以新家園.新花園.新田園為目標,力求通過村落微改造,在便倉鎮打造特色鮮明、宜居和諧的新型田園鄉村。
4.1新家園煥發鄉容
重塑村落界面,塑造宜居家園。梳理房前屋后景觀,塑造村莊門戶形象,增加村口標志,提升村落景觀品質;打造健身休閑活動場所,提升空間活力;修復生產生活污水對河道的污染,梳理駁岸,增加親水空間,營造生活化岸線空間;增加院墻、庭院,形成特色鮮明、形式美觀的院落空間,提升沿街景觀界面品質。
4.2新花園留住鄉愁
挖掘潛在空間,強化文脈特質。通過對村莊牡丹文化、鹽運文化、紅色文化、《鏡花緣》傳說等文化的演繹,擦亮便倉鎮文化品牌。
4.3新田園彰顯鄉韻
借力產業優勢,展現田園風情。利用入境通道沿線景觀要素的改造,點、線、面結合,力求實現30秒高鐵風景、村、田、路、河盡收眼底。
5、村莊界面微更新
伴水而生,田院共融 。以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為抓手,以水鄉田園景觀和鄉土生活為載體,提升人居環境,傳承鄉土文脈,彰顯地方文化內涵,打造山水相依、自然共融、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宜居鄉村。人居環境提升:環境整治、建筑改造、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提升相結合;水鄉特色打造:彰顯水村相依、自然共融的生態格局;文化底蘊彰顯:結合時代特征,傳承歷史文化;鄉土記憶重塑:強調鄉土韻味和在地營造。
6、典型院落空間及建筑微更新
典型院落空間的田園意境和在地特色通過牡丹種植、墻面修繕、鄉土廊架、農地圍欄等方式來實現。建筑微更新力求打造現代與傳統并存、美觀協調、體現鄉土韻味、彰顯文化內涵的鄉村建筑風貌。
7、在地性景觀節點微更新
7.1村委會節點
以滿足周邊居民需求為主要出發點,設計健身廣場、兒童游樂、弧形廊架、衛生間等多重功能。將居民匯聚,滿足不同時間點各類人群棋牌、健身、游樂、廣場舞等多種需要。場地入口配有景石造型松和組團下木,場地內以樸樹為骨干樹種,配以開花小喬,增添場地景觀活力。
7.2“鏡花園”游園節點
提取清代李汝珍所著《鏡花緣》書中多人外出游歷時小船形象,打造特色入口廣場節點,并配有十二花師雕塑,運用扁舟花壇貫穿整個場地,增加在地文化氣息。場地內多植開花喬木,結合地形,部分種植地被草花,呼應《鏡花緣》內百花仙子的形象。
7.3桃園菜圃節點
以 “鄉野花趣”為設計理念,突出村莊在地特色。選用鄉土植物,以桃花為骨干樹種,結合地形大面積種植四季草花,增添場地鄉野情趣。對村口形象標志進行植物組團設計,凸顯村口的節點功能。
7.4倉南驛站節點
以驛站服務為主要功能,設計停車、餐飲、碼頭、公廁等便民設施。提取便倉古鎮水車、耕牛、菜田等多個在地性景觀元素進行打造,設計花瓣雕塑強調枯枝牡丹的形象,凸顯在地特色。
結語:
在村莊是有生命的,在宜居村落微更新改造過程中,需要基于在地性特征,綜合多項因子進行考量。新家園.新花園.新田園,新型田園鄉村的建設需立足鄉土,承載富有生命力的田園鄉愁。
參考文獻:
[1]團體標準《特色田園鄉村規劃建設指南》(T/UPSC0004-2021)[S].2021
[2]《微更新策略下山西鄉村建筑的在地設計實踐》[J].山西建筑,2021,47(13):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