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中
【中圖分類號】R4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7-028-01
痤瘡是一種青春期常見的皮膚病,一般被人們稱為“青春痘”,通常會出現在胸背與顏面等皮脂腺分泌比較旺盛的部位,在臨床上的表現主要為毛囊性丘疹、黑頭粉刺、結節、膿皰與囊腫等。由于該類疾病的好發病部位在面部,所以影響面部美容,甚至還會對患者的自信心造成嚴重的損害。目前臨床上,治療痤瘡中醫比西醫更具優勢[1]。
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臨床的觀察和大量文獻的調研,中醫界提出了 4 個常見的證型[2],即脾胃濕熱、肺經風熱、痰淤凝結和沖任不調,其中,脾胃濕熱和肺經風熱是最常見的。所以我們從臨床中結合四診合參選取了35例肺經風熱型患者,以加減清肺枇杷飲聯合滾針治療痤瘡,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病例選擇
1. 1. 1 納入標準 ①痤瘡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有關標準,皮損為毛囊性丘疹、黑頭粉刺、膿皰、結節、囊腫和瘢痕,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經過;②年齡16 ~40 歲; ③近1 個月內未服用抗生素或激素類藥物,近半個月內未外用其他治療痤瘡的藥物;④知情同意,能配合治療,定期復診。
1. 1. 2 排除標準 ①面部合并過敏性皮炎者; ②有嚴重的心、肝、腎等內臟系統疾病或腫瘤病史者; 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 2 一般資料 35 例病例均為 2012 年 6 月至2013 年 6 月本院醫療美容科門診患者。其中男性 16 例女性 19 例;平均年齡 24歲;平均病程8個月。
1.3治療方法予加減清肺枇杷飲內服,藥物組成:枇杷葉10g、桑枝10g、黃芩10g、連翹10g、當歸12g、川芎10g、紅花10g、桃仁10g、生地黃30g、赤芍10g、牡丹皮10g、梔子10g、枳殼10g、蟬蛻10g、白芷1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療程為2個月。同時配合滾針治療,治療前向患者說明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在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并可適度選擇皮膚表面麻醉劑,利多卡因軟膏。選擇0.5~1.0mm滾針(江蘇蘇州秀諾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按由內向外,由下向上的原則操作。將面部分成兩半,“分區操作”,從下巴開始,到耳根,再到面頰,由鼻翼周圍往外操作,一邊先完成操作后,另一邊對稱進行。操作時滾針最下緣與操作區域垂直,輕輕推動把柄,讓滾針刺入皮膚,對面部痤瘡進行水平、垂直、左右45角多方位針刺,在皮膚上形成高密度的細小針眼。治療后創面盡量避免太陽暴曬,當日創面不接觸水。每10天治療1次,6次為1個療程。
1. 4 療效判定標準 療程結束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有關標準判定臨床療效。①痊愈:皮疹消退 90%以上,且無新發皮疹; ②顯效:皮疹消退 60%以上,偶發新皮疹;③有效: 皮疹消退 30%以下,偶發新皮疹;④無效:皮疹消退30%以下,新疹不斷。
2 結果
35例病例經過 2個月的治療,痊愈 15 例,顯效 12例,有效 6 例,無效 2 例,總有效率達 94.2% 。
3 討論
我國古代醫籍中關于痤瘡多有記載,如《醫宗金鑒》認為“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鼻面,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古代醫家多數認為痤瘡屬“肺風粉刺”范疇,主要由血熱引發。
筆者選用加減清肺枇杷飲,其中枇杷葉、桑枝清肺胃熱,黃芩、連翹皆歸肺清熱解毒,肺為血臟,痤瘡形成非一日之功,久病多瘀,故加用當歸、川芎、紅花、桃仁行氣活血化瘀之品,生地黃、赤芍、牡丹皮、梔子清熱消癰。枳殼、蟬蛻、白芷皆歸肺經,甘草則調和諸藥[3]。
滾針源于皮膚針,由古代“半刺”、“毛刺”等針法發展而來,具有調整臟腑虛實、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促使機體恢復正常,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滾針改進了皮膚針刺激面積小、刺激量不易控制的不足,具有用力均勻,簡便易操作,刺激面積相對較大而疼痛較少等特點。系四川省已故著名針灸學家余仲權教授根據針灸“皮部理論”研發而成。該針具刺激體表一定部位,通過經絡系統的皮部-孫絡-絡脈-經脈通路,起到調整臟腑虛實、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平衡陰陽之作用[4、5]。
滾針應用于皮膚美容剛剛開始,主要通過滾針上細小針頭形成密集細小創面,促進皮膚生長層的血液循環,促進皮膚膠原蛋白重組,促進彈性蛋白增加,使膠原纖維排列趨于有序。有易操作、安全、刺激面積較大、省時省力的特點[6]。
綜上,滾針聯合中藥內服綜合療法治療痤瘡,標本兼顧,無毒副作用,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楊柳,賴梅生. 痤瘡中醫優化診療方案研究[J]. 新中醫,2011,43(10):64-65.
[2]吳小莉.痤瘡中醫優化診療方案探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3):131-132.
[3]周星.痤瘡從肺論治[J].吉林中醫藥,2013,33(7):677-678.
[4]黃莉莎,王丹琳,王成偉,等.滾針治療非器質性慢性失眠癥患者90例臨床研究[J].中醫雜志, 2008, 48(4): 332
[5]王成偉,康杰,周建偉,等.滾針對非器質性慢性失眠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隨機對照研究 [J]. 中國針灸,2006;26(7):46
[6]羅玲,等.獨特的皮部治療-滾針療法[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