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萍 邱太華 戴光躍
【摘要】目的 通過對我院臨床用血評價的回顧性分析,了解掌握我院臨床輸血管理制度執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達到總結經驗持續改進,提高臨床用血管理水平。方法 統計我院住院患者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間臨床輸血評價指標執行的合格率。 結果 通過對我院臨床用血各項指標統計的回顧性分析,得出統計結果有顯著差異(P<0.05),其各項指標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臨床用血評價回顧分析,客觀反映臨床輸血管理的發展和存在的問題,為今后持續改進,促進臨床用血管理的更加科學、合理、安全、有效提供依據。
【關鍵詞】臨床用血評價;回顧;促進;輸血管理
【中圖分類號】R4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7-040-01
《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三十條明文規定醫療機構應當建立科室和醫師臨床用血評價及公示制度,提高臨床合理用血和將臨床用血情況納入科室和醫務人員個人工作考核指標體系[1],三甲醫院評審標準(2011版)也將臨床用血評價納入管理條款4.19.3.1【B】[2],我院根據管理辦法和三甲醫院建設要求,于2012年擬正式開展臨床用血評價工作,2013年正式走入正軌。評價制度規定輸血科每月對臨床用血科室的用血情況和相關指標進行檢查評價,對存在問題進行督導和公示。以下是我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臨床用血評價相關指標的統計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查閱統計我院2012年1月-2020年12月住院患者臨床用血評價指標(輸血申請單審核、《臨床輸血治療同意書》簽署、輸血后評估、輸血不良反應回報)是否填寫及規范和是否保存在案,滿足此幾條件為合格。
1.2方法:以Exce表格建立數據,用SPSS17.0進行處理,x2檢驗,p<0.05,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統計數據以整數計算,%數按四舍五入取整數。
2 結 果
通過對以上各項指標統計的回顧性分析,得出統計表1和表2統計結果有顯著差異(P<0.05),其各項指標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加強臨床用血管理制度執行監管,是促進和推動臨床輸血管理水平,保證臨床用血質量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建設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和體現[3],即通過審核輸血申請單可促進臨床合理用血水平;簽署《臨床輸血治療同意書》可保證患者及家屬享有治療知情權;經治醫師完成患者用血后評估可評估用血治療效果為下一次治療制定出正確的用血治療方案;檢查輸血不良反應的回報可追溯輸血不良反應發生原因規避臨床用血風險。我院通過對上述用血指標的檢查和監管,極大促進了臨床用血管理制度執行的有效性。
從表一統計結果中看出,我院的臨床輸血指標隨著臨床用血評價工作的開展各項指標執行合格率在逐年上升。(一)申請單合格率由2012年的62%上升到2020年的92%,9年申請單平均合格率在92%與質量管理目標[4]100%要求相比存在差距。(二)同意書合格率由2012年的88%上升到2020年的99%,9年同意書平均合格率在97%,與質量管理目標100%相比基本達標。(三)輸血后評估由2012的54%上升到2020年的99%,9年評估表平均合格率在88%,輸血后評估合格率與質量管理目標要求相比存在差距。從三項指標的合格率看,其合格率與質量管理目標要求都存在一定差距。統計數字給我們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
從表二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隨著臨床評價工作開展的完善及評價公示及督導的介入,從2014年起其各項用血指標的合格率上升更為明顯,不合格率由2014年13%逐年下降到2020年2%。其數據進一步說明臨床用血評價利用公示加督導的模式監管效果更加有成效,說明公示加督導的臨床評價模式取到了監管促進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們還可看出指標執行的有效性存在小幅波動,說明在臨床用血管理執行中還存在部分輕視、麻痹的思想,即指標執行存在執行漏洞現象,在工作中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加強臨床用血管理制度執行的常態化監管,利用臨床用血評價公示加督導模式起到警鐘長鳴的監督作用,堅持持續改進臨床用血管理工作存在問題,確保臨床用血管制度理執行的有效性常態化管理。
綜上所述,結果回顧性分析充分展示了我院臨床用血輸血管理正朝著規范、合理、科學的方向發展的軌跡[5],展示了醫護人員執行用血管理制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的不斷增強,同時暴露出我院臨床用血管理制度執行存在的一些問題。臨床用血評價的回顧分將為我院今后臨床用血管理的持續改進和科學化、合理化、安全化發展提供科學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2012.
[2] 云南省三級甲等醫院評審標準(2011版)輸血管理與持續改進4.19.3.1.【B】.
[3] 楊帆.1017份臨床輸血申請單回顧性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9):1128-1129.
[4] 臨滄市人民醫院輸血科質量管理目標(2021.)
[5] 李明子.臨床路徑的基本念及其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