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 江唯一
【摘要】在《中醫內科學》對疾病的治療中,常見以下情況:腹痛的中虛臟寒證用大建中湯或小建中湯治療 ,許多臨床選方中相近的方劑,難以明確哪個更適合患者的治療。若合理運用歸經理論,明確每個方劑的歸經,理論上可以提高治療的靶向性,為臨床選方用藥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歸經;脾胃疾病;靶向治療
【中圖分類號】R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7-090-01
現行十三五《中醫內科學》教材按照疾病的臟腑病位,將各論分成了肺,心,腦,脾胃,肝膽,腎系及氣血津液,肢體經絡病癥幾個章節,筆者主要統計了脾胃系疾病的代表方,發現其用藥歸經仍多為歸脾胃經的藥物。
1 資料
以十三五《中醫內科學》脾胃系疾病為對象,統計該篇疾病各個證治分型代表方中的藥物歸經情況。其中脾胃系疾病包括胃痛、胃痞、嘔吐、噎膈、呃逆、腹痛、泄瀉、痢疾、便秘九種疾病。
2 方法
根據脾胃系疾病的辨證分型,將這些方劑中的藥物對照十三五《中藥學》查到藥物歸經(注:有些未查詢到的藥物歸經,于《中藥大辭典》中查詢)。如胃痛之寒邪客胃證,用香蘇散合良附丸加減治療,根據《中醫內科學》附錄中“中醫內科學常用方劑”查到香蘇散、良附丸組成,再于《中藥學》中查出以上藥物所屬的歸經,例:香附歸為肝、脾、三焦經,其第一歸經為肝經,故在肝經下記錄1次。以此類推,將脾胃系疾病中全部代表方的用藥的五臟歸經及構成比均統計出來。
3 討論:
脾胃系疾病所選藥物的第一歸經統計如下,第一歸經以歸脾經的藥物最多為175個,其次為心、肺、肝、腎經,依次為87、57、50、13個。第一歸經用藥占比仍以脾胃最多為45.81%,其次是心、肺、肝、腎經,分別占比為22.77%、14.92%、13.09%、3.40%。由此可見,脾胃系疾病用藥以本經為主,與心經的關系較為密切,以腎經為最少。同時我們小組統計了其他經脈的第一歸經,得到的結果為:除了腎系疾病中所選方藥不為腎經外,其余均為本經。關于腎系疾病的用藥歸經的問題,原因可能是古人習慣將“腎”放在其他四臟之后,如“心腎不交”“肝腎同源”等【1】
現以腹痛-濕熱壅滯證為例,將其進行歸經統計:大承氣湯中的三藥在五臟第一歸經中為脾經,多經歸經上看肝、肺經各有一個。枳實導滯丸五臟用藥第一歸經為脾經4個,其次為心、肺、腎經,分別為2、1、1個,以多經看歸脾經7個,余下四經各2個。此為腸道濕熱內壅氣機不利,不通則痛,選大承氣湯合(或)枳實導滯丸。大承氣湯中大黃苦寒瀉熱,合芒硝下積軟堅增強通腑理氣,攻下熱結[2];枳實、厚樸除痞滿、破氣導滯、行氣止痛[3]。由上統計知大承氣湯選藥中除芒硝一藥的歸經不在五臟之中,其余三藥的第一歸經均為脾經,這與腹痛此證的病位一致,而以全部歸經來看,脾經也是占了絕對優勢,其中厚樸和大黃一個歸肺脾經,一個歸肝脾經,肺主氣且與大腸相表里,肝可行氣,脾胃為氣之樞紐,而此兩藥第一歸經均為脾經,可見該方以調節脾胃之氣為基礎來調節氣機以行氣導滯,符合歸經理論。枳實導滯丸可去除濕熱食積,方中大黃除濕熱破淤積;芩、連清熱燥濕;以茯苓、澤瀉利水滲濕以下行[4];用白術、枳實、神曲行氣健脾,化濕消積。該方所選取的藥物不管是從第一歸經還是多經來看,多選取歸脾經的且能泄熱除濕導滯之藥,按照歸經理論,這些藥物一方面對于腹痛此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另一方面可以健運脾胃,對于濕熱壅滯之證的腹痛的治療是合適的。大承氣湯合枳實導滯丸即枳實導滯丸加上厚樸和芒硝組成,得到的結果是,此合方第一歸經用藥以脾經為最多,有5個,其次為心經2個,肺、腎二經各一個,以多經來看,脾經最多,為8個,其次為肺經3個,余下三經各2個,可見歸脾經的藥物仍占主導。正如《溫熱論》:“濕熱內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糞燥為無濕矣。[5]” 根據書中對腹痛此證臨床表現的描述可見:以上兩方,無論選用合方還是或方,按照歸經理論來講,是符合此證的治療。臨床運用之時,要根據患者現下癥狀,看燥屎互結及濕熱壅滯兩者的偏重程度,合理選用。
4小結
合理運用歸經理論,可以優化我們的組方,提高臨床用藥的靶向性,確定所選方藥是否適合本病,為臨床用藥的配伍、加減提供理論依據,理論上可在或方的選擇中選取證型中更合適的一方。為后世醫家提供了另一條用藥依據,并在逐漸增多的藥物中篩選最適合的治療處方【6】。在治療脾胃系疾病時,以中醫診斷學為基礎,在準確的辨病辨證的基礎上,明確疾病的歸經,將其與用藥、選方的歸經結合起來,提高用藥靶向性。
參考文獻:
[1]潘靜,馬威,管競環.病機十九條疾病臟腑歸經理論臨床應用研究[J].中醫學報,2015,30(01):63-65.
[2]曹緒深. 加味大承氣湯聯合西醫常規治療輕癥急性胰腺炎臨床觀察[J]. 河北中醫, 2018, 第40卷(12):1858-1861,1868.
[3]馬繼征,白宇寧,劉震,等. 張仲景辨治腹痛經驗[J]. 環球中醫藥,2014,7(5):350-352.
[4]沈天成, 沈乙惠, 游春木. 枳實導滯湯加減治療腸道濕熱證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7, 第17卷(8):124-125.
[5]張良, 潘祥賓. 枳實導滯丸臨床應用綜述[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 第15卷(32):32-33.
[6]徐平,王叢軍,管競環,馬威,董曉俊,吳文莉,魯周同.疾病歸經在中醫骨傷科臨床用藥中的思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5,21(11):1450-1453.
作者簡介:高莉,女,漢,1993年12月生,湖北襄陽人,研究生在讀,2019級,湖北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學院,專業:中醫內科學。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腎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