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目前新高考對學生能力要求的變化,從原來的知識性記憶到能力的培養再到核心素養的養成。越來越注重學生對現實某一現象,既能從綜合角度出發進行思考,也要能理解這一現象的形成過程。青藏高原特殊的區域背景,塑造出了它的獨特性,通過對它獨特性的探究可以讓學生對大氣受熱過程更加清楚。
關鍵字:青藏高原;曬;寒;大氣受熱過程
必修一當中的大氣受熱過程是地理過程性最典型的表現,同樣也是學生覺得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一部分。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本節內容需要落實的是能夠說明大氣受熱過程并能解釋相關現象。為了落實課標要求,首先學生要能區分在大氣受熱過程中涉及到的幾個輻射: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大氣逆輻射,把握能量在傳遞過程中大氣起到的兩種作用,并能利用大氣受熱過程來解釋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因此在大氣受熱過程的一輪復習中應該注重把此部分的原理和規律放到現實存在的某一區域當中,利用原理結合這一區域環境特點來解釋它所呈現的突出特點。
青藏高原特殊的區域背景,塑造出了它的獨特性:曬和寒。
"曬"會讓我們首先想到太陽,專業一點就是和太陽輻射有關。從太陽釋放能量到我們接受能量。這個過程中太陽輻射還得經過一個厚厚的大氣層。那么大氣層會對太陽輻射產生怎樣的影響呢?要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先認清楚大氣層的組成:氣體(氧、氮、二氧化碳、臭氧、水蒸氣等)和顆粒物質。既然大氣也是一種物質它們就會吸收一部分太陽輻射的熱量;但吸收得并不多,因為太陽輻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見光,而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得是紅外線,臭氧吸收的是紫外線。除了會吸收太陽輻射外,根據物理學的原理太陽輻射還可能會被反射一部分和散射一部分。我們把所有的這些讓太陽輻射減少的形式統稱為大氣的削弱作用。如果削弱得越多到達地面的就少,從而也就不那么曬,反之,就曬了。青藏高原曬那肯定是削弱得少,為什么削弱得少?我們反推肯定是和吸收、反射、散射有關。因為青藏高海拔高,導致大氣稀薄。如果知道了這一點,前面的一個個問題也就自然而然能解釋了。而青藏高原晴天曬,是因為大氣中的物質少(水汽),所以大氣的削弱作用少(吸收、反射、散射),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自然多了也就曬了。大氣中水汽的多少又和海陸(水汽來源)、緯度(蒸發)、地形(水汽抬升)、洋流等有關。同時夏季太陽直射點往北移,我們單位面積受到的太陽輻射還會更多。也就是說地面接受的太陽輻射還和單位面積接受的強度有關,既然和強度(太陽高度角)有關,肯定也和照射的時間(晝夜長短)有關,夏季我們這里不僅僅太陽高度角大而且晝更長,而這些最終都是因緯度所引起。
總的歸納起來,曬是和太陽輻射的強度和長短有關,也就是和緯度(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及大氣的削弱作用(緯度、海陸、地形等)。
曬指的是太陽輻射,寒呢?青藏高原是我國夏季氣溫低溫中心。氣溫顧名思義就是大氣的溫度也就是大氣吸收熱量的表現。前面已經說過大氣能吸收太陽輻射,但吸收得并不多,說明大氣吸收的主要并不是短波太陽輻射,而是另外的一種輻射。當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層到達我們地面,我們的地面會吸收熱量,地面吸收熱量后又會以輻射的方式傳導給大氣,這時候大氣會吸收比較多的地面輻射,因為地面輻射是長波輻射,而我們大氣主要吸收的也是長波輻射。因此大氣吸收熱量的多少是直接和地面輻射有關的。而地面吸收熱量的多少又和下墊面的性質和狀態有關,如冰雪的反射率高達80%-95%[1],青藏高原因為海拔高而呈現出冰川廣布分特點。當太陽輻射進入地面前就會有相當一部分被反射回了宇宙,固然地面吸收得就少了。地面吸收的熱量少自然它傳遞給大氣的熱量也就少了。當大氣吸收熱量增溫也會往地面傳遞能量,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大氣逆輻射,它可以減少地面熱量的損失,從而起到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越多,返回地面的熱量也就越多,保溫作用也就越強。用熱量傳遞的過程去解釋青藏高原為什么寒,原因也就十分清晰了。首先由于青藏高原冰川廣布,地面吸收太陽傳遞的能量比同緯度其他地方少;其次青藏高原空氣稀薄,從而使得吸收地面輻射的熱量少,返回給地面的熱量也少,所以氣溫也就低了。
結語
對于大氣的受熱過程中大氣所體現的兩種作用,我們必須結合當地的區域背景進行具體的分析,才能思路更加清醒,過程更加清楚,也才能讓我們學習的理論能真正落地,也可促使學生從多視角建構地理現象的形成過程,提高綜合解釋地理現象、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培養綜合思維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2]。
參考文獻
[1]潘虹梅.基于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的地理概念教學——以“太陽輻射”為例.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10)42-4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姓名:李鵬,出生年月—:1980年12月,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湖南,職務/職稱:中一,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自然地理。
廣州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廣東省廣州市 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