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萍 楊曉星

摘 ?要:醫學生是擔當未來治病救人重任的群體,相比其他學生群體,他們要經常面臨生死的問題和沖突,要承擔更多的心理和情緒等方面的壓力。校園心理劇作為一種團體心理輔導技術,對提升醫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證明,校園心理劇能有效提升醫學生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并在感受和表達積極情緒、調節沮喪/痛苦情緒兩個效能維度上有較好的即時和追蹤效果,期望這一研究成果能為有效開展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價值參考。
關鍵詞:校園心理劇;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7-0146-03
心理?。≒scyhodarma)最初由莫雷諾(J.L.Moerno)于1921年提出[1],迄今為止,已經成為西方最負有盛名的團體心理輔導技術。校園心理劇就是在心理劇基礎上產生的,參與主體主要是大學生,主要是通過運用心理劇的技術和方法,將大學生生活情境或心理進行再現,以此促進參與者和觀賞者在認知、行為和情緒等方面的改變。梳理以往研究文獻發現,以“心理劇”“校園心理劇”“心理情景劇”為關鍵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醫學生專業課程教學中,如在護理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應用中均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2-3]。也有文章指出,心理情景劇創作演出活動的每個階段均能促進醫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概念源于班杜拉(Albert Bandura)自我效能感理論[4],是自我效能在情緒調節領域的應用,本質上反映的是對調節自己情緒的自信能力。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在個體應對具體生活事件和處理相關情緒問題方面發揮著積極的調節作用,是影響情緒達到調節效果的重要變量。與其他大學生群體相比,醫學生有著較強的自身特殊情緒特點和自我調節方式。由于醫學生經常要面臨生死的問題和沖突,相比其他學生群體承受著更多的心理和情緒等方面的壓力;除卻醫院的制度、體制等問題,醫學生將來還要面對復雜的醫患關系,情緒問題是最主要的問題之一。研究指出,醫生的消極情緒有一部分是源于學生時代的[5]。因此,重視醫學生不良情緒的疏導和健康情緒教育,能有效幫助他們及時矯正和調節不良情緒。
林影和江琴的研究指出,醫學生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6],在學生面臨情緒困境時,通過學習和訓練提升他們的情緒調節效能感,能有效提升他們管理情緒的能力。校園心理劇對促進觀賞者和參與者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上的改變都有積極作用,因此,本研究試圖探討校園心理劇對醫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及其效果。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本研究隨機選取護理專業2020級本科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32名,10名男生,12名女生,年齡為19~21歲。其中實驗組16名(6男10女)將參演校園心理劇,另外16名(5男9女)學生為對照組,他們不參演校園心理劇,正常進行日常的生活和學習。
(二)方法
1.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
意大利心理學家 Caprara在2003年研究編制了《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量表》(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Scale)[7]。國內學者俞國良在2009年對其進行翻譯并修訂,量表包括三個維度:表達積極情緒效能感(POS)、調節沮喪/痛苦情緒效能感(DES)、調節生氣/憤怒情緒效能感(ANG)。量表總共12個題目,其中表達積極情緒效能感包括1、2、3、4題,調節沮喪/痛苦情緒效能感包括5、6、7、8、9題,調節生氣/憤怒情緒效能包括10、11、12題。所有項目采用Likert5級計分法,維度得分越高,代表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達到0.80,具有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a為0.785。
2. 校園心理劇方案
基于校園心理劇和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及基礎,進行校園心理劇的干預方案設計。具體方案內容如表1。
每次校園心理劇包括準備階段、表演階段和分享階段。準備階段包括:(1)確定情緒主題——組織實驗者通過查閱文獻等資料收集情緒相關的材料,通過成員內部協商確定校園心理劇的主題;(2)編寫劇本——實驗組人員根據主題進行創作,后交由老師審核和指導,校園心理劇要貼合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緒特點,充分結合理論和實踐,最大程度展現內部心理沖突和解決辦法[6];(3)明確分工——心理劇包括導演、主演、配角、觀眾和舞臺,參演的學生是沒有經過專業表演訓練的學生,無須隱藏自己的個性和想法,主要任務就是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將人物內心的心理矛盾和沖突、相應的情感等呈現出來。
表演階段是心理劇的核心部分。在劇本支持下,小組成員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語言、肢體動作,運用心理劇技術,呈現主題內容,可以不局限于劇本自由發揮,整個過程要進行錄像。
分享階段即所有實驗組的學生對所表演的主題進行思考和討論。這一階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在實際生活中相似的經歷,組織他們分享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他們掌握正確的心理應對技巧。
3.實驗程序
研究采用等組前后測和追蹤測量的實驗設計。實驗中共有32人,其中實驗組16人進行校園心理劇干預方案,每周一次,每次1.5個小時,共4周??刂平M16人在自然環境下發展,不進行任何實驗處理。實驗組和對照組均接受《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量表》測驗,兩周后,用同樣的量表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追蹤測量。研究實驗設計如表2。
4. 統計處理
使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等統計分析。
二、結果
(一)醫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描述性分布
通過描述統計量發現,醫學生積極效能(POS)得分12.09接近中等水平(均值M=12);沮喪效能得分12.09低于中等水平(均值M=15);憤怒效能得分8.31低于中等水平(均值M=14);總效能得分34.78也低于中等水平(均值M=36),醫學生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水平一般。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情緒自我調節效能感前測差異性比較
實驗組和控制組總均分無顯著性差異(t=0.670,p=0.508,p>0.05),說明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情緒自我調節效能感上沒有達到數理統計的顯著性水平,視為無差異,可以作為實驗對照組。在差異性檢驗方面,實驗組和控制組在POS(t=11.75)、DES(t=10.52)、ANG(t=10.04)三個維度和總分(t=13.72)上均達到統計顯著性水平(p<0.001)。相較對照組而言,在接受了校園心理劇方案之后,實驗組在POS、DES、ANG三個維度以及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總體水平上有了顯著提升。
(三)實驗組情緒自我調節效能感前后測差異性比較
實驗組前后測驗得分在POS(t=-7.57)、DES(t=-7.18)、ANG(t=-7.23)維度和總分(t=-8.45)上均達到顯著性差異(p<0.01)。與之前相比,在接受了校園心理劇方案之后,實驗組在POS、DES、ANG三個維度以及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總體水平上有了顯著的提升。
(四)兩組情緒自我調節效能感追蹤測量差異性比較
實驗組控制組追蹤測量差異性檢驗,實驗組對照組追蹤測驗得分在POS(t=7.315)、DES(t=7.750)和總分(t=-8.45)上均達到顯著性差異(p<0.01)。在ANG(t=0.389)維度上差異不顯著(p>0.05),在接受了校園心理劇方案之后,實驗組在POS、DES兩維度以及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總體水平上有了顯著的提升。
三、 討論
(一)校園心理劇提升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
校園心理劇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將主題內容排練好并在舞臺上呈現出來,學生在參演過程中可將心理的沖突和矛盾表達出來,以此引發觸動,達到重新審視自我、并力求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做出改變。方案中每次心理劇活動包括準備階段、表演階段和分享階段。雖然活動階段相同,但是心理劇主題不同,包含感受和表達積極情緒(POS)、調節沮喪/痛苦情緒(DES)、調節生氣/憤怒情緒(ANG)三個維度。三個維度恰好反映的是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不同層面。所選主題適應醫學生的情緒特點,整個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表達,經驗分享和共同探索等,既有趣味性又有可操作性[7]。
(二)校園心理劇提升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性
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干預前后進行橫向比較,對實驗組對照組各自實驗前后得分進行縱向差異比較,結果表明,校園心理劇能顯著提升醫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表現在感受和表達積極情緒方面、調節沮喪/痛苦情緒、調節生氣/憤怒情緒的效能感都顯著提升。在兩組追蹤測量的差異性測驗上,校園心理劇能有效提升醫學生在感受和表達積極情緒的效能、調節沮喪/痛苦情緒的效能。
在追蹤測量的研究中,調節生氣/憤怒情緒效能沒有達到顯著性的差異,這可能與醫學生主要生活在校園中、較少引發和體驗憤怒情緒有關??傮w來講,校園心理劇能有效提升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
四、結論
通過實證研究證明,校園心理劇能有效提升醫學生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并在感受和表達積極情緒、調節沮喪/痛苦情緒兩個效能維度上有較好的即時和追蹤效果。實驗結果啟示,高校在醫學生情緒健康教育過程中,結合校園心理劇,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沈瑋,陳霞. 心理情景劇教學法在培養護理本科生中醫情志護理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2016,31(22):2083-2086.
[2] 侯茜驊,聶光輝. 心理劇教學模式在《醫學心理學》課程體系中的應用[J]. 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27(01):111-113+146.
[3] 田學英.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結構、作用機制及影響因素[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4] 易雪媛. 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實施方法[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26(08):547+551.
[5] 林影,江琴. 醫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關系[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07):1017-1020.
[6] 文書鋒,湯冬玲,俞國良. 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應用研究[J]. 心理科學,2009,32(03):666-668.
[7] 姚晶晶. 校園心理劇促進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實踐應用研究[J]. 科技視界,2018(10):230-232.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