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路偉
(江蘇開放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36)
在線課程學習是近幾年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在中國知網中以“在線課程”為主題進行精準檢索,共計檢索到學術期刊1.36萬篇,其中學位論文583篇。不同于傳統班級授課制,在線課程大規模的發展受到學術界的諸多關注,尤其是關注在線課程學習者的情緒狀態。
根據“大二(Big Two)模式”的情緒類別分類,學術界一般將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郭亨杰[1]等指出,從情緒的體驗性質和對人的活動的影響來看,消極情緒主要指由于與某種需要的不滿足或無法滿足相聯系,通常伴隨著一種明顯不愉悅的主觀體驗,并會降低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這類消極情緒通常是由外因或內因共同影響而產生的不利于個體繼續完成工作或者正常的思考的情感。學術界將在線學習對消極情緒的研究主要囊括在焦慮、恐懼、憤怒、緊張、痛苦、憎恨、憂愁等幾個方面。金岳龍[2]等采用整群抽樣的研究方法發現,在線學習期間大學生抑郁癥狀、焦慮癥狀與壓力負性情緒檢出率較高。趙宏和張馨邈[3]采用問卷調查和即時自我報告方法剖析了學習者在遠程學習者在線學習情緒狀態變化的原因,其得出課程質量均是引發受教育者在線學習者積極情緒的最重要因素,技術平臺質量的易用性、交互頻度、人口學特征也是影響在線課程性學習消極情緒的主要因素。后期通過三次調查得出[4],在線學習時間越長,學習者積極學習積極情緒程度逐漸降低,消極情緒程度逐漸增強,主要以緊張、心煩和焦慮為主。
縱觀已有研究,學術界對于在線學習消極情緒的主流調查是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樣本量很大,數據覆蓋面很廣,但是很難挖掘深層次的內涵機理。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采用了執行研究方法中的現象描述分析學開展實證研究,即通過訪談的研究方式來深入開展了解在線課程學習的消極情緒的基本狀況,以希冀通過本次實證調查為在線課程的有效開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視角,最大化的挖掘在線課程開展的應用價值。
1.1 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理論基礎采用瑞典Ference Marton教授[5]提出的現象描述分析學(Phenomenography)。現象描述分析學主要基于個體視角,探討個體主要以什么樣的質性方式來感受、理解和經歷周圍各種現象或是周邊世界的某些方面,是對研究對象經歷、感受和觀念的各種各類現象的實證研究方式。
1.2 研究對象選取。通過目的性抽樣,本研究對象為江蘇省某高職院校的20名在籍在校生,這20位學生全部擁有在線學習的經驗過程。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理工科專業背景10人,文科專業背景10人,大一年級7人,大二年級7人,大三年級6人,屬于城市戶籍6人,農村戶籍8人,城鄉結合部戶籍6人,其中15位同學成績優良,不存在考試不及格現象,5名同學的課程成績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試不及格現象。
本文的研究過程主要分為三步。第一步,確定在線學習消極情緒的訪談提綱,明細在線學習的消極情緒的因素是什么;第二步,根據訪談提綱開展訪談流程,對收集到的文本信息進行梳理,剖析整合為什么這些因素會影響高職院校生在線學習消極情緒;第三步,對高職院校生在線學習消極情緒的影響因素進行歸納合并,針對影響因素提出相關策略。
2.1 設計訪談提綱。圍繞“在線學習消極情緒”這一主題,從“影響因素”和“應對辦法”兩個角度,參考國際創傷癥狀檢查表(TSC)量表,再結合專任教師、在線學習管理者、教育學和心理學領域專家們的建議,訪談提綱主要圍繞四個方面開展訪談:一是受訪者的個人基本信息、學習情況;二是受訪者已接受的在線課程學習相關的細節情況;三是受訪者對于影響在線課程學習中存在的負面情緒的自我評價;四是受訪者通過哪些措施進行調節在線課程學習中存在的負面情緒。針對后面兩點,最終形成了3道開放式深度訪談提綱,分別是:(1)能談談您對在線課程學習的最不好的感受是什么嗎?(2)什么原因會導致你學習興趣下降或負面情緒變強?(3)當你意識到消極情緒較強時,你會采取什么辦法?
2.2 訪談實施流程。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化的訪談方式開展一對一的深度訪談。首先,與受訪者說明訪談的意圖和目的,向受訪者介紹本次訪談的流程和內容。其次,在征得受訪者的同意后進行錄音采集信息。最后,根據準備的訪談提綱進行正式訪談,全程錄音,且訪談時間控制在每個人35-55分鐘之間。最終收獲的916分鐘的錄音資料,通過轉化文字的形式,得到129604字的訪談文本。
針對129604字的訪談文本,通過采用文本分析法,結合普拉特切克(Plutchik)[6]提出的情緒三維模式結構,其將情緒歸類為八種基本情緒(狂怒、警惕、憎恨、悲痛、恐懼、驚奇、接受、狂喜),將文本中具有相似要素或者具備共同意義的文本進行歸納匯總,比如將“害怕”、“可怕”、“擔心”等內容進行梳理歸類為“恐懼”,最終歸納提煉出4類高職院校生在線學習消極情緒的特征和影響因素。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在線學習消極情緒的特征和影響因素匯總表
結合在線課程開展的課前、課中和課后主要三個時間段,從高校院校生在線學習消極情緒的特征和影響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4.1 課前。課前階段的在線課程學習的消極情緒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和學習策略的缺失。不同于傳統的授課方式,在線課程學習資源更豐富、教學方式更靈活、教學環境開放,學習者如不關注老師布置的任務,缺乏繼續學習的意識,對于任務也持“應付”的心態,且沒有加強思考、將該學習內容向深層次梳理的意識,那么將會標出害怕上課的消極情緒。二是自主學習計劃缺乏。表現在自主學習大多在隨意狀態下進行,缺乏整體觀念、統籌性規劃和合理歸因,并且已知學習計劃重要性卻沒有能力制訂適合自己的計劃。總的來說,課前階段的消極情緒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恐懼和悲痛。
4.2 課中。課中階段的消極情緒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約束能力不強、行動力和專注力較差,個體受外在因素影響較大。該階段在線在線課程學習消極情緒具體表現在受教育者對無法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學習中。由于在線課程學習時人機互動,缺少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尤其是在面對較長時間的在線課程學習時候,個體會缺少自我評估管理,當面臨問題時會出現拖延的習慣甚至是選擇放棄,從而無法及時優化、促進自己的學習。此外,課程階段學生的消極情緒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教材的脫節、教師的授課方法、教師對課程的授課設計、教學設施(教學平臺)的服務質量、課堂教學環境以及教師個人魅力等等。縱觀三個時段,課中的影響因素不僅最多而且存在交叉影響的作用,尤其是外在因素和個體消極情緒的影響占重要比重。課中階段的消極情緒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悲痛和憎恨。
4.3 課后。課中階段的消極情緒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自我評價不夠全面、缺少學習信心和心理調節能力較弱。具體表現在當學習內容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時、學業測評結果不理想時或者是其他課程教學環節與個人接受程度出現偏差時,個體易受到同向對比的打擊,加之個體無法及時調節消極情緒,從而導致自我評價不夠全面,影響后續學習的信心和自尊心,高“輟學率”明顯。課后階段的消極情緒的特征主要表現為狂怒。
針對在線學習消極情緒的課前、課中和課后主要三個時間段特征和影響因素,本文擬從以下三點提出對策:
5.1 課前任課老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策略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動性,通過趣味游戲課堂或者團隊型作業任務,削弱個體的學習負動機,進而消退學生浮躁、敷衍、應付“任務”的在線學習心態、減弱泛娛樂化學習的狀態,盡可能的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路徑,明確受教育者的客觀需要。
5.2 課中環節學生方面要杜絕脫離式學習,任課老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重構知識傳遞的過程,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增加實時互動,提供學習者深度互動的動機,豐富教學手段,及時更新教學資源,關注在線授課在教學內容和組織方式方法,加強在線學習者學習過程監控并進行適時反思總結。
5.3 課后時間要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教育者要提高外部激勵機制,提高受教育者學習韌性,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評價維度,關注了解學生對在線課程學習的態度、觀念和情緒變化,及時做好心理疏導和干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