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蕾 劉泓伶 羅 璇(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
為了更好地應對中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培養出專業技能人才,想要推動優勢產業的發展,要注重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將科學技術教育、文化教育作為職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是我國新職業產生的主要背景。為了更好地滿足職業新需求,需要結合經濟市場的發展情況對新職業戰略進行調整,讓勞動人員掌握的職業技術技能與當前的經濟發展需求相一致,推動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的協同發展,把握中國經濟新變化滿足職業新需求[1]。
(1)數字科技、消費升級。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人們對數字化的依賴越來越嚴重,與數據相關的職業需求逐漸擴大,數字化管理師等新興職業逐漸出現,并且與數字科技相關的職業規模正在不斷擴大。2020年4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發布了全新的13個職業與數字化科技密切相關,與此同時,還包括電子競技員、電子競技運營師等游戲行業新興職業,除了數字科技發展引發的新職業外,消費升級開始細分傳統職業,中國全面步入了新就業形態。
(2)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隨著我國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多元化信息設備在我國各企業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我國的數字化發展水平已經躋身于現代化信息大國行列,電子商務平臺緊抓時代發展機遇,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經濟形勢,并且在我國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果,中國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占全球電子商務總額的四成左右。隨著移動支付領域的不斷創新,迎來了網絡消費的技術性突破,互聯網科技為我國的經濟帶來了顯著影響,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為信息傳遞和貿易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全面提高了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水平。線上新型消費的飛速發展,離不開成熟的數字化信息技術支撐,由于我國具有大規模的市場優勢,能夠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社會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線上消費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電子商務的使用全體也在不斷擴展,這一發展現象雖然助力了我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但還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完善,在做好監管稅收政策等方面工作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創新我國現有的網絡覆蓋水平,做好基礎設施建設。
(3)經濟的發展要遵循創新性原則。想要助力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就需要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力度,創新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能為經濟的持續增長奠定良好基礎,經濟大國要始終將科研技術水平作為國家發展的主要前提,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創新傳統的科學技術體系,打造出高水平的科研創新團隊。
互聯網數字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新職業、新業態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重要階段,社會衍生出了大量就業崗位,學生就業也有了更多選擇,新職業、新就業這一理念的提出,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1)更多的就業機會。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就業問題一直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難題,新就業的提出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2020年全國城鎮失業率調查結果表明了,我國的就業率終于迎來了降幅,這說明了我國的就業形勢正處于總體平穩的發展狀態。金融危機、經濟體制改革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沖擊,中國取得優異的發展成果,離不開有新職業、新就業這一發展理念的提出,創建了更為廣闊的新就業空間。就業是國家的民生之本,2020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了更好地應對中國經濟新變化需要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六穩的首要任務就是穩就業——只有每個人都有收入,才能夠為家庭提供保障;穩金融——要堅持供給側改革;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穩外貿——要保障外貿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通暢性,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穩投資——做好招商、安商、穩商工作;穩預期——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新經濟形態對傳統行業造成了沖擊,新職業、新就業增加的就業崗位彌補了可能出現的就業問題,為維護就業市場的穩定做出了貢獻[2]。
(2)新業態衍生出了新職業。新職業的發展能夠有效解決就業問題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而新職業的產生離不開我國經濟的變化和創新,中國經濟在變化的過程中產生新的發展動能,盡管受到世界經濟發展問題的影響,海外的經濟需求處于不斷下降的狀態,國內經濟承擔的市場壓力不斷增加,但技術革新與職業新需求的提出,讓我國的市場經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業態。以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新型產業逐漸占有一席之地,工程技術、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開展涌現出大量的新職業,這些就業崗位不僅能夠解決我國一部分的就業問題,還能夠滿足新業態的發展需求。為了全面推進新經濟建設工作在我國的有效落實,助力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數字經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趨勢,直播帶貨、網絡教育、生鮮電商等行業得到了蓬勃發展,數字經濟下衍生出來的新職業,具有大量的招聘需求,以生鮮電商為例:除了互聯網終端的技術運營服務外,還需要物流、商家、收銀等眾多崗位來作為支撐,新興崗位的不斷涌現,推動了互聯網數字經濟的發展,有效解決當前我國新經濟發展期間的就業問題,并且能夠滿足職業新需求。
(3)多元的職業轉型機會。一些新職業雖然產生的時間較短,但具有大量的職業需求,職業分工較為細致,具有一定的專業度,能夠更好地為就業問題的解決提供幫助,新職業與傳統的工作體驗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就業空間更為廣闊,并且能夠獲得多元化的職業轉型機會。這讓大學生就業迎來了新變化,新職業、新形勢逐漸成為全新的就業選擇,新職業工作環境更加符合青年人的發展需求,全新一代的求職者與互聯網之間的接觸十分密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能夠緊跟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步伐,并且在短時間內融入到新職業崗位中。全新的就業形勢為大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除此之外,新職業和新業態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專業技術人員短缺的問題,這是由于當前我國的數字經濟發展尚不成熟,人才培養需要一個長期、周期性的過程,隨著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逐漸提上日程。職業教育開始融入到傳統教學過程中,完善職業培訓體系,提高大學生的職業技能素養,通過創業大賽、政策支持等多元化的組織形式,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逐漸滿足新職業發展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3]。
(4)新職業、新就業的特點。大多數的新職業都是建立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因此,具有鮮明的數字化生存特點,能夠打破傳統經濟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通過互聯網軟、硬件設施的有效應用,運用在線會議、遠程辦公等形式能夠將身處不同地區的企業員工聚集在一起,完成合作項目的制定。除此之外,數字經濟下的就業形勢和雇傭關系與傳統業態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兼職就業和跨區域合作助力了零工經濟的發展,在彼此合作的基礎上形成的全新的就業形態。比如:外賣小哥、代駕司機、平臺主播等等,都具有任務碎片化的工作特點,工作彈性較大,能夠為員工帶來更多的空閑時間,從而提供兼職服務的機會,歸根結底,新職業不僅創新了工作種類和工作內容,還改變了傳統的工作形勢以及工作關系,只有把握新職業、新就業的特點,才能更好地保障人們就業權益。
中國經濟帶來的新變化,根本上依然維持著穩定發展的基本趨勢,我國各區政府和各部門正在積極制定強化就業的先行政策,幫助企業更好地面對新經濟形勢所帶來的沖擊,在發展新企業、新職業的同時,保證傳統行業的穩定運行,為社會提供更加充足的就業機會,滿足職業發展新需求,保證就業局勢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在中國經濟新變化的發展背景下,為了滿足職業新需求,需要了解數字經濟所帶來的更多就業機會,新業態逐漸衍生出新職業,助力多元化職業轉型,在推動新企業、新職業發展的同時,保證傳統行業的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