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麗 張 雷 張阿偉 劉向東(.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東北石油大學;.大慶市龍鳳區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大慶市龍鳳區營商環境局)
大慶市位于黑龍江省西部,被譽為“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國溫泉之鄉”。自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以后,石油城市就成為了大慶市的名片,但是隨著石油資源的減少,大慶市實現城市轉型迫在眉睫。雖然通過一系列舉措和措施,極大程度上優化了營商環境。但由于大慶是資源轉型城市,又是市場經濟欠發達的邊陲地區,與東部沿海城市相比營商環境還有很大的差距[1]。
自然條件是營商環境的基礎。自然資源、環境以及氣候等決定著投資的類型。大慶市位于黑龍江省西部,主要資源為油氣資源和水資源以及耕地資源,賴以生存的是油氣資源。大慶市的全年平均氣溫較低,且冬季寒冷而漫長,對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生產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且石油石化產業對氣候的影響也很大,這對投資者扎根大慶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政府環境總體來說包括政府行政、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三方面。由于東北地區國有企業占據了市場經濟的大半壁江山,所以相對來說政府掌控企業和市場的情況較多。近幾年,石油產量減少,導致市域經濟下滑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也因此想借助于中央政策紅利和地方政策支持等改變營商環境。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適應的過程,所以政策落地的可持續性、靈活性、創新性以及支持力度還有待提高。
作為以油為主導產業的城市,經濟發展和石油產業息息相關。近幾年,我市石油產量減少,又加之受到國際油價的影響,經濟持續走低。作為產業結構單一,市場發育不太完善的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緩慢是毋庸置疑的。經濟決定著投資的走向,對投資行為有著絕對的影響,是優化投資環境的基礎因素[2]。
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供水、供電以及環境保護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是生產生活的共同物質基礎,是城市主體建設的正常運行的保證,也是優化投資環境的底層支撐。大慶市是隨著石油的開采應運而生的城市,基本生活配套設施相對完善,但是一些老廠礦也存在著住房老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的情況。
通過以上對大慶市營商環境的評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大慶市在自然資源、基礎建設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優勢,但由于受到傳統大國企的影響,政府對地方經濟干預過多,經營成本較高等問題比較顯著,從而加重了經濟下滑,政府環境欠佳以及市場發育不完善等問題。
大慶市地處東北邊陲地區,冬季漫長寒冷,與東部沿海城市相比,交通不便利、采暖費開支較大等都會導致投資成本增加。同時,寒冷的氣候帶給人們的舒適感極差,極大地抑制了投資的積極性和限制了活動的自主性。其次,從自然資源來說,大慶市主要是以石油產業為主,產業結構的單一性限制了投資的方向性、降低了投資的吸引力。
雖然大慶市整體社會狀況良好,居民幸福指數較高。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就是近幾年的人口危機和人才流失問題。尤其是一些高校和研究所等人才流失現象尤為嚴重,雖然政府和高校每年也實施各種優惠政策來吸引和挽留人才,但是頂尖人才還是去多留少,從而導致城市的科技創新水平落后,產業后續發展力量不足,不利于吸引一些高尖端的產業進行投資。
相比較于沿海發達城市,大慶市的市場開放程度較低、融資環境不良、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小,這都源于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市場觀念比較落后,相關的政策、法規不健全、不成熟導致的。以上的種種導致了招商引資缺乏競爭力。同時,幾十年來固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已經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化,政治生態環境和政策法制環境都是營商環境中必不可少的參考因素。
盡管我市的營商環境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仔細梳理發現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政府的營商意識尚處于起步階段,對營商環境的理解仍停留在為各個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層面,營商環境建設的好壞也只是根據招商引資的數量和規模進行判定的。政府計劃經濟思維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政府治理的營商環境評估理念。
因此,優化大慶市的營商環境,既要保持和增強現有的優勢因素,又要克服不利因素,以營造一個開放競爭、風清氣正、投資便利、服務完善的營商環境為目標,持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以實現經濟轉型和經濟復蘇。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改革:
大慶市地廣人稀,只有三大主城區緊密相連,其他區域由于油井的設置和油田工作的需要在地理位置上相聚較遠。因此,首先要加強區域協調與合作,彌補地理環境的不足,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并且要加強與其他兄弟省市的合作,以實現資本的自由流動。
要實現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就要清醒的認識到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性、長期性和嚴峻性,要綜合考慮城市轉型中比較突出的問題進行長期戰略規劃和全局性的戰略規劃,從而系統地、持續性地推進體制機制的創新與改革。優化營商環境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主要切入點,使優化營商環境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優化產業結構能夠緊密結合,從而極大的推進政商關系發展,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以實現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并促進經濟升級轉型。
轉變傳統的服務觀念,加強政府的服務建設,創造良好的商業文化。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政府適當的在簡政放權方面做減法,打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在強化政務管理上做加法,為各類企業營造“便民、實惠”的市場環境;在優化服務上做乘法,樹立公仆意識,各級政府部門應該爭做群眾滿意的“服務員”;在護航經濟上做除法,打造一個風清氣正的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和人才建設環境[3]。
衡量指標和統計數據能夠更好的監測政府的營商環境發展情況,因此要構建營商環境的評價體系的指標,建立適合當地乃至全國的評價體系,并依據此體系進行定期的統計和數據歸納整理,為以后的營商環境建設和發展提供數據支持。還可以把營商環境指標作為政府政績考核的依據,我市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營商環境是促進轉型的關鍵因素。因此,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可以把與營商環境相關的法制環境、誠信環境建設等作為各級相關單位的考核指標。還可以加強民眾對于營商環境的監督。
培育技術創新市場,實現經濟轉型。擴大技術市場規模和服務范圍,激發各類技術市場主體活力從而實現技術因素的自由流動。尤其是要加強與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技術交流和合作。同時也要加強經濟產業園區建設,優化技術配套。經濟園區是政府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技術銜接、破解技術壁壘的平臺。加強園區技術配套服務,從而使經濟園區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
優化營商環境能夠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動許多新的就業機會。這就需要一個能讓人才脫穎而出的平臺,借助此平臺使人力資源有更好的發展舞臺,人才有更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還可以出臺一些激發人才活力的政策;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實施使一些既有的、有特殊貢獻的人才享受特殊津貼等等切實有效的方法。如此,就可以完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使人才有更好的成長發展的機會,更好的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打造出一個空間更大、格局更大、路徑更廣,深受人才青睞、留住人才的城市環境。
通過前面的敘述我們發現: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各地政府基本都是憑借減稅讓利、通過政策、資源、優惠等手段吸引了投資企業的注意。但是這種政策短期內很是有效果,卻不具有長期發展的空間。從大局來看,還是要通過法治思維,用“服務好、信用好、環境好”的三好政策來優化營商環境,進而能夠將營商環境的政策變成一種法律法規,使投資企業能夠在一個法制健全、優良的環境中生產生活,“可執行、可量化、可追責”才是企業得以長期生存下去的根本依據[5]。
綜合以上,我市的營商環境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相信通過各級政府以及民眾的努力,我們一定能夠打造一個更加清明的政治生態環境,促進大慶更好更快的轉型,加快經濟的發展。“家有梧桐樹,不愁招不來金鳳凰”。在健全、健康的營商環境下,一定會有更多、更優秀的企業進駐大慶。